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卷第九

悟慈和尚譯述

 

月喻品第十五

  佛陀對迦葉菩薩說:「喻如有人,一看月亮不出現,就說月亮已沒,而生起月亮已沒之想。然而此月亮,實在並沒有沒,乃轉往在於另一個地方耳。在那邊的眾生看到月亮,就又說月亮出現,而此月亮實在並沒有出。為甚麼呢?因為被須彌山遮障之故,看不到其影,而謂不出現,而此月亮乃常生,其性並沒有出沒。如來、應供、正徧知,也是如此。如來出現於三千大千世界,或在閻浮提,示現有父母。眾生一看,就都說如來出生在閻浮提。如來或在閻浮提示現涅槃,而如來之性,實在並沒有涅槃,而諸眾生都說如來實在進入於般涅槃。喻如月亮之沒入一樣。善男子啊!如來之性,實在並沒有生滅,乃為化度眾生之故,才示現有生滅耳。

  善男子啊!如此滿月,在另一個地方看來,只能看到一半。此方的半月,在另一個角度看來,乃為滿月。閻浮提之人,假若看見月初(月眉)時,都說為初一日,而生起初月之想。看見月亮盛滿之時,就謂之十五日,而生起月亮滿盈之想。而此月性,實在並沒有虧缺或盈滿可言。只因須彌山,而有增減耳。善男子啊!如來也是如此。如來在於閻浮提,或者示現初降生,或者示現入涅槃。示現初生時,猶如月初之月亮,一切眾生都說童子初生。如來步行七步,喻如初二日之月亮。如來或者又示現進入書堂去讀書,即喻如初三日之月亮。示現出家,如如初八日之月亮。到了成道後,放大智慧微妙的光明,能破算不盡的眾生之魔眾,即如十五日--盛滿的月亮。如來或又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妙好之細相,用來莊嚴自己,最後才示現涅槃,即喻如月蝕!如是這樣,眾生所看到的都不同,或者看到半月,或者看到滿月,或者看到月蝕,但是此月亮之性,實在並沒有增減、侵蝕,恆常都是圓滿之月。如來之身也是如此,因此之故,如來之身名叫常住不變!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滿月時,一切現象均予現出,在在處處(不管何處)的都市鄉村,山澤水中,不論是水井,是水池,以及儲水的器物裡,一切處所,都皆現出。有此眾生,行百由旬、百千由旬那麼遠,都看到月亮常隨在其身邊,凡夫愚痴的人,或會妄生憶想而想:『我本來在都市的家屋裡,看到如此月亮,現在又在這個空澤看到此月亮,到底是否本來的那個月亮呢?或者和本來那個月亮不同呢?』都生此念:『月的形體有大小』。有人說:『如鍑口(釜)之大』,有人說:『如車輪之大』,有人說:『有如四十九由旬之大』。大家都看見月亮之光明,而有的看見其團圓,有如金盤。而此月性乃為一,是種種的眾生各人看到不同之相耳。善男子啊!如來也是如此,如來一出現於世間,即有人天會生此念:『如來現在於我的前面而住』。又有眾生,會生此念:『如來現在住於我的前面』。或有聾啞之人,他看見如來有聾啞之相。眾生之類很複雜。言音也各有不同,然而都說:『如來悉同於自己之語』。各人也都生起此念說:『如來在我的舍宅,受我的供養』。或有眾生,看到如來之身廣大無量,或者看見很微少。有的看到佛陀如聲聞之像,有的又看見為如同緣覺之像。有此外道,又各作此念說:『如來現在於我的教法中出家學道』。有人又作此念:『如來現在獨為我的緣故,出現於世間』如來的實性,喻如那個月亮,即是法身,是無生之身,是方便之身。為了隨順世間,而示現算不盡的本業的因緣,在在處處示現有生,乃如那個月亮。因此之故,如來乃常住,沒有變易!

  又次,善男子啊!如羅睺羅阿修羅(覆障非天,四阿修羅王之一),用手遮月時,世間的人,也就皆說為月蝕。阿修羅王實在不能使月有蝕,因為阿修羅遮障月亮的光明之故,使這個團圓的月亮,本來沒有虧損的月亮,因被其手遮障之故,使其光明現不出來耳,如果將手收攝(收回)的話,大家都會說月亮又已還生,都說月亮受了很多的苦惱。假如有百千位阿修羅王,也不能惱害月亮的,如來也是如此。示現眾生在於如來所,生起粗惡的心,出佛的身血,起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乃至一闡提(信不具,無可救藥之惡)等事,均為未來世之諸眾生著想之故,作如是種種壞僧、斷法,留難等示現!說實在的,假如有算不盡的百千億之魔眾,也不能侵害而使佛陀流出其身血。為甚麼呢?因為如來之身,已沒有血肉、筋脈、骨髓等凡體的組成分子。如來為真實,實沒有惱壞可言。眾生雖然皆說:『法、僧毀壞,如來滅盡』,但如來性乃為真實沒有變易,沒有破壞之事。只為了隨順世間,而作此示現耳!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二人相鬥,或者用刀杖傷害身體,使身流血,雖然致他人至於死地,但是如果不起殺害對方之念的話,即此業力,乃比較輕此,而不是殺生那種重罪一樣。在於如來所,本來並沒有殺念,故雖然出佛的身血,其業力也同樣的比較輕一些一,而不重。如來如是這般,於未來的世代,為化度眾生之故,而示現業報耳!

  又次,善男子啊!猶如良醫,勤教其孩子,有關於醫藥的根本。說:『這是根藥,這是莖藥,這是色藥。藥品有種種的相貌,你應該首先了知!』良醫之子受教後,就嚴遵父親的教訓,而精進勤勉的學習,後來已普能了解諸藥品的藥性。良醫後來因壽命終了,而離開世間。其子即嚎啕大哭一番,然後說:『父親在世時,曾教我分辨甚麼是根藥,甚麼是莖藥,甚麼是花藥,甚麼是色藥!』如來也如此,如來為教化眾生,示現制定禁戒,教人應該怎麼受持,教人不要冒犯五逆罪,不要誹謗正法,以及不要作一闡提」。為了未來世,會作如是之事等人之故,而示現,使諸比丘們,於佛滅度後,作如是了知,這是契經甚深之義,此是戒律輕重之相,此為阿毗曇分別法句(對法,等於論)。有如那位良醫之子之受教!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人們看到月亮,知道每隔六個月,蝕一次,而上面諸天(指四天王天),即須臾之間,就已看到月蝕。為甚麼呢?因為上天之日很長,人間之日很短之故。善男子啊!如來也是這樣。天人均謂:『如來的壽命很短』,猶如那些天神在須臾之間,頻繁的看見月蝕那樣。如來又於須臾之間,示現百千萬億的涅槃,及斷煩惱魔、五陰魔、死魔等事。因此之故,百千萬億的天魔,均知如來進入般涅槃。又示現算不盡的百千先業因緣,乃為隨順世間之種種性之故,示現如此這般無量無邊的不可思議。因此之故,如來乃為常住而沒有變易!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明月,乃眾生之所喜歡觀看的,因此之故,稱月,而號之為樂見。眾生如果有貪欲瞋恚愚痴的話,就不得稱為樂見。如來乃如是,其性為純善,為清淨無垢,是最可稱為樂見者。假如是樂法的眾生的話,看到了,不會厭惡,如果是惡心之人,即會不喜歡瞻睹。因此義故:『如來譬如為明月』。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太陽之昇,也有三個時節之不同,所謂春、夏、冬是。冬天的太陽很短,春天的太陽處於中容,夏天的太陽則極為長。如來也是這樣,在此三千大千世界裡,為那些短壽的人,以及諸聲聞們,示現短促的壽命。這些人看此情形後,都說:『如來的壽命很短促』,喻如冬天的太陽。對於諸菩薩即示現中壽,或者至於一劫之久,或者減一劫(半劫)之久。喻如春天的太陽。唯佛睹佛,則其壽命無量,喻如夏天的太陽。善男子啊!如來所說的方等大乘微密之教,乃示現於世間,降大法之雨露。於未來的世代裡,如果有人護持此經典,分別詳細的開示,而利益眾生的話,當知!這等人,就是真正的菩薩。喻如盛夏,天降甘霖一樣。如果聲聞緣覺之人,聽聞佛陀如來微密之教理的話,即如冬天多遇冷患一樣,而如果是菩薩之人聽聞這種如來微密的教誨:『如來常住,性無變易』的話,即如春天,萬物皆萌芽開敷一樣!說實在的,如來性,實在沒有長或短,為了諸世間之故,而示現如是耳!這就是所謂諸佛的真實法性!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眾星,白天則不現,而人皆說為晝星滅沒,其實眾星並沒有滅沒。星在白天不現的原因,就是因為有強烈的日光映現之故,如來也是這樣。聲聞緣覺不能得見如來之真性,猶如世人在白天不能得見眾星一樣。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陰時,日月不現,愚人就說:『日月失沒』。但此日月,實在並沒有失沒。如來的正法滅盡之時,三寶現沒的情形,也像這樣,並不是一滅永滅。因此之故,當知如來,乃常住而沒有變易。為甚麼呢?因為三寶的真性,不會被諸垢穢之所污染之故。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黑月,彗星在於夜間出現,其光明很炎熾,短暫出現又沒入。眾生看此情形後,就會生起不吉祥之念。諸辟支佛(緣覺乘)也是如此。辟支佛乃出現在於無佛降世時,而眾生見後,都說:『如來真實滅度』,而生起憂悲之念。如來身實在並沒有滅沒,喻如那日月,並沒有滅沒那樣。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太陽一出,即所有的芒霧均會消滅一樣,此大涅槃微妙的經典,也是如此,而出現興起於世間。假若有眾生,一經其耳朵的話,均能除滅所有一切的諸惡,以及無間地獄的罪業。此大涅槃甚深的境界,乃為不可思議,是善說如來微密之性。因此義故,諸善男信女們,應該對於如來生起『常住之心,是沒有變易。正法乃不斷,僧寶亦不滅』的信念。也因此而應該多修方便,勤學此經典。這樣做的話,即此人於不久的將來,當會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此之故,此經名叫無量功德所成,也名叫菩提不可窮盡。因為不窮盡之故,得稱為大般涅槃。有善光之故,猶如夏日。身無邊故,名大涅槃!

 

菩薩品第十六

  又次,善男子啊!如日月的光明,乃為所有光明當中最為光明的,是所有光明所不能及的!大涅槃的光明也是如此,是在所有契經三昧光明當中,最為殊勝的,是諸經三昧所有光明所不能及的!為甚麼呢?因為大涅槃的光明乃能入於眾生的諸毛孔裡之故。眾生雖不發菩提之心,但此光明卻能作為眾生之菩薩的因緣。因此之故,又名大般涅槃!

  迦葉菩薩又向佛請示說:「世尊!像佛所說的大涅槃的光明,能入於一切眾生的毛孔裡,眾生雖不發菩提之心,卻能為其作菩提的因緣。此義好像有些不合理?為甚麼我會這樣說呢?世尊!那些犯四種重的禁戒,和作五逆罪之人,以及難以救度的一闡提們,如果此涅槃的光明入其身,能作為菩提的因緣,那麼,這些人和那些守持淨戒,修習諸善等人,到底有甚麼差別與否呢?如果並沒有差別的話,則如來您,為甚麼說學佛的人應依四依之義呢?世尊!又如佛陀您說過:『若有眾生,聽聞大涅槃經,一旦經過耳朵,就能斷除諸煩惱』,而如來為甚麼於前面曾說:『有人雖在於和恆河沙相等量之佛所發菩提心,可是聽聞大涅槃經,也不能了解其義』如果真的不能了解其義的話,為甚麼能夠斷除一切煩惱呢?」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啊!除了一闡提之人者外,其餘的眾生,聽聞此經後,均能作為菩提的因緣。法聲光明,一旦入其毛孔裡,則必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甚麼呢?因為若有人能供養、恭敬無量諸佛,才能得以聽聞大涅槃經。那些薄福之人,則不得聽聞此經。為甚麼呢?因為有 福德之人,才能得聞像此種大事!凡夫下劣之人,則不得聽聞此經經。甚麼叫做大呢?所謂諸佛的甚深秘藏,所謂如來性是!因為是這樣,故名大事!

  迦葉菩薩仰白佛說:「世尊!為甚麼未發菩提心之人,能得菩提因呢?」佛告迦葉說:「假若有人,聽此大涅槃經後,而說:『我不用發菩提心,而誹謗正法的話,即此人會在作夢當中,看到羅剎(惡鬼)之像,心裡會起驚惶。羅剎會對他說:咄哉!(笨才!)男子!你現在如果不發菩提心的話,我會斷除你的生命!此人驚惶不已!至醒寤時,即發菩提心!此人命終後,或轉生在三惡道,或在人天,都在緣續不斷的憶念菩提之心。當知!此人,即是菩薩大菩薩!因此義故,此大涅槃經,其威神之力,能使未發菩提心之人作菩提之因!善男子啊!此名菩薩發心因緣,並不是沒有因緣的。因此義故,大乘的妙典,乃為真正佛陀所說的!

  又次,善男子啊!如在虛空中,起大雲雨,降注於大地一樣。那些枯木、石山、高原、堆阜(高岸)等處,乃為水所不能停住的地方,水會直流注入於底涯之田,以及陂池(蓄水池)都會充滿雨水,會利益算不盡的眾生。此大涅槃微妙的經,也是這樣。也會降下大法的雨水,去普潤一切眾生。唯一闡提之人,此人會發菩提之心,那是不會有的現象。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焦敗的種子,雖然遇到甘霖,就是經過百千劫那麼久,到頭來,還是不能發芽。說會發芽,乃沒有道理的。一闡提之人,也是這樣,雖然聽過此大般涅槃微妙的經典,終皈不能發菩提之心之芽來。如果說能發菩提心芽,那是沒有道理的。為甚麼呢?因為此人已斷滅一切善根,猶如那焦芽敗 種那樣,已不能再生菩提根芽的了!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明珠,放置在濁水裡面,因為明珠的威德之力,濁水即會變為清水,但是將明珠投入在淤泥裡時,則不能使淤泥變為清水一樣,此大涅槃微的經典,也是如此,如置在其餘眾生,也就是犯五無間罪,及犯四重禁戒之濁水當中的話,還可以澄清其心,使其發菩提心,但是投在一闡提的淤泥當中的話,則百百千萬年,也不能使其清淨,而發起菩提心來。為甚麼呢?因為一闡提乃滅諸善根,並不是能發菩提心之器之故。假如此人百千萬年那麼久,聽受此大涅槃經,也終不能發起菩提之心。為甚麼呢?因為已沒有善心之故。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藥樹,名叫藥王,在諸藥當中,可說是最為殊勝的。此葉樹不管是調配乳酪,或蜜,或酥,或水,或漿,或者為末,或者為丸,如果將其拿來塗瘡,或薰身,或塗目,或者是眼見,或者是鼻子嗅聞,都能滅除眾生的一切諸病。而此藥樹,並不會作如下之念:『一切眾生如果採我的樹根時,則不應該再取我的樹葉。如果取樹葉,就不應該再取根。如果取樹身,則不應該再取樹皮,若取樹皮,就不應該再取樹身』。此樹雖然不會生起這些念,但是卻能除滅一切的病苦!善男子啊!此大涅槃微妙的經典,也是如此。是能除一切眾生的惡業,不管是四波羅夷,或五無間罪(以上都為最惡之業),乃至若身內,或身外等所有的諸惡業。那些未發菩提心的人,因此經,則得發起菩提之心。為甚麼呢?因為此微妙的經典,乃為諸經中之王,猶如那株藥樹為諸藥當中之王一樣。不管有人修習此大涅槃,或不修習此經的人,一旦聽聞此微妙的經典的名字,而聽後即敬信,即所有一切煩惱重病,統統會由之而除滅,唯不能使一闡提之人安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猶如那妙藥,雖能療癒種種的重病,但是卻不能救治必死而無命的人。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有人,手有瘡疾,而以手捉持毒藥,則毒氣會侵入其手內,如果沒有瘡的話,毒氣就不會侵入。一闡提之輩也是這樣,已沒有菩提之因,猶如沒有生瘡,毒氣則不得入侵一樣。所謂瘡,則喻為無上菩提的因緣,所謂毒,即喻為第一妙藥。完全沒有瘡,則喻如一闡提。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金剛,乃不能破壞者,而自身卻能破壞一切物,唯除龜甲,以及白羊角(小羊角)。此大涅槃微妙的經典,也是如此。都能安止算不盡的眾生於菩提道,唯不能使一闡提之輩建立菩提之因。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馬齒草、娑羅翅樹(堅固樹,葉作雙,如鳥翅,故為翅樹)、尼迦羅樹(譯為不黑、不時)等草木,雖然把它的枝莖斷截,但是還會續生如原來那樣,不像多羅樹(岸樹、高竦樹)那樣,一旦被斷截,即不復生。這些眾生也是這樣。如果得聞此大涅槃經的話,則雖然犯四重禁戒,以及五無間罪,仍然還能生起菩提的因緣,但是那些一闡提之輩,則不這樣。雖然也得聽受此微妙的經典,但是卻不能生起菩提道因。

  又次,善男子啊!如佉陀羅樹(山木、毒刺樹)、鎮頭迦樹(柿)那樣,一旦斷截後,則不再生,那些一闡提之人也是如此。雖然得聞此大涅槃經,但卻不能發菩提因緣。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大雨,終不停住在於空中一樣,此大涅槃微妙的經典也是這樣。雖然普降法雨,但對於一闡提,卻不能停住在那裡。此一闡提,其全體都密緻,猶如金剛那樣,不能容納外物!

  迦葉菩薩仰白佛陀說:「世尊!如佛陀您所說的偈頌一樣:

  不見善不作 唯見惡可作 是處可怖畏 猶如險惡道

  (不見善,不作善,唯見其作惡,此為最可怖畏之處,有如險惡的道路之危險)。

  世尊!像如是所說之語,其意義到底如何呢?」佛陀說:「善男子啊!所謂『不見』,就是不見佛性。『善』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作』就是所謂不能親近善友。『唯見』就是見無因果。『惡』就是誹謗方等的大乘經典。『可作』為一闡提之輩,說沒有方等經。因此義故,一闡提之輩,乃無意趣向於清淨的善法。到底甚麼是善法呢?所謂涅槃是!趣向於涅槃,即謂善能修習賢善之行。而一闡提則沒有賢善之行,因此之故,不能趣向於涅槃。『是處可畏』即謂誹謗正法。到底是誰會怖畏呢?所謂有智之人是!為甚麼呢?因為誹謗正法的人,即沒有善心,也不會有方便之故。『險惡道』就是諸行。

  迦葉又說:『如佛所說的:』

  云何見所作 云何得善法 何處不怖畏 如王夷坦道

  (甚麼叫做見所作?甚麼叫做得善法?甚麼地方為不怖畏?如王之平夷的坦道呢?)

  此偈頌的意義如何呢?

  佛陀說:「善男子啊!『見所作』就是將諸惡顯發露出之意。自從有生死以來之邊際所作的諸惡業,統統把它發露出來,直至無至處(無立錐之地)。因此義故,是處無畏(這個地方最安隱)。喻如帝王,所巡遊的正路,在其中的盜賊,則聞風而作鳥獸散一樣。像這樣發露懺悔,即一切諸惡就會統統消滅無存!

  又次,所謂『不見所作』,乃一闡提之人所作的眾惡,自己不自看見之謂。此一闡提因存驕慢之心之故,雖然作了很多的惡業,但是卻在此作惡多端中,『初無怖畏』,也就是一概不會恐怖,不知畏懼!因此之故,不能得成涅槃。喻如獼猴在水中捉水中之月一樣。善男子啊!假如一切無量的眾生們,都同時已經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是這些成道的佛陀們,也不能看到那些一闡提之人得成菩提之事。因此之故,名叫不見所作。又復不能看見誰之所作?所謂不見如來之所作是也。佛陀為諸眾生闡說眾生皆有佛性,而一闡提之輩,都流轉於生死,而不能認知識見佛性。因此之故,名叫不見如來所作。又一闡提們看見如來究竟涅槃,就說:『真正無常哉!猶如燈滅時,膏油也俱共消盡』。為甚麼這麼說呢?因為此人的惡業不曾損減之故。假若有一位將所作的善業,迴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時候,一闡提之輩,雖然因不信而一再的毀呰(誹謗),而欲破壞,然而諸菩薩們,仍然會照常布施給他,想和他們共同成就無上之道。為甚麼呢?因為是諸佛法爾(諸佛的法則就是這樣)。

  作惡不即受 如乳即成酪 猶灰覆火上 愚者輕蹈之

  (作諸惡業而不即受報者,喻如乳即成為酪一樣,此為異喻。是說雖作惡業而不隨時受惡報,但乳將成酪,乳和酪為一體,因果報應乃必然之理!故乳雖未成酪,但必然將成酪,因已動作加工故。)

  (猶如將灰覆在火炎的上面,即愚人會經視火炎之利害,照常去蹈火!)

  一闡提名叫無目(沒眼睛,失明),因此之故,看不見阿羅漢道。而阿羅漢果的聖者,雖然不行生死險惡之道,但是對於大乘來說,還是因為『無目』之故,會誹謗大乘方等經典,而不想去修習方等經教。喻如阿羅漢只勤修慈心,和一闡提之輩之不修方等經教,也是一樣之例。假若有人說:『我現在不信受聲聞的經典,要信受大乘、讀誦大乘、解說大乘。因此之故,我現在即是菩薩。一切眾生,均具有佛性,由於佛緎之故,眾生的身中,即具十力、三十二相、八十種妙好,我所說的不異於佛說。你現在和我俱破無數的諸惡煩惱,如破壞水缾那樣之容易。因為能破壞煩惱結縛之故,即能得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人雖然如此這般的演說,但他的心實在不信有佛性,乃為了利養之故,隨著經文而說耳。像這樣說的人,就名叫惡人。此惡人會很快就受果報,猶如由乳而成為酪一樣。譬如一位王使,是善能談論,巧於方便的人。他奉國王之命去他 國,在那裡寧可冒喪生命的危險,也不敢將王所交代下來之語隱匿。有智之人也是如此,在凡夫群裡,乃不惜其身命,必定要將大乘方等如來的秘藏,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之理宣說出來!

  善男子啊!有一位一闡提,曾作阿羅漢的模樣,住在於空閑之處,而誹謗方等大乘的經典。那些凡夫們看後,都以為是真正的阿羅漢,以為是菩薩摩訶薩(大菩薩),此一闡提惡此丘之輩,住在於阿蘭若處(閑靜處),而毀壞阿蘭若之法。看見他人得到法利時,即會生嫉妒之心,會作如是之語而說:『所有方等大乘的經典,均為是天魔波旬所說的』。同時也說:『如來是無常之法』。可說是毀滅正法,破壞眾僧,又作此言,乃為波旬(惡魔)所說,並不是善順之說。作此宣說的話,乃為邪惡之法。此人作此惡業,不會即時受到報應,乃如乳之成酪一樣。而將灰覆蓋在火的上面的話,即凡愚會輕視而蹈之!像這種人,謂之一闡提。因此之故,當知!大乘方等微妙的經典,必定是清淨的。有如摩尼寶珠(如意珠),如把它投入濁水時,濁水會變成為清水,大乘經典也是這樣。

  又次,善男子啊!譬如蓮華被太陽之光一照,即沒有不開展其花蕊的。一切眾生也是如此。若得見聞大涅槃之太陽的話,即未發道心的人,均會發心為菩提之因。因此之故,我說:『大涅槃之光明,流入毛孔內之處所,必定會為妙因』。那些一闡提雖有佛性,但都為算不盡的罪垢所纏,而不能得脫出來,有如蠶之處在繭內一樣。因為是如此的業緣之故,不能得生菩提的妙因,而流轉於生死,沒有窮盡!

  又次,善男子啊!如優鉢羅華(青蓮花)、鉢頭摩華(赤蓮花)、拘物頭華(黃蓮花)、芬陀利華(白蓮華)等蓮華,生長於淤泥中,但卻不會被淤泥所污一樣,若有眾生修習大涅槃微妙的經典的話,也是如此!雖然有煩惱,但終皈還是不會被此煩惱所污染的。為甚麼呢?因為此人由此而知如來之性、相、力之故。善男子啊!譬如有一個國家有非常清涼的風,此風一吹,而觸到眾生之身上之諸毛孔的話,即能除去一切鬱蒸之苦惱,和此同樣,此大乘經典大涅槃經,也是如此,是編入一切眾生之毛孔,為作菩提微妙的因緣,除了一闡提者外。為甚麼呢?因為一闡提乃非法器之故。

  又次,善男子啊!譬如良醫,能解八種藥(能治身、眼、瘡、小兒、邪鬼、毒、胎、占星等症),能消滅治好一切病症,但是卻不能滅除阿薩闍病(不治、必死之症)。一切契經、禪定三昧,也是如此。雖能根治一切貪恚痴等諸煩惱病,也能拔除煩惱的毒刺等弓箭,但是卻不能療治冒犯四重之戒禁罪,以及五無間之罪。

  善男子啊!又有良醫超過八種之醫術,能除眾生所有病苦,但是卻不能醫治必死之病(阿薩闍,最重之症,無可救藥之病)。此大涅槃,大乘的經典,也是如此,雖然能除眾生的一切煩惱,能安住眾生於如來的清淨妙因,能使未發心之人,得以發心。唯除必死之一闡提之輩。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良醫,能夠以微妙之藥療治諸盲人,使他們得以看到日月星宿等光明,以及看到一切的色像,唯不能治療生盲之人。此大乘的經典大涅槃經,也是如此。能夠為諸聲聞緣覺之人開發智慧之眼,使他們安於無量無邊的大乘經典,使未發心的人,也就是冒犯四重禁、五無間罪之人,悉能使其發菩提之心,唯除生盲者--一闡提之人!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良醫,善解八術(如下),為了治療眾生的一切病苦之故,就開種種藥方,隨著其病症而與患者。所謂吐、下吐之諸藥,及塗身、灌鼻、薰、洗、丸、散等,一切諸藥術是。而貧愚之人,卻不想欲服,良醫就可憐他,而將此人護送其回家,然後硬使他服藥。因為藥力之故,所患之疾,得以除去。女人生產時,闍樓(臍帶)不出,服其藥後,闍樓即出,而能使其嬰兒安樂無事。此大乘經典,大涅槃經,也是如此。其所到的地方,如至舍宅,則能除棄眾生的無量煩惱。若犯四重禁戒,或造五無間罪,而未發菩提心之人,也均能使其發菩提之心,除一闡提者外。」

  迦葉菩薩仰白佛說:『世尊犯四重禁戒,及五無間罪的人,名極重惡業,喻如斷截多羅樹(岸樹)之頭的話,則不會再生長出來。這些未發菩提心之人,怎麼能與他作菩提之因呢?』佛陀說:「善男子啊!這些眾生如果在於夢中作夢,為墮諸地獄受諸苦惱,即會生起懺悔之心而說:『可哀哉!我們自招此種罪業!如果我現在能得脫離此罪苦的話,必定要發菩提之心。我現在所看到的乃最為極惡的!』因此,而從他寤醒過來後,即會了知正法有大的果報。喻如嬰兒漸漸長大後,會常作此念而說:『這位醫師最賢!善解方藥。我本來在胎內時,將藥給我母親飲服,母服其藥故,身體得到安隱,因此之故,我的生命得以保全。奇特哉!我的母親受大苦惱,經滿十個月,懷抱我的身體,既生產後,又為我推乾、未溼,除去我的不淨諸物,大小便都能得以通利。又乳哺我,長養我,保護我的身體。因此義故,我應該要報答其養育之恩,應該以色身去奉養、奉侍保衛她,要隨順、要供養她!』

  犯四重禁戒,以及五無間罪業的人,臨命終時,因念此大乘大涅槃經之故,雖然墮入地獄、畜生,或天上、人中,如是經典也會為此人作菩提之因,除一闡提之人者外。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良施,及其子,他們所了解而知之事,乃很深奧,是超過其他的醫師,善知滅除毒類之最好的咒術。或者是兇惡的毒蛇,或者是龍,是蝮,都用咒術,咒其藥物,使其為良藥。也用此良藥塗在革履,以革履去感觸毒蟲,其毒就會因之而消滅。唯除一毒,名叫大龍。此大乘經典大涅槃經也是如此。假若有眾生冒犯四重禁戒,或五無間罪,均能消滅,能使其安住於菩提,有如良藥塗革履一樣,能消除眾毒。未發心的人能使其發心,能安住於無上的菩提之道。是因為那大乘大涅槃經之威神藥之故,使諸眾生能生安樂,唯除如大龍之一闡提之輩者外。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有人,以新的毒藥,用來塗在大鼓裡,將此大鼓在眾人當中擊打,使其發聲。雖然無心欲聽鼓聲,但是聞之者卻都會死。唯除一人,不會因之而橫死者。此大乘經 典,大涅槃經,也是如此。在在處處(到處)之諸行當中,有人聽聞其聲的話,即所有的貪瞋痴等煩惱,均會消滅迨盡。其中雖有無心思念,但因為此大涅槃經的因緣之力之故,能滅盡其煩惱,其結縛也就會自滅!犯四重禁罪,及五無間罪的人,聽此經後,也能作無上菩提的因緣,會漸斷其煩惱。除了不橫死之一闡提之輩者外。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黑闇之夜,所有的工作均已休息,若還未完了的話,都須等待明日天亮再說。學大乘的人,雖修契經,及一切諸禪定,但都須等待大乘大涅槃日,聽聞如來微密之教,然後乃當造菩提之業,而安住於正法。猶如天降雨霖,潤益增長一切諸種類,諸果實都能成熟,飢饉均能滅除,多受豐年快樂。如來的秘藏,無量的法雨,也是如此,均能除滅八種熱病。此經出現在世間,猶如那果實,多所利益,使一切眾生都能安樂,都能證見如來之性。如法華經中之八千聲聞乘之聖者,得受佛的記別,成就大果實,如同秋收冬藏,已經沒有其他之事要作的了。一闡提之輩也是如此,對於諸善法,無所營作!(也就是病入膏瞢,動彈不得)。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良醫,聽到他人之子弟被非人所捉持,就用妙藥,并遣一人,吩咐他說:『你拿此藥,快給那個人,那個人如果遇諸惡鬼神的話,即因藥力之故,均能遠離他去!你如果較慢的話,吾就自己出馬,好使那個人不會橫枉而死。假若那個病人得見你,以及我的威德的話,眾苦都會除滅,而得安隱快樂!此大乘經典,大涅槃經也是如此,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及諸外道,有能受持如此經典,讀誦通利,又為他人分別詳細的廣說,或自書寫,或使人書寫,這些,這些,均為是菩提的因緣。若犯四重禁戒,及五逆罪,或被邪鬼毒惡所執持時,如聽聞此經典的話,即所有的諸惡均能消滅,有如見到良醫時,惡鬼自會遠去一樣。當知!此人,就是真正的菩薩大菩薩!為甚麼呢?因為暫得聽聞此大涅槃經之故。同時也因將生起念如來為常之故。短暫之時聽聞此經尚得如是的功德,更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的功德,一定是了不起的!除了一闡提之外,其餘的均為是菩薩大菩薩!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聾人,聽不到聲音,一闡提之輩也是這樣。雖然又欲聽聞此微妙的經典,但是不得聽到,為甚麼呢?因為沒有因緣之故。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良醫,一切醫方沒有不通達的。同時又兼廣知算不盡的咒術。這位良醫謁見國王而向國王說:『大王!你現在有必死之病!』國王答說:『你看不見我的腹內之事,怎麼說我有必死之病呢?』良醫又向王說:『假若不信的話,就請您服下此瀉藥,等瀉下之後,大王自己檢驗便知!』但國王卻不肯服其藥。這時良醫乃以咒術之力,使國王隱秘之處(糞門)遍生瘡庖,兼又廗下之處,虫血雜出。國王見此情形後,生大怖懼,就讚歎那位良醫而說:『善哉!善哉!你剛才所說的,我不相信,現在乃知,你對於我的此身,乃作大利益』。於是很恭敬這位醫師,猶如父母那樣。此大乘經典,大涅槃經,也是這樣,對於諸眾生,不管是有欲,或無欲,均能使他們的煩惱崩潰毀落。這些眾生,乃至於夢中夢見此經,而恭敬供養等事,喻如大王之恭敬良醫那樣。此大良醫,知道人必定會死,即不會治他,此大乘經典,大涅槃經也是如此,終不能治一闡提之輩。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良醫,雖然善知八種醫術,均能治一切病症,唯不能療治必定會死的患者。諸佛菩薩也是如此,均能救療一切有罪業之人,唯不能救治必定會死之人如一闡提之輩。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良醫,善知八種微妙的醫術,又能博達超過於八種以外之醫術。就將自己所知的一切,先教授其孩子。不管是水中,或者是陸地,以及山谷等處之藥草,均使其子識知。像這樣的慢慢的又教其子以八種醫術,之後,又教其餘的最上的妙術。如來應供正徧知也是如此。首先傳教其子弟--諸比丘等人,以方便法,除滅一切煩惱,修學淨身不堅固之想。所謂水陸、山谷者,水就是譬喻人身受苦,有如水上之泡一樣,陸即喻人身不堅固,有如芭蕉樹。所謂山谷,便是喻為在煩惱中,修無我想。因此之故,身名無我。如來也像這樣,對於其子弟漸漸的教授九部經法,使能善於通利,然後教學如來的秘藏,為其子弟之故,說如來為常之法。如來就是這樣的說大乘經典大涅槃經,為諸眾生當中,已經發菩提心之人,以及未發心的人,作為菩提之因,除一闡提者外。如是這般,善男子啊!此大乘經典大涅槃經,乃為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未曾有之經。你應知道!就是無上的良醫,最尊,最勝,是眾經中之王!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大船,從海中之此岸,開到那邊之岸,又從彼岸再開回來到此岸。如來正覺也是這樣,是搭乘大涅槃大乘的寶船,周旋往返的在濟渡眾生。在在處處,也就是到處,看見應該得渡的人,就均使他們得見如來之身,因此義故,如來名叫無上的船師。喻如有船來,即必需要有船師,有船師,就有眾生能渡過大海。如來常住,化度眾生,也是如此。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有人在大海裡,乘船而欲渡過大海,如能遇得順風的話,須臾之間,就能得以渡過無量數的由旬那麼的遠。如果不遇順風的話,即雖然又經過算不盡的歲數,仍然不能離開其本處。有時因船破壞,致沈沒在水中死。眾生就是如此的在那愚痴的生死大海中,乘諸行之船一樣。如遇值大般涅槃猛利之風的叫,則能很快就到達無上的道岸。如果不遇到的話,就會久久流轉在無量的生死海裡,或者有時因為如船隻之破壞,而墮落於苦海--地獄、畜生、餓鬼等道當中!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有人,不遇大風,而久久停留在於大海裡,而生恐怖,就念言而說:『我們必定會死在這裡』在作此念時,忽然遇到非常猛利之風,而能隨著其順風而渡過大海。因此,而又生起此念說:『快哉!此風!未曾有也!能使我們安安隱隱的渡過在大海中,重彈不得之災!』眾生就是如此,都久處在愚痴的生死大海中,過著困苦窮乏的生活,而未曾遇到像如是的大涅槃之船。因此,而會生起如下之念:『我們必定會墮落於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作此思惟之時,忽遇大乘大涅槃之風,隨順而吹向,使人能入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時才知道此道為真實,而生奇妙特殊之想,而讚歎說:『快哉!我從古來未曾見聞像此種如來的微密之藏』因此,而對此大涅槃經生起清淨之信念!

  又次,善男子啊!『如蛇蛻皮,到底是死滅了麼?』迦葉說:「弗也,世尊!」佛陀乃說:「善男子啊!如來也是這樣。如來方便示現,棄捨毒身。這是否可以說如來乃為無常而會消滅嗎?」迦葉回答說:「弗也,世尊!如來在此閻浮提裡,方便捨身一事,如那毒蛇蛻捨舊皮一樣,因此之故,如來乃名叫常住」。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打金的師匠,得到上好的真金,可隨意打造種種的飾器一樣,如來也是,如來對於二十五有的眾生,均能示現不同種類的色身。為了化度眾生,拔度生死之故,如來就名叫無邊身。雖然又示現種類不同之身,但是也名為常住沒有變易!

  又次,善男子啊!如庵摩羅樹(似桃非桃。無垢清淨),以及閻浮提樹(穢樹),一年都有三次的變動。有時生華,其光色很敷榮(放著異彩),有時生葉,即滋茂蓊鬱(繁茂),有時卻會彫落,其形狀即如已枯死一樣。善男子啊!你的意思怎樣?此樹到底是真正枯死了麼?」迦葉說:「弗也,世尊!」佛陀說:「善男子啊!如來也是這樣。如來在於三界中,示現三種身,有時初生,有時長大,有時卻入涅槃。而如來身實在並不是無常」。

  迦葉菩薩讚言說:「善哉!誠如佛陀聖者您所說的:如來乃常住沒有變易!」佛陀又說:「善男子啊!如來的密語,乃甚深難解的。喻如大王,令諸群臣,叫先陀婆來一樣。先陀婆一名四實。一為鹽,二為器,三為水,四為馬。此四種物共同為一名。有智慧之臣,善知此名。假若國王要洗用水時,喊一聲(求索)先陀婆,大臣即便會奉水給王。若國王要食物時。求索(喊一聲)先陀婆,大臣即便會奉鹽等物給王。若國王吃食後,將飲漿水時,求索(喊一聲)先陀婆,大臣就會奉飲用之器(裡面有飲物)。若國王想出遊時,求索先陀婆,也就是喊一聲先陀婆,大臣即便會呈奉馬匹給大王。如是這般,這位智臣,能善解大王四種的密語。此大乘經典也是如此,有四無常。大乘的智臣應當善知!假若佛陀出世,為眾生說如來涅槃的話,即大乘的智臣,當會知道此乃如來為計常之人闡說無常之相,是欲使比丘們修無常之想。或者又說言:『正法當滅』時,即大乘的智臣當會知道,此乃如來為計樂之人闡說苦相,是欲使比丘們多修苦想的。或者又說言:『我現在的病苦,眾僧會破壞』時,即大乘的智臣當會知道!此乃如來為計我者,說無我相,是欲使比丘們修無我想的。或者又說:『所謂空者,是正解脫』。大乘的智臣當會知道!此乃如來說正解,沒有二十五有,是欲使比丘們修學空想的。因此義故,是正解脫,則多為空,也名叫不動。所謂不動,就是解脫當中,並沒有苦之故,因此之故,不動就是正解脫,為無有相。所謂無相,就是沒有色聲香味觸等,故名無相,是正解脫,是常而不變易。此解脫中,並沒有無常、熱惱、變易。因此之故,解脫名叫常住,是不變、清涼。或又說言:『一切眾生,有如來性』。大乘的智臣當會知道!此是如來講說常法,是欲使比丘修正常法。諸比丘們若能像這樣去隨順學習的話,當知此人就是我的真正弟子。能善知道如來微密之藏。猶如那位大王的智慧之臣,善知王意一樣。善男子啊!此大王也有如是的密語之法,更何況如來會沒有嗎?善男子啊!因此之故,如來微密之教,乃非常難以了知的,唯有智慧的人才能了解我甚深的佛法,並不是世間凡夫者流所能深信的!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波羅奢樹(赤華樹)、迦尼迦樹(月作)、阿叔迦樹(無憂),倘遇天空亢旱不雨時,即不能生華與果實,就是其他水陸所生之物,也都會枯萎,而無潤澤,不能繁茂增長,所有的藥物也沒有勢力可言。善男子啊!此大乘經典,大涅槃經,也是如此。在我滅度後,有些眾生不能恭敬,沒有威德。為甚麼呢?因為這些眾生不知如來微密之藏之故。其原因在那裡呢?因為這些眾生,福德很薄之故。

  又次,善男子啊!如來的正法將欲滅盡之時,會有好多行惡的比丘,不知如來微密之藏,又懶惰,又懈怠之故,不能讀誦、宣揚、分別、了知如來微密之藏。喻如笨賊,故棄珍寶不要,只知擔負沒甚麼價值之草木一樣。因為不解如來微密之藏之故,對於這甚深的經典,唯有懈怠不精勤,不能學習。真可哀哉!大險當會來臨之世,實是很恐怖之事而不知!苦哉!這些眾生,並不勤勉聽受此大乘經典,大涅槃經!唯有諸菩薩大菩薩等人,始能對於此經能取了知真實之義,會不著於文字,會隨順真理而不逆,也會為眾生闡說!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牧牛之女人,為了欲賣牛乳,而貪多利益之故,在牛乳內加二分之水,轉賣給其他牧牛的女孩。那些牧牛女買得此牛乳後,又加二分之水,又轉賣給與近城市的女人,那位女人又再加二分水,又再轉賣給城中的女人。城中的女人又再加二分的水,而到市中去賣人。這時有一位欲為其子娶媳婦的人,因為急需好的牛乳,以便宴諸賓客。就到市中去買牛乳,剛好遇到那位賣乳的女人,女人開供很高,買主則說:『妳的牛乳水分很多,不值此價!不過因遇我今天要贍待賓客(招待賀客),故不和你計較』。就這樣的買那牛乳回家。在廚房裡,將牛乳混合白米,而煮為糜,這時已經沒有甚麼乳味可言的了。不過雖然沒有乳味,但和苦味來相比較時,還是勝過千倍之好味。為甚麼呢?因為牛乳在諸味當中,乃最為優勝之故。

  善男子啊!在我涅槃後,正法未滅之八十年裡,此經在閻浮提還會被廣為流布。不過那時也會有惡比丘,會抄略此經,會分作多分,故會消滅正法之色、香與美味的了!這些惡人雖然又讀誦如是的經典,卻會將如來深密的要義滅除,會安置那些世間裡莊嚴文飾,無義之語在裡面。如 抄前放著在於後,或抄後而放著在前面,抄前後而放著在中央,抄中央而放著在前後等,都不完整,都沒有甚麼真義可言。像如是的惡比丘,可說都是魔王伴侶!他們受畜一切不淨之物,卻說都是如來許允他們畜養的。例如牧牛的女人,加多開水在牛乳裡那樣,諸惡比丘們也是如此。都將世語混雜,使經典變錯,令好多的眾生不得正說、正寫、正取、尊重、讚歎、供養、恭敬。這些惡比丘為了利養之故,不能廣宣流布此經。他們所能流布的乃為少的可憐。是不足以拿來作話說的!有如那些牧牛的貧窮的女人,展轉賣乳,乃至煮為糜,而無乳味一樣。此大乘經典,大涅槃經,也是如此。也已被展轉薄淡,已沒有甚麼氣味的了。不過雖然沒有氣味,但是仍然勝過其他的經典,超過有千倍之大。有如那些乳味,對於苦味來說,乃勝過千倍一樣。為甚麼呢?因為大乘經典,大涅槃經,對於聲聞的經典來說,乃為最上首之故,喻如牛乳在於諸味當中最勝一樣。因此義故,名叫大涅槃!

  又次,善男子啊!不管是善男或信女,都沒有不求男子身的。為甚麼呢?因為一切女人都是眾惡所匯集似的地方之故。

  又次,善男子啊!如蚊蚋之尿水,不能使此大地潤洽一樣,對於女人之欲之難以飽滿一事,也是如此。如將大地裡的一切,都作為丸,使每一丸都有如芥子那麼大(喻丸已不能形容之多),像這麼多的男人,和女人共作快樂之事,猶不能滿足。假如男人之數,有如恆河沙那麼多,和女人共為快樂之事,也是如此。善男子啊!喻如大海,乃為一切的天雨,以及百川之水流所皈注的地方,而那大海,仍然不會覺得滿足一樣,對於女人之法,也是如此。假如一切悉為男子,和女人共行樂事,也會覺得不足似的。又次,善男子啊!喻如阿叔迦樹(無憂樹)、波吒羅樹(重葉樹)、迦尼迦樹(月作樹),在春天時,會開華滿木,而群蜂會來唼取其色香的細味,而不知厭足,男女之情之需要,也是如此,不知厭足的)以上均形容一旦欲念萌芽,則使不不知自制,其可驚人的程度,乃如上述,故須以理會,不可以文取義!)

  善男子啊!因此義故,諸善男信女們,如聽此大乘大涅槃經後,就會訶責而厭棄女人之相,而想求童子身。為甚麼呢?因為此大乘經典,乃有丈夫之相,所謂佛性是!如果有人不知佛性的話,就沒有男相。為甚麼呢?因為不能自知自己有佛性之故。假若有人不能自知佛性的話,我就要說,這些就名叫女人的了。假若能自知佛性的話,我就要說此人為大丈夫的了。假若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的話,當知!這些人就是男子的了。

  善男子啊!此大乘經典大涅槃經,乃為無量無邊不可思義功德之所聚處。為甚麼呢?因為此經乃說如來秘密之藏之故。因此之故,善男信女們!假若欲速知如來之秘密之藏的話,應該方便勤修此經!

  迦葉菩薩仰白佛說:「世 尊!如是!如是!如佛所說,我現在已有丈夫之相,因為得入如來微密之藏之故。如來在於今天始使我覺悟!因此,即得決定通達!」佛陀說:「善哉!善哉!善男子啊!你現在能隨順世間之法,而作此說!」迦葉又說:「我不隨順世間法!」佛讚迦葉說:「善哉!善哉!你現在所知道的無上法味,乃為甚深難知之法,而你卻能了知!如蜜蜂之採味一樣,你也是如是!」

  又次,善男子啊!如蚊子那麼小之水澤,乃不能使此大地沾潤一樣,當來之世,此經之流布也是如此,也如那蚊澤一樣。蓋正法欲滅時,此經會首先沒於此。當知!這就是正法衰微之相。

  又次,善男子啊!譬如夏天過了後的初月,名叫秋天。如秋天之雨會連綿降注一樣,此大乘經典,大涅槃經,也是如此。為彼南方的諸菩薩之故,當廣流布,降注法雨,彌滿那個地方。正法欲滅之時,會至罽賓(印度西北方之國,此地古來與佛教的歷史因緣很深),會在那裡具足而沒有欠缺,然後潛沒於地中。雖然或有人會相信,或有人不會相信,但是此大乘方等經典,此甘露之法味,均沒入於地中是不會錯的。此既沒之後,一切其餘的大乘經典,也都統統滅沒。如果能得此經,都具足而無缺欠的話,可說就是人中的象王!諸菩薩們!應該曉得!如來的無上正法,將會滅沒,其時間不會太久!」

  這時文殊師利菩薩(妙德)仰白佛說:「世尊!現在這位純陀,還有疑惑的心理,但願如來您,重新分別詳細解說,使他能夠斷除疑惑!」佛陀說:「善男子啊!他存的是甚麼疑心?你就把它說出來看看,我當會為他斷除!」文殊師利說:「純陀的心,乃疑惑如來為常住的問題!因為以得知見佛性之力之故。如果見佛性而為常的話,在本來還未見佛性時,應該就是無常。如果本來為無常的話,即後來應該也是同樣才對。為甚麼呢?例如世間之物,本無今有,已有還無,如是等等之物,均為是無常。因此義故,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之性,並沒有差別」。這時世尊,即以偈而說: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本來有,而現在沒有,本來沒有,而現在有。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之有無之法,是沒這道理的。本有今無之偈,前後出現四處。第一是在這裡,第二在於梵行品,第三為第二十五品,第四乃在於第二十六品)。

  「善男子啊!由於此義之故,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之性,亦有差別,亦無差別」。文殊菩薩讚言說:「善哉!誠如佛陀聖者所說的,我現在始於了解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之性,亦有差別,亦無差別」。

  迦葉菩薩此時就請示佛陀而說:「世尊!如佛所說的: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其性都無差別一事,到底是怎麼說呢?唯願如來您,能詳細分別廣為解說,使一切眾生都能得到法益而安樂!」佛陀說:「善男子啊!你要注意的聽!要專心一意的聽!我當會為你解。善男子啊!譬如長者,他曾畜養好多的乳牛。有種種不同的色相。常叫一個人在那裡看管、飼養。此人有時為了祭祀之故,就盡殺牛群,放在一器箱裡。這時看到諸牛乳都同為一個白色,便非常的驚怪:『為甚麼牛身之色,各各不同,而其乳卻為何都同為一顏色呢?』此人於是就沈思而說:『如是一切的一切,均為是眾生的業報因緣,才會使乳色為一』。善男子啊!聲聞、緣覺、菩薩也是這樣,都同一佛性,猶如那些牛乳一樣。為甚麼呢?因為這些聖者均為滅盡諸漏之故。然而諸眾生們卻說佛、菩薩、聲聞、緣覺,都有差別。諸聲聞、凡夫們,都疑三乘(聲聞、緣覺、菩薩)為甚麼沒有差別呢?這些眾生,經過很久以後,自然會了解一切三乘之同一佛性,猶如那人解悟乳相乃由業因緣而來一樣之理!

  又次,善男子啊!譬如金礦,首先淘鍊,而把滓穢之物棄掉,然說把金砂銷融,到了成為純金之後,其價值就難以估計的了!善男子啊!聲聞、緣覺、菩薩也是這樣。都得成就同一佛性。為甚麼呢?因為都除煩惱之故,有如那金礦,已除去諸滓穢一樣。因此義故,而知一切眾生都同一個佛性,絕沒有差別!首先聽聞如來的密藏,到後來成佛時,自然會得知曉。喻如那位長者,知道牛乳之同一色相一樣。為甚麼呢?因為已斷除無量億的煩惱之故。

  迦葉菩薩仰白佛說:「世尊!如果一切眾生均有佛性的話,即佛與眾生有甚麼差別呢?像如是之說,恐有好多的過咎。假若諸眾生皆有佛性的話。為甚麼舍利弗等人,以小乘的涅槃,而般涅槃?緣覺之人即以中乘的涅槃而般涅槃?菩薩之人即以大乘的涅槃而般涅槃呢?這些人如果都同一佛性的話,為甚麼不同於如來之涅槃,而般涅槃呢?」佛陀說:「善男子啊!諸佛世尊所得的涅槃,並不是諸聲聞、緣覺所得的涅槃,因此義故,大般涅槃名叫『善有』。世間倘若沒有佛陀,但並不是沒有二乘,而得其二種的涅槃。

  迦葉菩薩又說:「此義怎麼說呢?」佛陀說:「因為經過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無量劫),始有一位佛陀之降生在世,開示三乘之法。善男子啊!如你所說,菩薩與二乘,沒有差別之事。我先前已在此如來密教大涅槃中說過其義。諸阿羅漢並沒有『善有』。為甚麼呢?因為諸阿羅漢們均會當來得此大涅槃之故。因此義故,大般涅槃有畢竟之安樂,才名為大般涅槃!」

  迦葉菩薩說:「如佛陀所說!我現在始知甚麼叫做差別之義,以及甚麼叫做無差別之義。為甚麼呢?因為一切菩薩、聲聞、緣覺們,在於未來的世代裡,統統會皈入於大般涅槃裡。譬如所有的水流,都皈入於大海一樣。因此之故,聲聞、緣覺之人,均名為常,並不是無常。因此義故,亦有差別,亦無差別!」

  迦葉菩薩又請示說:「甚麼叫做性差別呢?」佛陀說:「善男子啊!聲聞如乳,緣覺如酪,菩薩之人即如生酥與熟酥,諸佛世尊乃如醍醐。因此義故,大涅槃中,說有四種性,都有差別。」

  迦葉又說:「一切眾生的性相如何呢?」佛陀說:「善男子啊!如母牛生產時,乳與血未別一樣。凡夫之性之與煩惱混雜的情形也是如此」。

  迦葉又說:「在拘尸那城裡,有一位旃陀羅(賤民)名叫歡喜。佛陀曾記別他而說:『此人由於一旦發心,當於此世界千佛數當中,速成無上正真之道』。而為甚麼如來對於尊者舍利弗、目犍連等人,就不記別他們之速成佛道?」佛陀說:「善男子啊!或有聲聞、緣覺、菩薩,曾發誓願說:『我要久久的時劫護持正法,然後,乃願成就無上的佛道』。而那位歡喜旃陀羅,因為所發的為速願,故就為他速記!」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商人,有一無價之寶,想到城市去把它賣掉。有一愚人,雖看到此寶物,但因不識貨之故,就輕視而取笑。寶物的主人大聲而說:「我此寶珠,乃供值無數字的珍寶啊!」愚人聽後,又再一笑,大家都相互說言:「此非真正的寶珠,乃為普通的頗梨珠!」善男子啊!聲聞緣覺也是如此。假若聽佛為他速記別的話,就過於安心,而便生懈怠,而輕笑簿賤(看輕其價值),有如那位愚人不識真正的寶珠一樣。在於未來的世代裡,有諸比丘,不能精勤修習善法。因為貧窮困苦,而被飢餓所逼迫。因此,而乾脆去出家,以便保養自身。其心志很輕躁,是邪命諂曲的人。像這種出家人,假若聽聞如來授諸聲聞們連疾之記別的話,便會大笑,會輕慢毀訾。應該要曉得!這些人即是破戒的人,而自言已經得到超過人天之法。因此義故,就隨發連願成佛之願,故與速疾之記別。那些護正法的人,就為之授久遠的記別!」

  迦葉菩薩又向佛說:「世尊!菩薩怎樣能得不壞的眷屬呢?」佛告迦葉說:「若諸菩薩勤加精進,而欲保護正法。則以此因緣,所得的眷屬,都不可沮壞」。

  迦葉菩薩又向佛說:「世尊!為甚麼緣故,有一種人會得脣口乾焦之病呢?」佛告迦葉說:「若有人不識知三寶為常存,因此因緣,脣口會乾焦喻如有人口爽(都適合口),故不能分別甜、苦、辛、醋、鹹、淡等六味一樣。一切眾生因為愚痴沒有智慧,不認識三寶為長存之法,因此之故,名叫脣口乾焦」。

  又次,善男子啊!若有眾生,不知如來是常住的話,當知此人就是生盲!假若知道如來是常住的話,則如是之人,雖然為有肉眼之身,但是我卻會說這些人名叫天眼的保有者。

  又次,善男子啊!假若有人能了知如來是常住的話,當知!此人,久遠以來就已修習如是的經典,我會說這些人,亦名為天眼的保有者。如果雖然有天眼,但是不能了知如來是常的話,我就會說這些人名叫肉眼的人。這種人乃至不認識自身的手足、肢體、骨節,又不能使他人識知。因此義故,名叫肉眼。

  又次,善男子啊!如來常作為一切眾生的父母。為甚麼呢?因為一切眾生,有種懂不同的形類。有的二隻腳,有的有四隻足,甚至有很多腳,當然也有無腳的。佛陀乃用同一音聲而為他們說說。那些不同而異類的眾生們,各各都能得以了解。均皆讚歎而說:「如來今天為我說法」。因此義故,佛陀名叫眾生的父母。

  又次,善男子啊!喻如有人生一孩子,剛十六個月之大,因為幼弱,對於語言未能真會了解,而他的父母因欲教他學語言。首先會隨和其子的音聲,慢慢的加以教之。那麼,這些作人父母的語言,是否為不正的嗎?」迦葉說:「弗也,世尊!」佛陀說:「善男子啊!諸佛如來也是如此。都隨著眾生的種種的音聲,而為之說法,目的是欲使眾生安住在於佛教的正法之故,才會隨著所應看到的去示現種種的形象。迦葉啊!如來這樣的和同眾生的語言,是否可以叫做不正了嗎?」迦葉說:「弗也,世尊!為甚麼呢?因為如來所說的乃如獅子吼,都隨順世間種種的音聲,而為眾生演說妙法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