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卷第六
悟慈和尚譯述
四依品第八
佛陀告訴迦葉菩薩說:「善男子啊!此大般涅槃微妙的經典裡面,有四種人能護持正法,能建立正法,能憶念正法,能多利益憐憫世間的人,會做世間人之所依處,能使人天得大安樂。到底是那四種人呢?有一種人出生在世,還具有了煩惱之性,是第一種類的人物。須陀洹(入流,初果阿羅漢)、斯陀含(一來,二果阿羅漢),以上二類為第二種人。阿那含(不還,三果阿羅漢)就是第三種的人。阿羅漢(無生,四果阿羅漢)就是地四種人(四種人為四依,初依為似位,後三依為真位)。此四種人出現在世間,能多利益世間,能多憐憫世間,能作為世間的依處,使人天都能得大安樂。
甚麼叫做具煩惱性呢?(據為煩惱未斷之故。雖斷現行,但種子猶存。性即是由惑體上面而說的。此為第一種人,以後面所舉之三種人分為四果來看,則知此第一種人,也就是初依,乃為初果已前,是聲聞三賢之似位)。
假若有人,能奉持禁戒,其威儀也非常具足,能建立正法,從佛陀所聞的都能了解其文義,還會轉教他人,會為他人分別詳細宣說。所謂『少欲是道,多欲非道』。會為人廣說這種八大人覺 之經。遇有犯過禁戒之罪的人,就教他統統坦白的表露出來,叫他深深的懺悔,使罪過能夠除滅。善知菩薩方便所行的秘密之法(這裡所舉的四種人,乃配大乘別教之四依而解。初依為三十心位,以未全斷惑,故具煩惱障。第二依為初地乃至六地。第三依為七八九地。第四依為十地、等覺)。
此名凡夫,並非第八人,第八人即不叫做凡夫,而名為菩薩,不過也不名為佛(所謂第八人:聲聞及菩薩在於修行上,所分的階級的一種中,有三乘共通之十地。此十地中,第三之八人地,由斷惑上面來說,則為菩薩,而非凡夫。但是因為不是斷惑全盡之故,也非佛陀。此八人地,在十六心中,乃進於第八之忍位之故,名叫第八人)。
第二種人名叫須陀洹、斯陀含。他們若得正法時,則會受持正法,而從佛聞法後,則會依照所聽到的法去認真的書寫,去受持用功,去明讀暗誦,同時也會輾轉教導他人。如果說他們聽法後,不書寫、不受持、不為人講說,而說甚麼那些奴婢等不淨之物以受佛核准可以畜養等語,那是莫須有的事(也就是絕對不會有,會違佛之規制)。這種第二類的人物,還未得達第二、第三的住處(有異解。一種說:初二之二果為第二依。此中初果為第一,二果即未得第三云云)。名叫菩薩,已得佛陀的受記(受記為預言。經佛證言記莂,將來定能成佛之記)。
第三種類的人名叫阿那含。所謂阿那含,即沒有下面所舉之事:誹謗正法,或說聽許畜養奴婢、僕使(絕對服命,無怨言叫苦等權利之使用人)等不淨之物,受持外道的異籍、論書,以及被客塵煩惱所障礙,被諸業障煩惱所覆蓋,或者藏如來的真實舍利(真實舍利為法身、佛性,故藏此即為如來藏),以及被外並所惱害,或者被四大毒蛇所侵(構成身體之地水火風四大,會有增損而惱害人身,有如毒蛇),或論說『我』等事(悉無是處,也就是均不會有之事)。此種人如果說『無我』,是會有的事。若說世法,或著世法,是不會有之事。若闡述大乘的教理,使其相續不絕,是有之事。如果所受的身體,如世人之有八萬隻之蟲,那是不可能之事。此種人永離媱欲,乃至作夢也夢不到不淨(不失不淨)之物,是有之事。臨終之日,還會生起怖畏的心理,是不會有之事。阿那含到底是什麼?就是說此人已『不還』,如上面所述!所有過患毛病,永遠不能沾污他,而能往反周旋(應付自如)。此種人名叫菩薩,已得佛陀的記莂,不久將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徧知--佛道),這就是所謂第三種人。
第四種人名叫阿羅漢。阿羅漢乃斷諸煩惱,捨棄重擔,己得自利,所應作的事都已辦完,而住於第十地,而得到自在的智慧。此種人能夠隨著他人所祈望的種種色像,一一均能示現出來,如所莊嚴(也就是以莊嚴自他之身)。如欲成就佛道,即能得以成就。此種人能成就如是這般算不盡的功德,故名阿羅漢。此種人就是第四種類的人。其出現於世間,能多利益世人,會慈悲憐憫世間的一切,能作為世間之依處,而安樂人天,在人天當中,可說是最尊最勝的!猶如如來,名叫人天中之勝者,可為一切眾生之皈依處一樣」!
迦葉菩薩發言說:「世尊!我現在不依四種人。為什麼呢?因為如『瞿師羅經』中,佛陀為瞿師羅所說的:『假若天魔、梵天,為了破壞佛教,而變化為佛的形貌,乍看起來,好像莊嚴具足,有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光一尋,顏面圓滿,有如滿月盛明。而眉間的白毫之相,潔白的程度,超過珂雪。如果用這些莊嚴之相,來誘惑你時,你應該要注意(檢校),要審定其實在與否?既然審察而明了覺知後,就應該將他降伏!』世尊!天魔等人,連佛陀的形相尚且能夠變化自如,更何況是阿羅漢,怎麼不能變化成為四種阿羅漢之身麼?」(是易如反掌)。天魔等變化四種阿羅漢之舉止如下;『坐臥在空中,由左脅降水,右脅昇火,由身上冒出煙燄,猶如火聚』。因為是這樣之故,我在此中,還不敢冒然生信。天魔們或者會有所說,但也不能接受。也不會生起恭敬之念,也就是不會做為依止」之處。佛陀聽後說:「善男子啊!對於我所說的話,如果生起疑惑的話,尚且不可納受,更何況如是等魔說。因此之故,應善於詳細分別,了知是善的,或者不是善的,可作的,或是不可作的。像這樣的審知後,則能長夜受樂(也就是心服口服而永安樂)」。佛陀繼續以喻開示說:「譬如為了偷人之狗,而在夜間侵入人宅,狗主人的使用人如果發覺,就會出言驅逐,會罵詈而說:『你這(賊)人,快滾回去!如果不滾回去的話,就要你的命!』欲偷狗的人聽後,即驚走而去,不敢再回來。你們大家,從今以後,也應該這樣的降伏波旬(惡魔),應該這樣說:『波旬!你現在不該變作此像,如果再故意作此像時,就會以五繫將你繫縛!』(五繫有二說,一為五屍繫。為五種不淨觀,以觀伏愛魔。令一為繫五處,為觀 伏五門見魔)。天魔聽後,便會回去,猶如那個欲偷狗的人不敢再來一樣,天魔再也不敢侵犯於你!」
迦葉又向佛說:「世尊!如佛您為瞿師羅長者所說的:『若能如是降伏天魔的話,即可以得近大涅槃』。那麼?如來您何必要說如上述之四種人為依止處呢?這四種人所說的,也未必可信」。佛告迦葉說:「善男子啊!如我所說,也是這樣,並不是不然。善男子啊!我為聲聞有肉眼的人說言降魔,不為修學大乘之人說。聲聞之人雖有天眼,猶故叫做肉眼,學大乘的人雖有肉眼,乃名佛眼。為什麼呢?因為此大乘經名叫佛乘,如此佛乘,乃為最上最勝。善男子啊!譬喻有人,很勇健威猛。那些怯懦的人,都常常來依靠他。那位勇健的人常教那些怯弱的人,教他們應該『要這樣的拿弓執箭,學習長槊之法,及長鉤與羂索之道。』又一再的說:『所謂戰鬥,雖然如踏在刀刃之上,但不應該自己生起怖畏之心。應該生起視人天如輕弱之想,應該自生作勇健之信念。有時有人本來並不膽勇,可是卻會欺詐你,會作勇健之相給你看。他執拿弓刀,用種種的兵器,來莊嚴自己,跑到陣中時,會厲聲大叫。你如面對此人時,也不應生起憂怖之心。這些人如果看見你們並不怖畏他時,你就會知道,他們不久就會散退敗壞,猶如欲偷狗的人一樣!』善男子啊!如來也是這樣,如來對於聲聞們說:『你們不應怖畏天魔波旬。如果天魔波旬化作佛身,到你們這邊來時,你就應該更加精勤,應該堅固你的心,使那位天魔降伏!到那時,天魔自會愁憂不樂,會打回頭之路而散去!』」
善男子啊!猶如那為勇健的人,不從其他之道去學習一樣,學大乘的人也是這樣,能得聽聞種種深密的經典(魔佛一如的法門),其心欣樂,不會起驚怖之心。為什麼呢?因為像這種修學大乘的人,曾經供養、恭敬、禮拜過過去無量萬億的佛陀之故,雖然有算不盡的天魔之眾會想來侵嬈,但此人已於此中的一切,已不會驚畏!善男子啊!喻如有人得阿竭陀藥(無價、無病),不會因怕一切毒蛇等而起驚怖之心,因為其藥力之故,也能消除一切諸毒。此大乘經也是這樣,也像那藥力,不怕一切魔眾之毒惡,也能降伏魔眾,使其不會東山再起。
再者,善男子啊!譬喻有龍,其性很弊惡,想害人時,或者以眼瞪視,或者以氣噓你,因此之故,一切獅子、虎、豹、豺、狼、狗犬等獸,都會生起驚恐之心,這些惡獸聽到龍吟(聲),見到龍的威形,或者被一觸身,即沒有不喪命的!有位善於用咒術的人,他以神咒之力,故能使這些諸惡的毒龍、金翅鳥等,以及那些象、獅子、虎、豹、豺、狼等諸惡獸調訓的很柔順,均能任其駕御。這些獸類一遇那善咒,及便被調伏。學聲聞緣覺的人也是如此,看到天魔波旬,即會生起驚怖之心。魔王波旬也因之而不會生起懼怕之念,乃會大搖大排的行起其魔業!學大乘的人,也像這樣,他看到諸聲聞驚怖魔王之事,以及聲聞對此大乘不生信列等事,就會先用方便,降伏諸魔軍,會將他們統統于以調善,到了堪以接受大乘之教時,就為他們廣說種種的妙法。諸聲聞緣覺看到天魔統已被調伏,就不會再有驚怖之心,對於此大乘無上的正法,就會心生信樂,而發願說:『我們從今以後,在此正法當中,不應再生障礙!』(也就是決定信任大乘)。
又次善男子啊!聲聞緣覺們對於諸煩惱,而生驚怖之心,而學大乘的人即均不會有恐怕的心理。修學大乘的人有這種力量。因此之故,從前所說的,均為欲使那些聲聞緣覺調伏諸魔,而不是為大乘而說的。此大涅槃微妙的經典,乃為不可消伏,是非常的奇特(甚為奇特)!如果有人聽聞,聽後信受,能信如來是常住之法的話,即此種人乃為非常的希有,有如優曇花(靈瑞花,三千年開一次)!我涅槃後,如果有人聽聞這種大乘微妙的經典,而生敬信之心的話,你就應知道!這些人在於未來世,經過百千億劫那麼久,都不會墮落於惡道!」
這時佛陀又告訴迦葉菩薩說:「善男子啊!在我涅槃之後,會有算不盡的眾生對於這部大涅槃微妙的經典不信而誹謗者」。迦葉菩薩就請問佛陀說:「世尊!依佛所說,這些眾生在佛陀您寂滅之後,不管近期或遠期,都會有人會誹謗此涅槃的經典。那麼,世尊!到底又有甚麼純善的眾生,堪能拔濟這些誹謗佛法的人呢?」佛陀回答迦葉說:「善男子啊!我般涅槃之後,四十年中,在於閻浮提內,會廣行流布此經,然後就會隱沒於地(也就是沒有人宏揚而絕跡似的)。善男子啊!譬喻甘蔗、稻米、石蜜、酥酪、醍醐等物,隨著有這些物品中任何幾項的地方,其地方的人們,均會談說:『我們所擁有的物品的滋味為味中最好之味』或又有人,專吃栗米,以及稊稗子(含有小米的草),這些人也會說:『我所食的栗米等為味中最好的』。這是因為福報淺薄之人所受的業報之故。假若有福報的人,從頭開始就聽不到甚麼栗稗之事,所食的唯為粳糧、甘蔗、石蜜、醍醐等物。此大涅槃微妙的經典,也是如此。那些鈍根薄福之人,不喜歡聽聞。這好似那些福淺的人會憎惡粳糧,以及石蜜等物一樣。二乘之人也是如此,也會憎惡無上的大涅槃經。或者有一類眾生,其心欣樂,聽受此經,聽後歡喜,不會生起誹謗。這好似那些有福報的人,都吃粳糧一樣。善男子啊!喻如有位國王,因其國土是在深山林內之故,就住在深山險難的惡處,雖然世上有甘蔗、粳糧、石蜜等物,也很難以入手之故,一旦有這些物品時,即會由於貪惜而積聚起來,也就是不敢把它噉食,深怕食完,再也得不到它,因此,唯食栗稗等物。有位別國的國王,聽此消息後,很同情他,就用車輛滿載粳糧、甘蔗等物,贈送給他。山裡的國王得此物品後,就隨時分布給全國,恩賜國民共饗。老百姓既食這些甘味後,都生起歡喜之心,大家都說:『因為那位國王之故,才使我們能得這些希有之味』。善男子啊!此四種人也是這樣,是此無上大法之將才人物。此四種人當中,或有一人,看到他方算不盡的菩薩,雖然學習此大乘經典,但是不管是自己書寫,或使人書寫,都為利養之故,也是想被人稱譽之故,或為了解法之故,或為依止之故,均為用作貿易(買賣、交換)其他的經典之故,不能廣為他人宣說。既看到這情形,即義不容辭的應執持此微妙的經典,去贈送給那邊的諸菩薩,使他們發起無上菩提之心,使他們安住在於無上菩提。那些菩薩得到此經後,就會隨時為他人廣說,使算不盡的眾生能夠得到受持此大乘的法味。此事均為那位菩薩之力,由於此種因緣,大家才能在於從來並未聽聞過的經典,均得以聽聞!此事喻如那些人民由於國王之力,而得到希有的食糧一樣!
又善男子啊!此大涅槃微妙的經典所流傳的地方,你就應知道,那個地方就是金剛寶地,那邊的人也如金剛一樣的堅固。如有能聽到此經的話,即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不會退轉,已能隨著他的願望,而均能成就,都會像我今天所宣說許允之事!你們大家應該好好的受持,假若有眾生,不能聽到此經 典的話,你便知道,這些人實在夠可憐的了!為什麼呢?因為此人不能受持此大乘經典裡所闡述的甚深奧義之故。」
迦葉菩薩向佛表白說:「世尊!如來寂滅後,四十年中,此大乘經典,大涅槃經,在於閻浮提內能夠廣行流布,經過四十年後,此經就會隱沒於地。那麼,到底甚麼時候此經才會一再的被發掘出來呢?(也就是被人認知而普遍的宏揚開來)。佛陀回答說:「善男子啊!在我佛教正法後八十年,其前四十年時,此經就會在閻浮提降大法雨,也就是到那時會出現而普被群生(正法有佛滅後五百年內,以及千年內之說)。
迦葉菩薩又請示佛陀說:「世尊!這種經典在於正法滅時,正戒毀時,非法增長之時,無如法的眾生之時,到那時到底是誰能聽受、奉持、讀誦,使其通利,供養、恭敬、書寫、解說呢?但願如來您,哀憐眾生,為他們分別詳細的廣說,使諸菩薩們聽後能夠受持,受持後,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薩能得不退之心!」這時佛陀讚頌迦葉菩薩說:「善哉!善哉!善男子啊!你現在善能詢問這種意義!善男子啊!假若有眾生,在於熙連河(金河,佛涅槃近處),如河中之 沙那麼多的諸佛所,發起菩提心的話,即能於惡世時,受持如此的經典,而不會起誹謗之念!善男子啊!假若有眾生,在於一恆河沙相等量的諸佛世尊前,發起菩提心的話,即能在於後來之惡世中,不會誹謗此法,能愛樂此經典。雖然如是,但還不能夠為人詳細分別廣說此經典。善男子啊!若有眾生在於和二恆河沙相等量的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在於未來的惡世中,不誹謗此經典,能夠正解、信樂、受持、讀誦,但還是不能為人廣說此經典。若有眾生,在於和三恆河沙相等量的佛所,發起菩提心,然後乃能在於未來的惡世當中,不會誹謗此經典。能夠受持、讀誦、書寫經卷。雖然這種人能夠為他人演說,但卻還未了解此經的深義。若有眾生在於和四恆河沙相等量的諸佛如來處,發起菩提心,然後乃能在於未來的惡世當中,不誹謗此法。能受持、讀誦、書寫經卷,能為他人廣說十六分之一的經義。雖然又能演說,但是還是不具足。若有眾生在於和五恆河中之沙相等量的諸佛如來所發起菩提心,然後乃能在於未來的惡世當中,不誹謗此法,能受持、讀誦、書寫經卷,也能廣為他人演說十六分中之八分的經義。若有眾生在於和六恆河沙相等量的諸佛如來所,發起菩提心,然後乃能在於未來的惡世當中,不誹謗此法,能夠受持、讀誦、書寫經卷,也能為他人廣說十六分中之十二分經義。若有眾生,在於和七恆河沙相等量的諸佛如來所,發起菩提心,然後乃能在於未來的惡世當中,不誹謗此法。能夠受持、讀誦、書寫經卷,為諸他人廣說十六分之十四分真義。若有眾生在和八恆河沙諸如來相等量之佛所發起菩提心,然後乃能在於未來的惡世當中不誹謗此法,能夠受持、讀誦、書寫經卷,也能勸化他人,使他人能得書寫經卷等事。自己能夠聽受,也能勸化他人,使他人也能得以聽受,也能讀誦通利。為了擁護堅持,為了憐憫世間的諸眾生之故,供養此經,也勸化他人,使其供養、恭敬、尊重、讀誦、禮拜此經!像這樣的具足而善能了解,能徹盡其經的真正義味!所謂『如來常住不變,畢竟安樂是!』同時廣說每位眾生均有佛性,均能善知如來所有的法藏。供養如是這般的種種事都完畢,而建立如是的無上正法,受持擁護如是的正法。假若有人,開始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話,就會知道此人在於未來的世代,必能建立如是的正法,也能受持、擁護如是的正法。因此之故,你現在不應不知道未來世當中擁護正法的人。為什麼呢?因為此發心之人,在於未來之世,必定能夠護持無上的正法之故!」
善男子啊!有一類惡比丘,聽說我將入涅槃,而不生起憂愁之念,惡比丘會說:『今天如來將入般涅槃,是何等的快哉啊!因為如來在世間時,動輒會遮住我們的利益,現在入涅槃,還有誰會來遮奪我們呢?若無人遮奪我們,則我們還而會得本來的利養。如來在世時,所制定的禁戒,是那麼的嚴峻,現在入涅槃,這些禁戒統統可以放棄,所受的袈裟,本為法式之用,現在當應將它廢壞,有如木頭幡』!像這類的人,會誹謗拒逆此大乘的經典!善男子啊!你現在應該像這樣的憶持:『假若有眾生,成就具足無量的功德,乃能信任此大乘的經典,起信後,又能受持!其餘的眾生有喜歡正法的,假若能廣為解說此經,而這些人聽後,即過去算不盡期劫前所作的惡業,均能除滅!假若有人不信此經典的話,現身常會被算不盡的病苦所惱害,會被很多人所罵所辱,命終離世後,會被人輕賤。其面貌會很醜陋,生活會很艱難,常常不夠其用,雖然有時會有少收入,但是都是些粗澀弊惡之物。生生世世都會出生在貧窮下賤,誹謗正法,邪見很深的家庭。假若臨終之時,或者會遇到荒亂,或刀兵等競起之時。國王為一暴虐無道者。會被怨家讎隙之所侵逼,雖然曾有些善友,但都不能相遇,生活所須之物,任求不得。雖然有時會有些利益,但是因不夠用而常患飢與渴。唯被凡夫平民都認知,但國王、大臣卻看不起他,而不錄用他。假如聽到此人所說的有些合理,但到頭來,並不會被人信受。像這種人,不會轉生到善處,猶如斷翼之鳥,不能在空中飛行一樣,此人也是這樣,在於未來的世代,不能轉生在人天等善處。假若有人,能深信此大乘的經典的話,即使他現在所受的身體為一粗陋的形貌,但因此經典的功德,就能使其端正過來。具有威嚴的面貌色澤,會日日增益,會常為人天所喜歡看見,會受人恭敬、愛念、其情會難捨難離!國王、大臣,以及家人親族們,聽到其所宣說的,均能盡信、敬重。假若我的聲聞弟子當中,有人欲行第一希有之事的話,則應為世間人廣宣此大乘的經典。善男子啊!譬如霧露,其形勢雖欲留住,但卻不能超過日出,如果太陽一出現,則不管是甚麼霧或露,均會消滅無存!善男子啊!這些眾生所造的惡業,也是這樣。其惡業在世的形勢之力,不能超過得見大涅槃之日,此大涅槃的太陽一出,則一切惡業均會消滅迨盡!
其次,善男子啊!喻如有人雖然出家,剃除鬚髮,身穿袈裟,但因事緣而未受裟彌的十戒。適有一位長者,來請諸位僧伽,那位未受戒的人也和大眾一同被請。他雖然還未受戒,但是已經墮入(融入)在僧數裡一樣。善男子啊!假如有眾生,發心開始學此大乘經典 --大涅槃經,書寫、受持、讀誦,也都一樣的熱誠。那麼,他雖然未具足其位--菩薩十住之階段,但是已墮入(融入)於十住之類數當中一樣。或者有眾生,是佛的弟子,或不是佛的弟子,假若因為貪吝,或者因為欲得利養,而聽受此經,乃至最少如經中的一偈,聽後卻不起誹謗,則會知道此人已經漸漸的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了!善男子啊!由此因緣,我才會說像此四種人為世間人之依皈。善男子啊!此四種人,會以佛說的真理,說它不是佛說的,那是絕不會有之事!因此之故,我說此四種人為世間人所依皈!善男子啊!你應該供養此四種人!」迦葉菩薩聽後說;「世尊!我應該怎樣了解何者為此四種人?以便好好的供養他!」佛陀說:「如果遇有建立正法,護持正法的人,即應該啟請,就是捨棄身命也在所不惜去供養他。如我在此大乘經 典裡所說的: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
猶如事火 婆羅門等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 亦如諸天 奉事帝釋
(遇有知正法之人時,則不管他是老,或者是少,都應該去供養他,恭敬他,禮拜他,猶如傾專身心去事火之婆羅門等人那樣。遇有了知正法的人時,即不管他是老,或者是少,都應該去供養他,恭敬他,禮拜他。也如諸天 --第二層天之奉事帝釋天那樣!)」
迦葉菩薩聽後仰白佛說:「世尊!如佛您所說的:供養師長一事,是應該像這樣。不過我現在有點疑問,但願佛陀您廣闡,使我們得以了解」。他說:「假若有長老(出家老人),他很認真的護持禁戒,他曾到過諸位年輕人之處,去請益未曾聞過之法。那麼,到底要如何呢?此老人應該禮敬那位年輕人嗎?或不免禮敬呢?如果須禮敬的話,則不能叫做持戒的人了。反之而如果年輕的人護持禁戒,而從那些耆宿而破戒之人的地方,去請益其未曾聽過之法時,又當禮敬那位耆宿與否呢?又假若出家之人,從在家人處請益未曾聞過之法的話,又當禮敬那位在家人與否呢?然而出家不應該禮敬在家之人。在佛法中又規定年少、幼小之人應該恭敬耆宿長老,因為長老先受具足戒,已成就威儀,故應供養恭敬他。如佛所說:『其破戒的人,是佛法當中,所不能容受者。猶如在良田裡,多餘的稊稗一樣』。又如佛說:『若有知法的人,不管是長老,或者是年少的行者,都應該供養他,有如諸天之奉事帝釋天那樣的誠敬。』如此二句,其意義到底如何呢?將不會是如來在說虛妄應酬之語麼?如佛所說:『持戒的比丘,也有所犯』,為什麼如來會說這種話呢?世尊您也曾在諸經中說過:『聽許治破戒者』。像這些佛說之語,內中的意義,我並未能十分的了解」。佛陀回答說:「善男子啊!我乃為未來的諸菩薩等學大乘的人說如上的偈,並不為聲聞弟子說此偈。善男子啊!如我上面說過:正法滅後,毀壞正戒之時,會增長破戒,非法昌盛之時,一切聖者隱而不現之時,接受畜養奴婢不淨物之時,那個時候,四種人當中,當有一人會出現在世間,會剃除鬚髮,出家修道。他看到諸比丘都納受畜養奴婢使等不淨之物,到底是淨(可以),或不淨(不可以),一切都分不清楚。又到底是律,或不是律,也同樣的不認識。他看此情景,就想調伏這些非法的諸比丘,因此,和光,而不同塵(如太陽之光普照萬物,而不被物染),自己所行之處,以及佛所行處,都善能了別清楚。雖看到大家犯着波羅夷罪(遺棄),也默默並不舉發。為什麼呢?因為『我出現在世間的目的,乃欲建立護持正法』,因此之故,默然而不糾治大家。善男子啊!像這種人,乃為護法之故,雖然有犯,也不叫做破戒。
善男子啊!譬喻國王,因病而將駕崩,因為儲君(太子)年紀還幼稚,不能堪以紹繼大任。當時有一位旃陀羅(譯為屠者,身雖為下賤的族姓,可是因累積而來的財富,致不可輕視),他非常的富有,財寶滿室,也擁有很多的家眷親屬。就用其富強之力,乘著國家虛弱危急之時,篡奪王位。他統治國家不久後,有不少的國民、居士、婆羅門等人,都逃亡出走,都遠投到他國而去。雖然還有多少人在國內,但都討厭國王,甚至連想看國王一眼也不願。有些長者、婆羅門等上流階級的人物,不願離開本土,猶如樹木,隨着其生長之處,而終其樹命一樣(也就是國王雖然無道,但是生在這裡,死在此處的觀念,而不肯離開他投)。這位旃陀羅王,察知有好多國民叛國逃走,就隨時派遣諸 旃陀羅們固守巡邏個要道。又在七日後,打鼓發令諸婆羅門們說:『如有人肯出面當我的灌頂師的話,當會割分半個國土,以為封賞(灌頂為印度國俗。取四大海水,灌注繼位者之頭頂,以完成即位之儀式,司職者為灌頂師。)』諸婆羅門(神職人物)雖然都聽到其令,但都不肯被邀請。他們大家都說:『怎麼會有婆羅門去作這種事呢?』旃陀羅王又發如下之令說:『婆羅門當中,如果沒有人肯做我的灌頂師的話,我就要下令,使諸位婆羅門和旃陀羅,都平等的共住共食,共同作那粗重的工作(婆羅門為第一階級,也就是上流人物,旃陀羅為第四階級,是最下賤的族姓。國王說要他們平等工作與食宿)。如果有人肯來為我灌頂的話,我會將半個國土封賞給他,絕不食言。連我以咒術而得到的三十三天所飲用的甘露不死之藥,也會分賞給他飲服。』這時有一位婆羅門的子弟,年紀雖輕(弱冠二十歲),可是也修治過淨行。他留著長髮,善知咒術。此人聽王之令,就到王所,而向王說:『大王的敕令,我均能做到』。這時大王心生大喜,就接受這位童子婆羅門作灌頂之師。諸婆羅門聽到此事後,都很忿怒,都指責這位童子而說:『你身為婆羅門,為什麼要作旃陀羅的灌頂師呢?(雖然如此,但米已成飯,多言無用)。受即位儀式,正式為國王後的旃陀羅王,及分賞半個國土給那位童子統治。治國的過程中,經過一段時間,童子就對那位國王說:『我放棄了家規,來作大王的灌頂師,也教大王你微密的咒術,但是到了現在,你還不能以親類相待』。時大王回答說:『我到現在到底那個地方不把你當做親人看待麼?』童子回答道:『先王所有的不死之藥(喻佛為常住之理),到現在還未和我共同飲服』。大王說:『善哉!大師!我實在不知(我不知怎的,已把它忘記)。大師如果需要的話,就請隨便拿去好了』。這時童子聽王語後,即持甘露回家,去邀請諸大臣們共同飲服。諸大臣們飲服後,即向大王呈報說:『令人快哉啊!由於大師,而向王請來甘露不死之藥』!王既知此事,就向大師說:『大師為什麼唯和諸臣服飲甘露,而不分!給與我呢?』這時童子即更用其他的雜毒之藥呈給大王飲服。大王既服其藥,即剎那之間,藥氣發作而悶亂逕而倒在地上,一時失去了知覺,好像死人一樣。這時童子便立儲君,擁之為王,而作語說:『這個獅子的王座,以法來說,不應該讓那位旃陀 羅去升坐。我從往昔以來,未曾聽過旃陀羅種為此地之王之例。若說旃陀羅治理過這個國家百姓,那是荒言。大王(新王)您,現在應該紹繼先王,以正法統治國家』!這時童子將此事辦完後,即又用解藥給旃陀羅服下,使其醒寤過來。等其醒後,即驅逐他出境。這時童子所作的這些事,可以說,並不違失婆羅門家教的法規。其他的居士、婆羅門等人,聽其所作的消息後,都嘆為未曾有,大家都讚言而說:『善哉!善哉!仁者!你實在善能驅遣旃陀羅王!』
佛陀說到這裡,又叫一聲善男子,然後說:「在我涅槃之後,護持正法的諸菩薩們,也是如此這般!都會用方便之力,和那些破戒,那些假名之偽僧,也就是受畜一切不淨物之僧,共同在一起,同一行動。這時菩薩們,如看到有人雖然冒犯很多禁戒,但因能治這些毀壞禁戒的諸惡比丘之故,就到犯戒僧人所住的地方,去恭敬、禮拜,去供養四事(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日常生活所需之用品)。也以經書,及其他什物,都奉獻出來。如果自己沒有這些物品時,就當以方便法,從諸檀越之處,去覓求這些物品,好與犯戒等人。為了這些事,也就應積畜八種不淨之物(金、銀、奴、婢、牛、羊倉、庫等為比丘不應畜積之物)」。為什麼呢?因為此人乃為了治理那些諸惡比丘,猶如那位童子之驅逐旃陀羅一樣之故!這時菩薩 雖又恭敬、禮拜這些比丘,也受畜八種不淨之物,但是均沒有罪。為什麼呢?因為這位菩薩乃為了擯治諸惡比丘,使那些清淨僧伽能得安隱而住,能因之而傳布方等大乘經典,使一切人天都能得大法益之故!善男子啊!由此因緣,我在經中說此二偈,使諸菩薩都得共同讚嘆護法之人,猶如那些居士、婆羅門等人在讚嘆童子,而說;『善哉!善哉!』一樣!護法的菩薩也應如此!如果有人,看見護法之人,和那些破戒之人共同舉止時,就說其有罪的話,即會知道,此人會自受其殃,因為此護法的菩薩實在並沒有罪!善男子啊!如果比丘冒犯禁戒後,因憍慢心之故,覆藏其罪業而不懺悔,就會知道,此人真正破戒的了!至於菩薩,乃為護法之故,雖然有所犯,俱是不可名叫破戒,為什麼呢?因為菩薩沒有憍慢心,能發露懺悔之故。善男子啊!因此之故,我在經中為覆相述說如是之偈: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
猶如事火 婆羅門等 如第二天 奉事帝釋
(若遇有知法的人,則不管他是老年人,或者年輕人,都應該供養他,恭敬他,禮拜他。猶如事火教之婆羅門等人那樣的熱誠事火!也如第二層天--三十三天的天神們之奉事帝釋天那樣的恭敬!)
由於此種因緣,我也不是為學聲聞之人而說,但為學大乘的菩薩而說此偈的!
迦葉菩薩又向佛說:「世尊!像如是等諸大菩薩,對於戒律縱緩的話,則本所受之戒,是否還具足而存在嗎?」佛陀說:「善男子啊!你現在不應該說此話。為什麼?因為本所受之戒,猶如本來那樣不曾缺失,假如有所犯,即應懺悔,既懺悔後,即已清淨。善男子啊!例如舊隄塘,因穿穴而有孔,大水即時淋漏。為什麼?因為無人補填之故。如果有人將孔治好的話,則大池塘之水自不會流出。菩薩也是這樣,雖和破戒的人共同行布薩(淨住)、受戒、自恣(解夏)等儀,都和僧眾同共行事,但所有的戒律,並不如同隄塘之穿穴而塘水淋漏那樣。為什麼?因為如果沒有持戒清淨之僧的話,則會有損減、縱緩、懈怠、唯有日日增長其壞事。假如為有清淨持戒之人的話,即能具足而不失其本所有之戒!善男子啊!對於『乘而緩的話,就名為緩,但對於戒而緩的話,即不名為緩。大菩薩對於此大乘,已心不懈慢,是故名叫奉戒。為了護持正法,即用大乘之水,澡浴自己!因此之故,菩薩雖然示現破戒,但不名為緩」。
迦葉菩薩又向佛說:「僧眾當中,雖有四種人,但如庵摩羅果(無垢清淨)之生熟與否,難以了知一樣,所謂破戒、持戒,到底要如何識知呢?」佛陀說:「善男子啊!由於大涅槃微妙的經典,而容易了知。為什麼由於大涅槃經,可得而知呢?譬喻農夫種植稻穀後,即須除拔莠稗雜草,但以肉眼觀看時,都名為淨田(稻稗類似並生),可是到了成熟而結實時,才知稗草與稻穀乃迥然兩異。如是這般,有八事能污染僧伽,假若能夠除卻的話,即用肉眼觀之,就可知其為清淨。但是假若是持戒或破戒一事,即他如不作惡事時,如用肉眼之觀看,也就難以分解的了。假若其惡事終於彰顯露出的話,就容易了知,猶如那莠稗雜草容易了解一樣,眾僧當中之事也是這樣。如果能夠遠離八種不淨如毒蛇之法時,就名叫清淨聖眾福田,堪受人天之供養。清淨的果報並不是以肉眼所能分別了知的。又次,善男子啊!如迦羅迦林(譯為黑,指其為有害之果而名,以喻有害),樹木林立,在此林中唯有一 株名叫鎮頭迦(譯為柿,取其果為無害而喻)。此迦 羅迦樹和鎮頭迦樹之果實相似,很難分別。其果熟時,有一位女人曾到那邊去拾取很多的果實。就中,鎮頭迦果只有十分之一分,而迦羅迦果即有十分,也就是大部份都是迦羅迦果(有害之果)。此女人不識其貨,都挑到市場去把它賣掉。凡愚以及小孩又不能分別之故,就買迦羅迦果。將其吃食後,就因毒發而去世(命終)。有智識的人們,聽聞此事後,即問那位女人而說:『這位姊姊(女人之稱)! 妳到底是在甚麼地方得到這些果實的呢?』女人就將其出產地告訴他們。智識分子們聽後即說:『那個地方有算不盡的迦羅迦樹,唯有一株鎮頭迦樹而已』。眾人知道這事後,即時大笑一聲,就捨掉所有的果實而去。善男子啊!大眾當中之八不淨法也是這樣。在此眾當中,有好多人受用這種八不淨法,唯有一人受持清淨戒律,並不受用這種八不淨法。他雖然善知眾人受用畜積不淨物為非法,但欲度化眾生之故,和他們同事,並不離開受用非法之群。猶如樹林中有一株鎮頭迦樹一樣!有一位優婆塞看到這些人都在受用非法,因此,並不恭敬、供養那些人。假若要供養時,首先應該詢問而說:『大德!如是八事,是否可以受畜嗎?是否承佛核准的嗎?如果說承佛聽許的話,即這些人是否可以共同一起舉行布薩、羯磨、自恣等事嗎?』這位優婆塞問後,眾人就回答而說:『此八事乃如來慈悲憐憫,而聽許我們受畜的(也就是受佛核准的)。優婆塞聽後又說:『在祇洹精舍裡,有好多比丘,或說金銀等物乃為佛陀許畜,有的即說佛陀不核准。說佛核准之眾,即不和那些說佛不准之眾共同住在一起,就是說戒、自恣,乃至不和他們共同飲用同一條河之水。所有利養之物,均不和他們共享。你們為什麼說為承佛核准的呢?佛陀 --天中天,雖然有時可以受用,但僧眾們即不應該受畜。如果有受畜的話,即不應和他們共同說戒、自恣、羯磨等佛事。如果共行說戒、自恣、羯磨的話,命終時即會墮落於地獄!和那些將迦羅迦果吃食後,即使命終一樣!』
又次,善男子啊!如在都市裡有一位賣藥的人,他有微妙的甘藥。此藥系出產於雪山。他同時也兼賣其他的藥品,藥味的甘度均相類似。這時有好多人都想買那雪山的甘藥,但都不能識別。大家到了賣藥處,去詢問而說:『你有雪山的靈藥嗎?』賣藥人即回答說:『有的!』賣藥人因貪利,而欺騙那些買藥的人,故拿雜藥出示而說:『這是雪山又甘又好的妙藥』。這時買藥的人,因為是肉眼不識貨,故不能分別是與否?就將其買回,因而自信滿滿的說:『我現在以擁有雪山的甘藥!』迦葉啊!喻如聲聞僧當中,有藉名的僧人,有真實的僧人,有和合的僧伽。也有持戒的,也有破戒的,都同樣的在此眾中應受供養、恭敬、禮拜。這位優婆塞因為是肉眼之故,不能善於分別一事,猶如那為買藥人,因肉眼不識貨之故,不能分別是否雪山的靈藥一樣。到底誰是持戒僧?誰是破戒之人?誰是真實的僧人?誰是假的出家人?有天眼的人始能分別!迦葉啊!如果這位優婆塞知道此比丘是破戒的人,即不應布施他、禮拜他、供養他。如果知道此人受畜八不淨法之物時,也不應該布施其所需之物,以及不應該禮拜、供養。假若在眾僧當中有破戒的人時,即不應該因他穿著袈裟的緣故,就去恭敬、禮拜他」。迦葉菩薩聽後又向佛說:「世尊!善哉!善哉!如來您所說的乃為真實不虛我當頂戴納受猶如金剛珍寶等奇異之物一樣!如佛陀所說,比丘們當依四法。那四法呢?一、依法不依人,二、依義不依語,三、依智不依識,四、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此四法應當證悟了知,也就是要認清楚,可辨別是否為上述之四種人」。
佛陀說:「善男子啊!所謂依法,即是如來的大般涅槃,一切佛性,就是法性,此法性就是如來,因此之故,如來乃為常住不變。如果說如來為無常的話,即此人乃因不知法性,不見法性之故。如果不認知識見法性的話,即不應該依止他。如上述之四種人之出現於世,乃為護持正法者,故應該認知,而做為依止!為什麼呢?因為此人乃善解如來的微密深奧之藏故。此人能知如來常住不變之故,如果會說如來為無常變易之語,那是絕不會有的事。此四種人,即名為如來。為什麼?因為此種人能了解如來的密語,也能廣說之故。假若有人,能夠了知如來甚深的密藏,以及了知如來為常住不變之法,而還說此人會為了人家之利養而說如來為無常,那是不可能的事。像這一種人尚可以做依止,更何況不依止上述之四種人嗎?依法就是依法性,不依人就是不依聲聞乘。法性就是如來,聲聞乘即為有為法,如來乃為常住法,有為即為無常。善男子啊!假若有人破戒,然而為得人家之利養之故,說什麼如來為無常變易。像這種人,即不應該為依皈。善男子啊!這叫做定義!
所謂依義不依語,即:義的名叫做覺了。覺了義名叫不贏劣,不贏劣名叫滿足,滿足之義名叫如來常住不變易,如來常住不變之義就是法常,法常之義就是僧常,這就是依義不依語之謂!然而到底那些語言不可依呢?所謂諸論當中帶有綺飾的文辭的語言是!如藉佛陀所說的無量諸經,因貪求無厭,故姦巧諂諛人家,詐騙人家說明親附,而現花樣,以求多利,經理(驅遣)白衣,為其執役作事。又再唱語而說:『佛陀聽許比丘,可以畜諸奴婢等不淨之物,可以販賣金銀珍寶,穀米倉庫,牛羊象馬等,求財求利之事。說在於饑饉的世代裡,為了憐憫大家之故,佛陀又曾聽許諸比丘們儲貯陳宿,可以親自 下廚炊食,不受人供而噉食』。像這些語言,都不應該為依止。
所謂依智不依識,即:所言之智,就是如來,假若有聲聞,不能善知如來的功德,即這種淺劣的識見,是不應為依止的。假若了知如來即是法身的話,即這種真智才是應該可以當做依止的。如果看見如來方便之身,而說什麼『為五陰、十二入、十八界所收攝,由飲食所長養』的話,即不應該為依止。因此之故,即知所謂識,就是不可以為依止!假若有人作如上之說,即和其所用的經書,都不應該為依止。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其義如下:不了義經就是聲聞乘。此乘聽到如來深密藏處,即會生起疑惑怪異的心念。並不知道此深密之藏,出自於大智慧海。猶如嬰兒,不能分別一切一樣。這就是不了義。至於了義,即名叫菩薩的真實智慧,隨著菩薩的自心無礙的大智是。猶如成人,能夠分別事物,了知一切一樣。這就是名叫了義。其次,聲聞乘名叫不了義,無上大乘名叫了義。假若說如來為無常變易之法的話,就名叫不了義。如果說如來為常住不變易的話,就名叫了義。聲聞所說的應證知就是不了義,菩薩所說的應證知名叫了義。假若說如來為飲食物所長養的話,就是不了義,如果說如來為常住不變易,就名叫了義。假若說如來之入於涅槃,有如薪盡火滅一樣的話,名叫不了義,如果說如來入法性,就名叫了義。聲聞乘之法,則不應為依止。為什麼?因為如來欲度眾生之故,用方便之力,講說聲聞乘的。猶如上述長者教子,首先以半字教他一樣。善男子啊!聲聞乘乃如種田之初耕,還未得到果實一樣,這樣就名叫不了義。因此之故,不應該依止聲聞乘。至於大乘之法,則應該可以為依止。為什麼?因為如淶欲度眾生,故用方便力闡述大乘,因此,大乘應該可以為依止,這就名叫了義。像此四依,應當了知!
其次所謂依義是什麼?義之名叫做質直,質直就是光明,光明名叫不贏劣,不贏劣即叫做如來。又光明名叫智慧,質直名叫常住,說如來為常住名叫依法,法名為常,也名為無邊,是不可思議,不可執持,不可繫縛,然而也可以得見!假若有人說『法』為不可見,即此人不應為依止。因此之故,名叫依法不依人。如果又有人,用巧妙之語,宣說『法』為無常,即此種人,也不應為依止。因此之故,叫做依義不依語。其次所謂依智,即:說眾僧是常,是無為,是不變易,不畜積八種不淨之物。因此之故,依智而不依於識。假若有人,說『識自作,識自受,並沒有和合僧。為什麼?因為所謂和合,乃名無所有,既無所有,怎麼說言為常呢?』因此之故,此識不可為依止。
所謂依了義是什麼?了義名叫知足。自始至終並不詐現威儀清白,也不憍慢自高,更不貪求利養。同時對於如來因隨宜方便所說之法當中,並不生起執著,這叫做了義。假若有人,能夠住於此了義當中,則應知道,此人可說是已得住於第一了義了!因此之故,名叫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了義,即如經中所說:一切燃燒,一切無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無我,這就是不了義的經教。為什麼?因為不能了知上述之真義之故,使諸眾生們錯誤修習而墮入於阿鼻地獄(算不盡的苦處)。所以的緣故為何呢?(為什麼學佛還會墮落呢?)因為此人的執著心非常強之故,對於了義法就不能了知(不能得救)。而所謂一切燒,是什麼?是說如來也說『涅槃也如火之燃燒』。所謂一切無常,就是說,涅槃也是無常。至於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無我,也作如上之講解。因此之故,名叫不了義經,是不可為依止的。善男子啊!假若有人說:『如來憐憫一切眾生,善知時宜。因為善知時宜之故,有時將輕說為重,有時將重說為輕。如來又觀察而知所有的弟子當中,若有諸在家信徒在供給他們所須要之物,使其不會覺得缺乏。面臨這些人時,佛陀就不聽許他們受畜奴婢、金銀、財寶,不准他們販賣不淨物,不准他們在市場交易買賣。假若諸弟子當中,沒有在家護法可供給他們所須要之物,時又遇到饑饉之故,飲食即很難乞得。為了建立護持正法之故,我(佛陀)就核准諸弟子們受畜奴婢、金銀、車輛、田宅、穀米等所須要之物,也得以買賣。不過雖然聽許他們受畜這些物品,但是須要篤信的檀越(信徒)之淨施才成』。如能這樣說,即這就可以為依止的了!如有戒律、阿毘曇(義譯為論)、修多羅(經),不違背此四法的話,也應可以為依止!如果說:『為時,或非時,或不管是能護法,或不能護法,如來都一律聽許一切比丘們受畜這些不淨物』,即此種言論,不應為依止。假若在律、論、經當中,有類似於此言的話,即此三分(經、律、論)之教,也不應為依止。佛陀我乃為那些只具肉眼的眾生,說此四依法,並不是為了據有慧眼的聖者說的。因此之故,我現在說此四依法!所謂法,即是法性,所謂義,即是如來常住不變,所謂智,即為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所謂了義,即為了達一切大乘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