楞嚴經講話

悟慈和尚述

本經尚校對中∼

  首楞嚴經一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於灌頂部錄出別行。這,正證明此經是曾經在該寺盛行過的一部重要的經典。那爛陀譯為施無厭,寺在中印度摩揭陀國,舊王舍城的北方七哩。是在西紀四百餘年時,由於崛多王朝的帝日王所創建的寺院。嗣後印度歷代的帝王,都曾經增建或修建過,直至二百年後,玄奘法師入印之時,已經形成為佛教中心的大叢林。據說其興盛時,學僧曾經超過萬人(到了西紀十四世紀時,還是存續著)。

  此經的成立年代,以及編集的場所,雖然不得查考而知,可是由於列在那爛陀寺的灌頂部裡,當做學習修持的課程看來,就會了解為在所有的大乘經典裡面,早已留傳出現於世。雖然到了吾國的唐代(西紀七O五年)時,方由般剌蜜諦等譯為中文,但是這,並不能據為經典成立的年代。

  首楞嚴譯為健相,具有不會被任何事物所挫,惟有勇往向前直進之義!是佛陀的三昧(禪定),可說是所有禪定當中,居於最高的地位。也許佛陀的智慧最為深奧,具有一切功德,故其禪定,自然的含藏著一切功德!是三昧中之王,是菩薩欲實踐佛道的最高目標!

  楞嚴經主要在於:依於修攝吾人的身心,以便得證菩提正覺,清淨的妙心!其所論的範圍,干涉很廣,和其他的經典互涉互入的地方,也是非常的多。如通於般若經典之空觀,涉於法華經的得證一乘妙法。尤其是那禪觀與密教的思想,是多麼的濃厚!與其說是真理的闡揚,悟道的直徑,不如說它為禪密調和,提倡密禪兼修的一部大經典。裡面並經提示過戒律與佛土的問題,後世之所謂禪淨兼修,戒密並持的融和的佛教,雖然是為了教派之統一,為了減少教內的多餘的煩擾而提倡的,但是佛教徒從來所編而成的經典裡,確實已有了這種不曾分門別戶的宗旨的存在!莫怪最初與最後的佛教,總是有了融融洽洽,匯皈於一感!

  雖然如是,但是這部經典裡面所提示的清淨妙心,確實是禪家欲體解悟入的大宗旨,故禪宗的日課裡,曾經將此經典裡面的密咒--楞嚴神咒,作為應誦應唸的功課。也許經裡曾經說過:「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羅、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諸佛。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徧知覺」。所以說,這一部經典,乃是禪密的思想特別濃厚的一部經。

  楞嚴經的開演的動機,據經首的大意來說,是因阿難尊者,被摩登伽女的咒力所擾,差點就墮入於媱魔之道,好哉佛陀及時以密咒的神力,救度了阿難尊者的媱難。於是佛陀演說多聞無益,應專心一意的向著禪觀而學,力求吾人的身心之早獲自在。另方面須依佛頂首楞嚴神咒之力,以便擊退一切魔難!可見得楞嚴經是多麼的著重於依仗密咒,多麼的注重於禪定!佛陀不但要阿難這麼做,也要大家將妄心拂棄,要人專注於禪定,以期證悟佛陀的正知正見,解脫生死的羈絆,達到涅槃的妙果!

  裡面曾述及吾人的虛妄的身心,也提起過宇宙萬有與自性本體的問題,更將心理、生理、物理等巧妙的關係述過。同時也談論過修習佛法的實驗實證等,有關於資助學佛入修學佛法的秩序與方法等,珍貴的意見,以及辨別正道與歧路的問題,真是應有盡有!

 

楞嚴經的組織

  楞嚴經是以十卷構成的大經典,第一卷的大意為:先是阿難尊者被摩登伽女所使用的先梵天咒的侵擾,其次是佛陀以楞嚴神力除棄了阿難尊者所遇的媱難。不但阿難這時得救,也連帶的解除了摩登伽女的媱念,使摩登伽女以一位媱火熾盛的身份,也能夠沾潤到佛法,皈依佛教,得到解脫!佛陀在這時,首次提示真心的問題,所謂七處徵心,以明真心的實相是也。佛陀繼之而開演真心與妄心的二種根本,也舉拳辨見,徵說客塵、垂光驗見!

  第二卷為:佛陀為了使人明白死後的問題,故提示波斯匿王,有關於常與無常之事。開始時,是與波斯匿王關於恆河的流水的問答。其次是阿難尊者的發問,當然是有關於真性的實相的問題,所謂垂手無違是也。佛陀於是開示所謂八還辨見,也說明吾人的五陰身心是如何的虛妄,如來藏性是怎樣的真實常住!

  第三卷:佛陀不但指斥五陰為虛妄,也批評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以及七大等,所謂生理、物理、心理、宇宙天地万象万物、時間、空間等,同樣的都是虛妄暫有的假體,當體即是空,原來為如來藏妙真如心的變現!話說至此,不但是阿難尊者因之而開悟,就是楞嚴會上的大眾,也都各各自知真心徧滿十方的真理!尤其阿難尊者,他感動的當場讚謝佛陀,發起乘願再來的大願!

  第四卷:富樓那尊者,他雖然在會中獲益非鮮,可是他的疑問却愈來愈深,所以他就請教佛陀有關於地水火風等五大圓融之由。也就是所謂六根、六塵、六識、五陰等,既然都是如來藏性,為甚麼會忽有山河大地等,諸有為相?五大的性能明明是相剋相生,為甚麼其本性是圓融,是周徧法界,互不凌滅?釋尊於是對他開示如來藏本妙圓心,對於阿難尊者即證驗有關於菩提、涅槃、真如、巷摩羅識、佛性、空如來藏、大圓鏡智等,所謂果位的七種常住果的問題。裡面包括闡明世界、眾生、業果等三種相續的問題,也談論到有為習漏、五種渾濁,六根功德的優劣,六根細辨相伏等,以及當場擊鐘驗常等事。

  第五卷:佛陀闡明吾人淪入生死的結縛,與解除縛結,而至寂靜妙常,都是在於六根,更沒有他物,所謂根塵同源,縛結無二!裡面敘述佛陀以華巾就地打結,成為六結,然後說明六解一亡的道理。繼之而有了應佛陀的垂問之所謂二十四聖自述圓通的經過與證驗。也就是憍陳如等五比丘,以聲塵為了悟真理,下手功夫為始,一直述至大勢至菩薩以根大為成就圓滿通達的下手法門。可說是諸大弟子們自述修行的經過,以及各自證知的境界的說明。

  第六卷:由第二十五圓通之觀世音菩薩的次第解結,修證了悟的經過開始,繼之而說到由耳根而得到圓滿通達的真理後,即為了濟度眾生,而妙應三十二應身。不但如此,也詳細的說明觀世音菩薩的如何獲得十四種無畏、四種不思議無作的妙德。文中應有文殊菩薩的詳評二十五圓通,其結論還是以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為娑婆世界裡,最為適當無比的修持法門!末後曾論及斷除 婬、殺、盜、妄等惡業,以便解脫塵勞,超脫生死的問題。

  第七卷:釋尊教人一心持誦大白傘蓋無上神咒,也就是楞嚴神咒,以便除棄一切魔障。裡面曾為了末世行者,而述及建立楞嚴壇場的一切軌則,也應阿難尊者的要求,終於說出大佛頂首楞嚴神咒來。隨後就讚賞其神咒的功德,大意謂:所有的佛陀之成道、降魔、度眾等,都是由此神咒。驅除邪怪,消滅災毒等,都由此咒。不生下賤,常住佛處,都依此咒。破戒清淨,精進智慧,都依此咒。尤其是造五逆無間重罪的人,也能因此咒而得救!其他的有關於楞嚴神咒的功德効能,真是不勝枚舉。可見得楞嚴神咒的如何妙勝!也有阿難尊者的請問四十四心的問題。末後並論及為甚麼依於真如,而淪為十二類眾生的始末,所謂塵染緣起,徧成輪迴是也。

  第八卷:由清淨緣起,歷成諸聖位說起,談到三種增進修行漸次的緊要。裡面曾提示過四食、五辛的問題,永斷婬念、不餐酒肉、偷劫不行的問題,不向六塵外逸、反流全一、六用不行、獲得安隱等問題。繼之而談到乾慧、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等覺,而至妙覺的佛果!也提示到楞嚴經的經名。並說明善惡的果報,辨明十習之因,六報之果,由此而墮入地獄的情形。又由地獄報滿,出而轉入鬼道,再轉,而入畜生道,而入於人道。末後論到十種仙道,六欲天界等報。這些這些因果報應,循環不息的善惡果報,均由自妄之所招引,還自本人自己來受!

  第九卷,依於梵行而修至色界四禪天,又依於清修而入五不還天,入於四種無色界天(並提起升入阿羅漢果的問題)。同時也談論到阿修羅類。釋尊言進於此,即席貶斥有為的功德!楞嚴經至此,也應告一段落,但是釋尊却為了修學楞嚴大定的人著想,深恐修禪的人,遇到魔境現前時,不知加以注意,以為聖境現前,因之而墮落魔道,所以欲罷不能,就用無問自說的方式,講出辨明五陰的魔境來(第九卷是提示到想陰已盡為止)。裡面曾述及現代學禪者,容易發生,容易遇到的甚麼看到佛國,菩薩來迎,身住淨土,乃至甚麼和過去的親朋友戚談天等事。也提示到容易被人曲解的甚麼真佛、假佛、男佛、女佛,男女菩薩等魔境,以及甚麼佛陀的妙身即是吾等肉身,甚麼父父子子,遞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等,有關於誨媱怪事,都認為是聖境的魔境!

  第十卷:是由五陰的行陰開始,論到外道所主張的二無因論、四種徧常論、四種顛倒見,乃至五現涅槃論等,外道的十種邪解。其次為識陰魔境的問題。如立所得心,成所得果,而違遠圓通涅槃妙境,乃至第八之發邪思因,立熾塵果,而迷背圓通涅槃等事。釋尊說:不但和這些外道立論相似的禪境為魔道,就是連第九境界的聲聞的禪境,以及第十的辟支佛的禪境,都同樣的為魔境,因為是亡失了佛陀的正知正見,不成增進,違背了圓通涅槃的妙境的緣故!佛陀強調應將這些辨魔法門,傳示末法,以便魔境現前時,能得辨認,免致墮落。也許,這,正是諸佛究竟修進最後的垂範的緣故!最後並提示五陰五種顛倒妄業,以及雖犯四重十波羅夷等重罪,也因宏揚此辨魔法門於末世的緣故,而能消滅所有的業障,當然免不了特別叮嚀,叫人宏揚楞嚴經教,依教奉行,即能直趣菩提涅槃的妙果!

 

楞嚴經科判略圖

初…七處徵心

初、執心在身內

 

初…四種律儀

初、淫

二、執心在身外

二、殺

三、新潛眼根

三、盜

四、心分明暗

四、妄

五、心則隨有

 

六、心在中間

初…

 

七、心乃無着

二…

 

二…二種根本

 

三…

 

三…舉拳辨見

 

四…

 

四…徵說客塵

 

 

五…垂光驗見

 

 

 

 

初…

 

 

二…

 

 

三…    
   
   
   
   
   
   
 

初…  
四…    
   
  二…  

初…    
   
   
   
   
二…    
三…    
四…    
  三…  
五…   四…  
   
   
   
   
   
   
六…    
 

初…  

初…    
二…    
   
   
三…    
四…   二…  
   
五…    
   
   
   
   
六…    
   
   
   
七…    
八…    
   

 

初…    
二…    
三…    
   
  三…  
   
   
   
   
 

初…  
   
   
   
   
  二…  
   
   
   
   
       
       
       
       
       
       
       
四…        
       
       
       
五…        

(以上採自雪浪大師)

 

楞嚴經與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