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譯註

悟慈和尚譯述

 

前 言

  般涅槃譯為寂滅,是滅除所有的苦惱,到達寂靜的境界之謂。也就是將吾人俱生以來的無明渴愛等煩惱,完全由於用功而捨離得乾淨無遺,而完成沒有執著,沒有雜染,究竟清淨的境界!

  涅槃雖為寂滅,也就是成道後的境地,但佛將逝世時,也叫做涅槃,是有著證果與逝世的雙重的意義。自然的,佛陀之離世,仍然是進入悟道證果後自有的常住不滅的生活,而不是世人所謂一別千古那種生離死別,而是佛性常存不滅的示現!

  涅槃經的重點,首先放在於欲表達佛性之常住不滅,也就是說,佛陀雖進入涅槃而離開吾人的世間,但是佛陀的壽命乃為金剛不壞之身,是永遠光輝於所有世界!第二為提示佛性平等,不但佛陀有之,就是惡逆不道暴戾之徒,也都具有涅槃佛性,也能成佛,何況一般善良的眾生?換一句話說,一切眾生均具佛性,悉皆成佛!

  涅槃經有南北二本,北本為四十卷(十三品),南本為三十六卷本(二十五品)。如上述,為闡述佛身不滅,佛性常住,闡提(信不具)成佛,以及佛性四德(常樂我淨)而有名的大乘經典。尤其是藉佛將於入滅而結集的涅槃經典,乃為大乘經典之綜合的報道,也就是說,涅槃大經並不是忽地而起,而是將散在大乘經典裡面(包括小乘經典)的教理,藉佛涅槃而被有系統的整理,有秩序的組成的。

  凡是大乘經典,均說眾生悉皆成佛,也就是眾生均有佛性,悉能成佛。雖然也有由於眾生的業力有著千差萬別的不同,而述有五性(菩薩、緣覺、聲聞、不定、無性)之異之說,然而闡述佛性遍在的經典,往往皆是。涅槃經雖承此旨,而強調佛身之常住,但是涅槃經的獨特之處,並不只如此,其最為特殊,最能令人讚嘆稱絕之處,乃在於一闡提成佛之事!一闡提譯為信不具,是不信佛法,是不信真理,是極端的人信因果之人,可說是已斷善根之人,故都被認為無成佛之性。而涅槃經即說此種人既為有心靈,既有意識,即同樣的具有了佛性,終能成就佛陀,不像其他大乘經典,雖說佛性遍在,卻說有例外。如犯五逆罪,誹謗正法,機根卑劣等人,會被除外是。雖然以大乘經典的趣旨來說,這些人的最後,也會得救,也有解脫的機會,可是明文記載,一闡提卻被除外。涅槃經即不同,此經的要旨說:不管是如何的惡逆,不論是怎樣的誹謗正法--如一闡提那樣的惡劣,也能得度,也得成佛。是充分的表示佛陀的大慈大悲,不曾遺棄任何眾生,每一眾生均被救度之列!

  涅槃經所提示的佛身常住,佛性遍在,不唯是唱唱說說而已,也不是只在吾人的信念,是直接間接的為吾人向上向解脫的動力所在,也就是確為顯現於吾人創造的事實,可說是生活當中顯示佛性的實在,而不是談談說說那種空談虛無之論,因此而有重視戒律的提示。戒為修持正法之人不可或缺的規律,本來為活現於佛教信仰的權貌,但往往會和棄惡的規約之律混為一談,而將本來的戒的意義隱歿。大乘佛教為恐因佛教的戒規而律約信仰的生活,還而會招硬化之結果,故注重於由於信仰而自由開創之可貴,自然的產生很多有關於戒律的戒經,以及含有戒律在裡的經典。涅槃經也把持這些大乘佛教應有的特點,而在聖行品(第十九品)裡分別提示為「得正法戒」與「受世教戒」之有關於學佛之人應實踐履行的戒律的問題。「得正法戒」乃為體得正法之處,自有強有力而鞏固的信仰生活之活現之戒。「受世教戒」即為依受戒的形式而入有規律的戒生活。涅槃經所謂「正法」,是指佛身常住,佛性遍在之實在性,而「受世教戒」乃為淺根不究竟之戒,是善能發揮大乘戒律之特色!聖行品也提示過性重戒與息世譏嫌戒,闡說不作性罪之惡業,以及不造被公認的惡事等事,這些均為由於佛性之自覺所啟發,有以致之。

 

涅槃經之傳譯

  大本涅槃經乃由曇無讖大師傳譯至中國的。曇無讖(法豐)本為中印度人,為婆羅門種出身,後至迦濕彌羅,而於西元五世紀初,經由龜茲國而入北涼之都--姑藏(甘肅省,涼州,玄始元年--四一二)。二年後,譯成涅槃經之前十卷,之後為了搜尋後半部,而赴于闐國,同時也遣使而得殘缺的部分經本,終於在玄始十年(四二一),完成四十卷本(後調卷為三十六卷本)。直到義和三年(四三三),大師因聽曇無發之語,而知未完整,故再度欲往于闐去求涅槃經之後分時,國王雖因有忌而不聽許,但已挽不住大師之決心,故表面上還行極盛的餞別之禮,而暗中卻遣人將大師刺殺,使其不但未能完成其願,連寶貴的生命也被刺客所歿!

  北涼為北方五胡十六國中最後的一個國家,當時南方的東晉已滅亡,已由宋而取代。而北涼乃繼後秦之擁護佛教一樣,也為佛教之宏揚而不遺餘力。國王--沮渠蒙遜,乃不遜於苻氏、姚氏之佛教熱之人。就中最尊崇的大師就是曇無讖。曇無讖如上述,被國王迎入帝都姑藏後,即一方面致力於翻譯經典,另方面即擔當國王的資政,被仰視為至寶!譯有涅槃經、金光明經、悲華經、大集經、優婆塞戒經、地持經、佛所行讚等很多經典。尤其是涅槃經,其及與中國佛教的影響,實在是難以形容之大!如涅槃宗之興起,實有賴於此經!此涅槃經,後為四十卷本,而傳至南方時,由於慧嚴、慧觀、謝靈運等法師大德,將和法顯所譯之涅槃經(六卷)對校,而為三十六卷本。嗣後曇讖所譯的為之北本涅槃經(四十卷),被修治的為南本涅槃經(三十六卷),直至現在。

  曇讖之遇害,實因當時複雜的政治因素,有以致之。當時的大國北魏之王--拓跋燾,因聞大師有道術,故很熱望能夠迎聘大師至其國家,然而北涼之王--悲遜,卻已覺悟與大師共亡,也在所不惜,也就是無論如何都不肯放人,不應北魏之請求。後來即如上述,因大師之再度決意于闐之行,乃引起國王蒙遜的猜疑,而演變為極度的憤怒,才遇刺客而被害。可見當時的群雄是怎樣的依於篡奪立國的!大師實被沒入於此種微妙的關係之漩渦中,是一政治的犧牲者!(享年四十九)

  大般涅槃經雖為南北二本,但其內容都不異,不過是將品名分開,把章節修改耳。大涅槃經雖由小涅槃經(長阿含遊行經)等發展演變而成,但其立腳點,即有所不同。小涅槃經乃以記錄的方式編成,也就是將佛陀晚年的生活,老老實實,原原本本,記錄下來的。大涅槃經即不以實事為記述的主眼,而藉小涅槃經的部份記錄去啟發闡揚佛教涅槃的教理,而傳流下來的!

 

諸涅槃經

  涅槃經可分為大小乘之二部份,小乘的涅槃經如下:

  1、長阿含遊行經

    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譯。

  2、佛般泥洹經二卷

    西晉白法祖譯

  3、般泥洹經二卷

    失譯,今付東晉錄

  4、大般涅槃經三卷

    東晉法顯譯

  5、佛遺教經一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

  上面五部涅槃經中,除了佛遺教經外之四部,雖有多少之不同,可是不取教理為中心,而以記實為重點一事,即諸經有一致之處。也就是說,都將佛陀將入涅槃的前後實事結集下來的。雖然裡面也有很多值得尋求與行持的教義,但是彷彿教人閱讀其他經典,叫人依經戒去實行佛陀的遺訓。原來,佛般泥洹經、般泥洹經、大般涅槃經等,均由遊行經分離而成之故,自會形成為大同小異的場面來。而遺教經則和大乘的涅槃經一樣,是以教理為中心而記述下來的。不過這些經典,均為發展大乘涅槃經的基本之典型經典,是教界一致可以承認的實事!

  由於教理之敘說,而有遺教經之成立,繼之而有由於沈悶於佛陀之入滅而悲愁後,突然猛省過來,一變而為了知永恆之生命,而轉憂為喜,而化悲憤為力量,而輯成所謂以顯明涅槃之真義的涅槃經,也就是以大乘的精神為基的涅槃經終於問世!

  大乘的涅槃經如下:

  1、方等般泥洹經二卷

    西晉竺法護譯

  2、等集眾德三昧經三卷

    西晉竺法護譯

  3、大般泥洹經六卷

    東晉法顯,覺賢共譯

  4、大般涅槃經四十卷

    北涼曇無讖譯

  5、大般涅槃經後分二卷

    唐若那跋陀羅、會寧共譯

  大正大藏經第十二卷裡,還列舉很多有關於涅槃的經典,而上面所列的為其中的一部份。就中方等般泥洹經,及等集眾德三昧經等,均為涅槃思想的發揚,而演變為六卷的大般泥洹經,終於成為四十卷本之大般涅槃經。

  涅槃經之有關著作,在印度只傳有世親之:

  1、涅槃論一卷

    元魏達磨菩提譯

  2、本有今無偈論一卷

    陳真諦譯

  然而卻影響於後來形成之有關於涅槃經典之力很大。如優婆塞戒經、大悲經、摩訶摩耶經、菩薩降神母胎經、中陰經、蓮華經、大方等無想經等,雖不能盡說和涅槃經為一致,然而以大乘的精神去看護佛陀之涅槃之處,則為異曲同音!(以上諸經均收藏在涅槃部)

 

宋 以 後

  大般涅槃經嗣後於宋元嘉(四二四)年間,始傳入長安。在此之前,法顯與覺賢共譯之大槃泥洹經(六卷本。東晉義熙十三年--四一七譯),早已傳至至長安。當時的長安有很多的佛學大家在弘揚佛法,如鳩摩羅什、道生等人,均為赫赫有名的大師。道生大師閱讀六卷本之涅槃經後,很被感動,對於「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教義的啟發,曾發表其感想說:「依此經,即雖為一闡提,也能成佛!」此言一出,即時驚動整個教界,多受指責,都說經文並沒有此記載,是巧弄奇矯之人!此種譏忿喧囂,一時不止,使道生因此離開長安,而直奔吳之虎丘山,去避一避風頭!有名的頑石點頭,乃為道生大師於此山上對於眾石頭講說涅槃經後,聽眾的群石,真的點頭會意(生公講台石刻仍在)!嗣後不久,曇無讖所譯的四十卷本涅槃經流傳到長安時,大家認為不得而有的一闡提成佛一事,卻在此經裡,有個明文的記載,使人驚嘆不已!

  大般涅槃經傳至長安後,雖有如僧淵之誹議,但大體說來,此經及於教界之影響力,如前述,實有千觔之力,被認為究極佛意,窮徹佛教,是任何經卷都不能與匹者!道生因之而於一切經見有四種法輪之別,慧觀則整理一切經而立三教五時教判之說,而讚頌此經(慧觀並和慧嚴、謝靈運等人將四十卷本修正為三十六卷本,如前述)。可見此經之弘傳的程度。宋時,有僧含、寶林、慧靜、曇無成、僧籥、慧定、僧鏡、曇斌、法瑤,齊時有僧鐘、道盛、僧宗、僧印、智秀、智順等,大師輩出,而梁之智藏、僧郎、法雲等也均為此經之學者。尤其是有位寶亮大師曾受梁武帝之勒令,而撰述涅槃經之集解七十一卷(現存),裡面有道生、僧亮、法瑤、曇濟、僧宗、寶亮、智秀、法智、法安、曇准等大師之見解之記述,是次於北涼道朗之經序之最古的文獻!隋時有慧遠之義記十卷,唐時天台門下之意安,即著有三十三卷之經疏。又三論宗之吉藏也有遊意一卷之作,然而後世均尊章安之疏。又道暹有玄義文句二卷(疏之初分的玄義之註)、疏私記九卷,行滿有疏私記十二卷,宋之智圓即著有疏三德指歸二十卷(三德指歸含有後分之釋)。近年由敦煌發現涅槃經義記,大涅槃經義記卷第四(西魏大統五年之寫記)、涅槃疏經之殘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