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九

悟慈和尚譯述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二十二之一

  這時世尊告訴光明徧照高貴德王菩薩大菩薩說:「善男子啊!假若有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的大涅槃經的話,就能得到如下之十事功德。此十事的功德,乃聲聞辟支佛不能共同而有的,為不可思議的,會使聽聞過的人驚歎怪異。是非內、非外、非難、非易、非相、非非相、非是世法,沒有相貌,世間所沒有的。那十種的功德呢?

  第一功德有五類。其一為不能聽到的,而能得以聽到。其二為聽到後能有利益。其三為能斷除疑惑之心。其四為慧心正真無曲。其五為能知如來的密藏。以上就是第一功德之五事。

  第一:甚麼叫做不能聽到之事,而能得以聽到呢?所謂甚深微妙的奧義是。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佛、法、眾僧,都沒有差別,三寶的性相,乃為常、樂、我、淨。一切諸佛沒有畢竟入於涅槃者,是常住而不變!如來的涅槃乃為非有非無、非有為、非無為、非有漏、非無漏、非色、非不色、非名、非不名、非相、非不相、非有、非不有,非物、非不物、非因、非果、非得、非不得、非明、非闇、非出、非不出、非常、非不常、非斷、非不斷、非始、非終、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陰、非不陰、非入、非不入、非界、非不界、非十二因緣、非不十二因緣。像這些法,乃為甚深微密,是從來所不能聽聞,而能得以聽到之事。又有不聞的事,如所謂一切外道經書、四毗陀論(知識論。四韋陀典)、毘伽羅論(聲名記論)、衛世師論(勝論,六師外道之一)、迦毘羅論(黃頭,數論開祖之名),以及一切咒術,醫方、伎藝、日月薄蝕、星宿運變、圖書讖記等是。這些經典乃為從來未曾得聞之秘密之義,現在在於此經典裡,得以知之。又有十一部經,除了毘佛略(方等經)以外,並沒有這樣深奧之義,現在也因此經,而得以知之。善男子啊!這就是名叫『不聞而能得聞』。

  第二:聞後能有利益。如果能聽受此大涅槃經的話,則悉能具知一切方等大乘經典之甚深義味。喻如有男女,在於明淨的鏡中,看見其色像,而能了了分明一樣。大涅槃之鏡,也是如此。菩薩執持此鏡,悉得明見大乘的經典之甚深的奧義。也如有人,在闇室裡,執持大炬火的話,就悉能看見室中的諸物,大涅槃之大炬火也是如是,菩薩執持它,則能得見大乘深奧之義。也如太陽一出,則有千個的光明,悉能照明諸山的幽闇,使一切人都能遙見諸物。此大涅槃,清淨的慧日,也是如此,能夠照明大乘深邃之處,使二乘之人,能夠遠見佛道。為什麼呢?因為由於能夠聽受此大涅槃微妙的經典之故。善男子啊!若有菩薩大菩薩,能聽受大涅槃經的話,則能得知一切諸法的名字。假若能書寫,能讀誦通利,能為他人廣說,能思惟其義的話,就能知道一切諸法的義理!善男子啊!其能聽受的人,雖然唯知其名字,而不知其義,但是如能書寫、受持、讀誦、為他人廣說,思惟其義的話,就能得知其義!

  又次,善男子啊!聽到此經的人,已聽到有佛性,雖然還未能得見佛性,但是如能書寫、讀誦、為他人廣說,思惟其義的話,則得見到佛性。聽此經的人,聽到有檀那(布施)之名,雖然還未能得見檀那波羅蜜(布施度),但是如果書寫、讀誦、為人廣說,思惟其義的話,則能得以見到檀那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智慧度),也是如是(六度均能圓滿)。

  善男子啊!菩薩大菩薩,若能聽到大涅槃經的話,則能知法、知義。能具此二無礙(法、義),諸沙門、婆羅門們,或者在於諸天魔、梵、一切世間當中,都能得到無所畏!能分別開示十二部經,演說其義,都不會有錯誤!不從別人聞法,而能自己了知,而能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啊!這就是名叫聽後能為利益!

  第三:斷疑心。疑有二種。第一為疑名,第二為疑義。聽聞此經的人,已經斷除疑名之心,而思惟義的人,則能斷除疑義之心。

  又次,善男子啊!疑有五種。第一為疑惑佛陀是否定會進入涅槃?第二為疑惑佛陀是否常住?第三為疑惑佛陀是否真樂?第四為疑惑佛陀是否真淨?第五為疑惑佛陀是否為真我?聽到此經的人,疑惑佛陀涅槃之事,則會得到永遠斷滅。如果書寫、讀誦、為他人廣說、思惟涅槃經的奧義的話,則其他的四種疑惑也會永遠斷滅。

  又次,善男子啊!疑又有三種。第一為疑聲聞是有呢?或者為沒有呢?第二為疑惑緣覺為有呢?或者為沒有呢?第三為疑惑佛乘到底為有呢?或者為沒有呢?聽到此經的人,此三種疑惑都會永遠斷滅,而沒有餘存。如果書寫、讀誦、為他人廣說、思惟此經的 奧義的話,則能了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事。

  又次,善男子啊!假若有眾生,不聽到此大涅槃經的話,即其心會有非常多的疑惑。所謂或者是常、無常?或者為樂、不樂?或者為淨、不淨?或者為我、無我?或者為命、非命?或者為眾生、非眾生?或者為畢竟、不畢竟?或者為他世、過去世?或者為有、為無?或者為苦、非苦?或者為集、非集?或者為道、非道?或者為滅、非滅?或者為法、非法?或者為善、非善?或者為空?非空?聽到此經的人,則對於這些疑惑,均能得到永遠斷滅。

  又次,善男子啊!如果有人不聽到此種經典的話,還會有種種眾多的疑惑的心。所謂色是否是『我』?受想行識是否是『我』?眼能見呢?我能見呢?乃至識能知呢?我能知呢?色受報呢?我受報呢?乃至識受報呢?我受報呢?是色會至他世呢?我會至他世呢?乃至,識也是如此。生死之法,是否有始有終?或者為無始無終?聽到涅槃經的人,對於這些疑惑也能得以永遠斷滅。又有人疑惑一闡提之人,犯四重戒禁的人、作五逆罪的人,誹謗方等經的人,這些人是否有佛性呢?或者沒有佛性呢?聽到此涅槃經的人,對於這些疑惑,均能得到永遠滅斷。又有人疑惑世界有邊呢?或者沒有邊呢?有十方世界呢?或者沒有十方世界呢?聽此涅槃經的人,對於這些疑惑,都得永遠斷滅。這就是名叫能斷疑之心。

  第四、慧心正直,無邪曲。心裡若有疑,則所見的會不正確,一切凡夫如果不得聽此大涅槃微妙的經典的話,所見的就是邪曲不正確,乃至聲聞辟支佛等人,所見的也會是邪曲而不正確。為什麼名叫一切凡夫所見的都是邪曲呢?因為在於有漏當中,見為常、樂、我、淨,在於如來所,見為無常、苦、不淨、無我,見有眾生、壽命、知見,執計非有想、非無想處天,以為是涅槃,見自在天有八聖道,以及有見、斷見。這些見解,名叫做邪曲。菩薩大菩薩若得聽聞此大涅槃經,而修行聖行的話,就能得以斷除這些邪曲的見解。

  什麼叫做聲聞緣覺的邪區見解呢?如見下面之事:菩薩從兜率天(喜足天)降下,化乘白象,降神在母胎。其父名叫淨飯王,其母名叫摩耶(摩訶摩耶,大術、大幻,天臂城善覺長者之女)。在迦毘羅城的王宮內處胎,滿足十個月後降生於此世間(俗名悉達多)。出生未至地時,帝釋天就把他棒接,難陀(歡喜)龍王,以及婆難陀(善歡喜)龍王(二龍為兄弟)同時吐水去沐浴悉達多太子。摩尼跋陀(如意保賢)大鬼神王(八大龍王之一)執持寶蓋,隨侍立在於後面。地神化花,以承托其足。太子降生後,向四方個步行滿足七步。到天廟時,使該廟的諸天像,都站立來迎接太子。阿私陀(無比)仙,將其抱在懷裡而占其相。仙人占見太子之相後,即生大悲苦。原來仙人乃傷心自己將於世間不久,不能親眼看著這位將來會成佛的太子,而」感歎的。幼少時詣師,學習書籍、算計、射御、圖讖、伎藝等世學。處在深宮裡時,有六萬的婇女,助其娛樂,而享受其福。太子有一次出城遊觀,到了迦毘羅園,在中途遇見老人之苦慘情形,乃至遇到沙門穿法服,端嚴而行路的出家人。回到宮中後,見諸婇女的形態、狀貌都一變而為有如枯骨那樣的感覺,所有的宮殿也和塚墓沒有甚麼差別。遂厭惡俗家,而想出家去修行。在半夜時騎白馬,踰越城牆,到了鬱陀迦(猛喜,教佛以非想非非想定的仙人),以及阿羅邏(懈怠。教世尊以無所有定的仙人)等大仙人之處。在仙人座下聽習識無邊處(無色界第二),以及非有想非無想處(無色界第四最高境界。無所有定為第三)等之教義。既聽習後,即認真的諦觀,其結果,乃發現到那些天處,並不是常住,也是苦,也是不淨,也是無我。因而捨棄了這些學說,自到樹下,持修苦行,經過六年,發覺而知苦行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時到了阿夷羅跋提河(實為尼連禪河),在河裡洗浴,之後,接受牧牛女所奉獻的乳糜。受食後,到了菩提樹下,經過破除天魔波旬(障,惡者)等,而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道後,在波羅奈(江繞,鹿野苑)為五比丘初轉法輪,乃至在此拘尸那城(角城)將進入般涅槃。如是這般之見,就名叫聲聞緣覺的曲見。

  善男子啊!菩薩大菩薩聽受此大涅槃經後,即均得斷除如是等見解。若能書寫,而讀誦通利,又為人演說,以及思惟其義的話,則能得正直無邪曲的見解!善男子啊!菩薩大菩薩修行此大涅槃經的話,即能真實知道菩薩乃從無量劫前以來,並不從兜率陀天降神在母胎,乃至於拘尸那城入於般涅槃。這就名叫菩薩大菩薩正直之見。

  第五:能知如來深密之義。這就是所謂大般涅槃。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懺悔四重禁罪,除去誹謗法之法,盡五逆罪,滅一闡提等事,然後就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名叫甚深秘密之義。

  又次,善男子啊!為什麼又名甚深之義呢?雖然知道眾生實在並沒有我,然而於未來卻不會遺失其業果。雖然知道五陰在此會滅盡,但是善惡之業卻不會因之而敗亡。雖然有諸業,卻不能得到作業者。雖然有至之處,但是卻並沒有去者。雖然有繫縛,卻並沒有受縛者。雖然有涅槃,但是卻沒有滅者。這叫做甚深秘密之義!

  這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大菩薩,仰白佛陀說:「世尊!如我了解佛陀所說的:聞、不聞之義,卻發見此義乃不然。為什麼呢?因為法若有的話,便應該必定是有,法若是沒有的話,便應該必定是沒有。無,則不應生,有,則不應滅。如果其聽文到的話,此則為聞,如果不聽聞,此則為不聞。為什麼說聞所不聞呢?世尊,如果不可以聞的話,就是不聞,假若已聞,即更不聞。為什麼呢?因為已經得以聽聞過之故。為什麼說文所不聞呢?譬如要去的人,又到來的話,則名不去,去則是不至。也如生後,就不生,不生則為不生。得已就不再叫做得,不得就是不得。文後,就不聞,不聞即為不聞,都是如此!

  世尊,如果是不聞之聞的話,一切眾生,為有菩提,即應有之,未得涅槃,也應得之,未見佛性,也應該會見佛性。為什麼又說十住的菩薩雖然見佛性,但是未得明瞭呢?世尊!如果說不聞之聞的話,如來在於從前,到底是跟從誰得聞的呢?如果說能夠得聞的話,為什麼如來在於阿含經中又說無師自悟呢?如果為不聞之不聞的話,如來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一切眾生之不聞之聞呢,也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才對。如來若當不聞此大般涅槃經,而能見佛性的話,則一切眾生,不聞此經,也應得見佛性才對。

  世尊!凡是色相,則或可見,或不可見,聲相也是如是。或者是可以得聞,或者是不可得聞。而此大般涅槃經,並不是色,也不是聲,為什麼說可得而見,可得而聞呢?世尊!過去的已經消滅,則不可以聞,未來的並未到,也不可以聞,現在正在聽時,就不名叫聞,聽後聲已滅,更不可以聞。此大涅槃經,也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也不是現在。如這樣的不是三世之故,則不可以說,如果不可以說,則不可以聞。為什麼說菩薩修此大涅槃經,而聞所不聞呢?

  這時世尊讚歎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大菩薩而說:「善哉!善哉!善男子啊!你現在善知一切諸法如幻化、如陽燄、如乾闥婆城(蜃樓),如畫水之跡,也如泡沫,也如芭蕉樹之空而沒有實,也非命,也非我,也沒有苦樂,如十住菩薩所知見的!」

  這時在大眾當中,忽然之頃,有大光明,非青,而看見為青,非黃而看見為黃,非赤而看見為赤,非白而看見為白,非色而看見為有色,非明而看見為明,非見而可以看見。這時大眾遇此光明後,身心都非常的快樂,有如比丘入獅子王的禪定一樣。這時文殊師利菩薩仰白佛陀說:「世尊!現在這種光明,到底是誰所放的呢?」這時如來默然,並不解說;迦葉菩薩就問文殊師利菩薩而說:「為什麼緣故,有這種光明,普照於大眾呢?」文殊師利也默然不作回答。這時無邊身菩薩就問迦葉菩薩而說:「現在此光明,到底是誰所有的呢?(是誰所放的呢?)」迦葉菩薩也默然不說話。淨住王子菩薩就問無邊身菩薩而說:「為什麼緣故,在此大眾當中,有這種光明呢?」無邊身菩薩也默然不語。如是這般,有五百位的菩薩們,也都如是。雖然都相互諮問,然而都無人能回答。

  這時世尊,問文殊師利而說:「為什麼緣故,在此大眾當中,有如此的光明呢?」文殊師利回答說:「世尊!如是光明,乃名叫智慧。智慧即是常住。常住之法,並沒有因緣,為什麼佛陀您問:『為什麼因緣之故,有此光明呢?』此光明名叫大涅槃,大涅槃則名常住,常住之法,並不從於因緣,為什麼佛陀您問:『為什麼因緣之故,有此光明呢?』此光明即是如來,如來即是常住,常住之法,並不從於因緣,為什麼如來您問:『因緣』呢?」

  光明名叫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明為常住,常住之法,不從於因緣,為什麼如來您,問『因緣』呢?光明即是念佛,念佛名叫常住,常住之法,不從於因緣,為什麼如來您問:『因緣』呢?光明即是一切聲聞緣覺不能共有之道,聲聞緣覺不共有之道,即名常住,常住之法,不從於因緣,為什麼如來您問:『因緣』呢?世尊!亦有因緣的。因為由於滅除無明,則得熾燃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燈!」

  佛陀說:「文殊師利!你現在不可入於諸法甚深的第一義諦。應該用世諦而解說它。」文殊師利說:「世尊!在此東方經過和二十恆河沙相等量的世界,有一佛陀的世界,名稱為不動。不動佛的住處,縱廣都同樣的足滿一萬二千由旬。其他面都是七寶,並沒有土石。是平正柔軟,沒有諸溝坑。有好多的諸樹木,都是四寶所成的。為金、銀、硫璃,以及頗梨。華果都很茂盛,不管甚麼時間都有。若有眾生,嗅聞到其華之香的話,則身心都會安樂。譬如比丘,入第三禪那樣。四面又有三千的大河,水又非常的微妙,八味都具足。若有眾生,在其河中沐浴的話,其所得的喜樂,則如比丘入第二禪定那樣。大河的中間,有好多種類不同的華。有優鉢羅華(青色蓮花)、波頭摩華(黃色蓮花)、拘物頭華(赤色蓮花)、分陀利華(白色蓮花)、香華、大香華、微妙香華、常華、一切眾生無能遮護之華。河的兩岸,也有很多的華。所謂阿提目多伽華(善思花)、占婆華(金色花)、波吒羅華(花樹之花)、婆師羅華(雨時花)、摩和迦華(次第花)、大摩和迦華(大次第花)、新摩和迦華(如次第花)、須摩那華(稱意花)、由提迦華(素馨花)、檀迦利華(覺花)、常花等是。是一切眾生所不能遮護的華。河底都以金沙布敷,有四種梯階。為金、銀、琉璃,以及雜色的頗梨。有好多種類不同的鳥,遊集在其上面。雖然又有算不盡的虎狼、獅子,及諸惡鳥獸,但是他們的心都互相照視,猶如看護赤子一樣。那個世界中的一切眾生,都沒有犯著四重禁戒的人,也沒有誹謗正法的人,以及一闡提、五逆罪等人。其國土很調適,並沒有寒熱、飢渴、苦惱。也沒有貪欲、 瞋恚、放逸、嫉妒。沒有日月、晝夜、時節。猶如第二層天之忉利天上那樣。其土的人民,都同樣的有光明,各各都無憍慢之心。一切均為是菩薩大士。都得到神通,具有大功德。他們的心,悉皆尊重正法。都乘著大乘,覺念大乘,貪樂大乘、護惜大乘。都成就大慧,得大總持(持善不失,持惡令不起)。內心都常憐憫一切眾生。其佛的名號叫做滿月光明如來,是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是世出世間所尊重的世尊。佛陀在其所住的地方,宣講妙理時,其國土的眾生,沒有不得聞的。曾為琉璃光菩薩宣講如是的大涅槃經而說:『善男子啊!菩薩大菩薩,若能修行大涅槃經的話,其所不能聞的,都能由是而可以得聞。』那位琉璃光菩薩大菩薩,諮問滿月光明佛時的問題,都和這裡的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向佛請問的,並沒有不同。那位滿月光明佛,即告訴琉璃光菩薩而說:「善男子啊!從此向西方去,離開此處二十恆河沙等量的佛土,那裡有一個世界,名叫娑婆(堪忍,指吾人所住的世界)。其國土有好多的山陵、堆阜、土沙、礫石、荊棘、惡刺,都周徧充滿。常有飢渴、寒暑等苦惱。其土的人民,多為不能恭敬沙門、婆羅門、父母、師長的人。都貪著非法,欲以非法而習行邪法,不信正法,壽命非常的短促。有人行諸姦詐,國王就會刑治他。國王雖然有國家,但都不滿足。對於別人所有的,都生貪利之心,常會興師相伐,致有很多枉死的人。國王的習行既為如是的非法,則四天王天的善神,就很不歡喜。因此之故,就降旱災,使五穀不豐登,人民又多疾病,自有算不盡的苦惱。那個世界,有位佛陀,號釋迦牟尼如來,是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是世尊。佛由於大悲淳厚,憐憫眾生之故,在於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為諸大眾們,敷演如是的大涅槃經。佛陀有一位菩薩,名叫光 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他已經向彼佛諮問過此事,和你所問的無異。釋迦佛陀現在將要答覆此事,你就趕快到那裡去,自然會得聽到!」

  文殊菩薩講到這裡,又向佛表白其所知的而說:「世尊!那位琉璃光菩薩聽到有此事後,正和八萬四千的菩薩大菩薩,欲到這裡來,故預先顯現其瑞相。由此因緣,而有此光明。此名因緣,亦非因緣。」

  這時琉璃光菩薩和八萬四千位諸菩薩都俱齊,都持諸幢幡寶蓋,香華、瓔珞,以及種種的伎樂,乃倍勝於前物。都來到此拘尸那城婆羅雙樹間。大家都用自己所執持而來的物品,供養於釋迦佛陀。又向佛行五體投地之禮,合掌恭敬,由佛右邊繞環三匝。行禮如儀後,就退坐在一邊。

  這時世尊,問那位菩薩說:「善男子啊!你到底是來到呢?還是不來到呢?」琉璃光菩薩回答說:「世尊!到亦不來,不到亦不來。我現在觀察此義,發覺為都沒有來!世尊!諸行如果是常,也是不來,如果無常,也沒有來。如果有人見有眾生之性的話,則有來與不來。而我今不見眾生的定性,怎麼可說有來、不來呢?憍慢的人,看到有去有來,沒有憍慢的人,則沒有去來。有取行的人,看到有去與來,無取行的人,則沒有去來。如果看見如來畢竟涅槃的話,則有去來,不見如來畢竟涅槃的話,則沒有去來。不聞佛性的人,則有去來,聞佛性者,則沒有去來。若見聲聞辟支佛之人有涅槃的話,則有去來,不見聲聞辟支佛之人有涅槃的話,則沒有去來。若見聲聞辟支佛之人為常樂我淨的話,則有去來,若不見的話,則沒有去來。如果見如來沒有常樂我淨的話,則有去來,若見如來為常樂我淨的話,則無去來。世尊!請暫時擱置此事!我欲有所請問!唯願佛陀垂下哀憫,聽許我們的請願!」

  佛陀說:「善男子啊!可隨你之意來問,現在正是時候,我會為你分別詳細的解說。為什麼呢?因為諸佛難以值遇,有如優曇鉢華(靈瑞華,三千年開一次華),法也是如此,是非常難以得聞的。尤其是十二部經中的方等大乘經,更加為難。因此之故,應當專心一意的聽受!」這時琉璃光菩薩大菩薩,既承蒙佛陀的核准,且特別的教誡他,就仰白佛陀而說:「世尊!為什麼菩薩大菩薩,能夠修行大涅槃經,而能聞所不能聽聞的呢?」

  這時如來讚歎而說:「善哉!善哉!善男子啊!你現在欲究盡如是的大乘大涅槃經海。正遇到我,善能為你解說!你現在所有的疑網毒箭,由於我乃為大醫之故,善能為你拔出!你對於佛性,仍然還有未了解的。而我有智慧的火炬,會為你照明。你現在欲渡生死的大河,我能為你作大船師。你對於我,應生起為父母之想。我也會對於你,生起如赤子之心。你的心現在貪求正法寶,剛好遇我會相惠施於你!你要諦聽!諦聽!要善思念之,我會為你分別詳細宣釋!善男子啊!欲聽法的話,現在正是時候。如果聞法後,應該要生敬信,要專心一意的聽受,要恭敬尊重。對於正法之處,不可求其過。不可有貪欲、瞋恚、愚癡之念。不可觀察法師之種姓之好惡。如果既聽法後,則千萬不可生憍慢心,不可以做為恭敬名譽利養,應該要做為渡世的甘露法利。也不可生念我聽法後,先自度自己,然後度他人,不可想念先自解脫自身,然後解脫他人。不可先自安身,然後安他人。不可先自涅槃,然後使人,而得涅槃。對於佛法僧應該生平等之想,對於生死事,要生大苦想。對於大涅槃,應生常樂我淨之想。要先為別人,然後為自己。應該學大乘,不可學二乘。對於一切法,應該沒有所住著。也不可專執一切法相。對於諸法當中,不可生貪之想,要常生知法、見法之想。善男子啊!你如果能如是至心聽法的話,就名叫聽 聞到所不聽聞到的!

  善男子啊!有聞之不聞,有不聞之不聞。有聞之不聞,有聞之聞。善男子啊!如不生之生,不生之不生,生之不生,生之生一樣。又如不至之至,不至之不至,至之不至,至之至一樣。」琉璃光菩薩請問說:「世尊!甚麼叫做不生之生呢?」佛陀說:「善男子啊!安住於世諦,最初出母胎時,就名叫做不生之生。」琉璃光菩薩問說:「什麼叫做不生之不生呢?」佛陀說:「善男子啊!此大涅槃經沒有生相,這叫做不生之不生。」琉璃光問說:「什麼叫做生之不生呢?」佛陀說:「善男子啊!在世諦裡,人死時,就叫做生之不生」琉璃光問說:「什麼叫做生之生呢?」佛陀說:「善男子啊!一切的凡夫,此名生之生。為什麼呢?因為生生不斷之故,一切的有漏法,念念而生故,就名叫做生生。四住的菩薩,名叫生之不生。為什麼呢?因為生已自在之故,是名叫做生之不生。善男子啊!這名叫做內法。」琉璃光問說:「甚麼叫做外法之未生之生,未生之未生,生之未生,生之生呢?」佛陀說:「善男子啊!譬如種子還未發芽時,須要四大(地、水、火、風)之調合,也要得人工的作業,然後乃得以發生其芽,這叫做未生之生」。琉璃光菩薩問說:「甚麼叫做未生之未生呢?」佛陀說:「譬如腐敗的種子,以及未遇緣,未生之未生」。琉璃光菩薩問說:「甚麼叫做生之未生呢?」佛陀說:「喻如雖然已生芽,但是還未增長, 這名叫做生之未生」。琉璃光菩薩問說:「甚麼叫做生之生呢?」佛陀說:「喻如芽之增長,如果生之不生的話,則沒有增長。像如是的一切有漏之法,就名叫做外法之生生」。

  琉璃光菩薩仰白佛陀說:「世尊!在有漏之法裡,如果有生的話,這可以為常呢?還是為無常呢?生如果是常的話,有漏之法則沒有生?生如果為無常的話,則有漏之法乃為常的了。世尊!如果生,能自生的話,生就沒有自性 。若生能生他的話,則為什麼因緣不生無漏呢?世尊!若未生之時,有生的話,為什麼在於現在乃名為生呢?如果未生之時沒有生的話,為什麼不說虛空為生呢?」佛陀說:「善哉!善哉!善男子啊!不生之生,乃為不可說?生之生,也不可以說。生之不生,也不可以說。不生之不生,也不可以說。生,也不可以說。而不生雖然為不可以說,但是有因緣之故,也可以得說。為什麼不生之生,不可說的不生,名叫生呢?為什麼可以說呢?所以的緣故為何呢?由於以其生之故。為什麼生之生不可以說呢?因為生生之故,為生,生生之故,為不生,也不可以說。為什麼生之不生不可以說呢?因為生即名為生,生不自生,故不可以說。為什麼不生之不生不可以說呢?因為不生名為涅槃,涅槃為不生之故,不可以說。為什麼緣故呢?因為修道而得之故。為什麼生亦不可以說呢?因為生為沒有之故。為什麼不生為不可以說呢?因為有得之故。甚麼叫做有因緣之故,亦可以說呢?十因緣法(十二因緣前之十支)為生之作因,由此義故,亦可得說。善男子啊!你現在不可以進入甚深的空定。為什麼緣故呢?因為大眾愚鈍之故。善男子啊!有為之法,則生亦是常,有由於住於無常之故,生也是無常。住也是常,也由於生生之故,住也是無常。異也是常,也由於法為無常之故,異也是無常。壞也是常,也由於本無今有之故,壞也是無常。善男子啊!由於性之故,生、住、異、滅,均為是常。由於念念滅之故,不可以說為是常。此大涅槃經能斷滅之故,故名為無常。善男子啊!有漏之法,則在未生之時已有生之性,故說能生。無漏之法,則本來沒有生之性,因此之故,生則不能生。喻如火,有本性,遇緣之時,則會發生一樣。又如眼有看見之性,由於有明相,有心之故,得以看見。眾生之生法,也是如此。由於本來有性之故,遇著業的因緣以及父母和合的因緣,就便會有生!」

  這時琉璃光菩薩大菩薩,以及八萬四千位的菩薩大菩薩,聽此法後,踴上虛空,其高度有七倍的多羅樹之高。大家恭敬合掌,而仰白佛陀說:「世尊!我承蒙如來您,慇勤的教誨,由於大涅槃之故,始能得以悟解聞所未聞的真義。也令八萬四千位菩薩深深的了解諸法之不生之生等事。世尊!我現在已了解,已斷諸疑網。然而在此會中,有一位菩薩,名叫無畏,又想諮稟,唯願佛陀您,能垂聽許其問!」

  這時世尊,告訴無畏菩薩而說:「善男子啊!你不要客氣,可以隨意問難!我當會為你分別解說。」這時無畏菩薩,和八萬四千位諸菩薩們,大家都從座位站起,更整他們的法衣,長跪合掌,而仰白佛陀說:「世尊!這裡的眾生,應該要造什麼勝業,才能得以往生到那個不動的世界呢?其土的菩薩,怎麼能成就智慧,怎麼為人中之象王,而有大威德,而具修諸行,利智捷疾,一聞則能了解呢?」

  這時世尊,即說偈而說

  不害眾生命  堅持諸禁戒  受佛微妙教  則生不動國
  不奪他人財  常施惠一切  造招提僧坊  則生不動國
  不犯他婦女  自妻不非時  施持戒臥具  則生不動國
  不為自他故  求利及恐怖  慎口不妄語  則生不動國
  莫壞善知識  遠離惡眷屬  口常和合語  則生不動國
  如諸菩薩等  常離於惡口  所說人樂聞  則生不動國
  乃至於戲笑  不說非時語  謹慎常時語  則生不動國
  見他得利養  常生歡喜心  不起嫉妒結  則生不動國
  不惱於眾生  常生於慈心  不生方便惡  則生不動國
  邪見言無施  父母及去來  不起如是見  則生不動國
  曠路作好井  種植果樹林  常施乞者食  則生不動國
  若於佛法僧  供養一香燈  乃至獻一花  則生不動國
  若為恐怖故  利養及福德  書是經一偈  則生不動國
  若為希利福  能於一日中  讀誦是經典  則生不動國
  若為無上道  一日一夜中  受持八戒齋  則生不動國
  不與犯重禁  同共一處住  訶謗方等者  則生不動國
  若能施病者  乃至於一果  歡喜而瞻視  則生不動國
  不犯僧鬘物  善守於佛物  塗掃佛僧地  則生不動國
  造像若佛塔  猶如大拇指  常生歡喜心  則生不動國
  若為是經典  自身及財寶  施於說法者  則生不動國
  若能聽書寫  受持及讀誦  諸佛祕密藏  則生不動國

  (不殺害眾生的生命,堅持佛陀所規制的諸戒律,受持佛陀微妙的教言的話,就能由之而往生到不動國。)

  (不強奪別人的財物,常時布施恩惠於一切眾生,建造招提「寺廟」僧坊,就能由之而往生不動國。)

  (不冒犯別人的婦女,和自己之妻相好也不非時。布施持戒之人的臥具,就能由之而往生到不動國。)

  (不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利益他人,不因之而想求利益,以及不作惡事就不恐怖。也謹慎其口業,而不說妄語。這樣,就能由之而往生到不動國。)

  (不可毀壞善知識,要遠離惡的眷屬,口裡常言和合之語,就能因之而往生到不動國。)

  (猶如菩薩們那樣,常時離聞惡口,所說的都為人喜歡聽聞的,就能因之而往生到不動國。)

  (乃至對於戲笑之時,也不說非時之語,要謹慎平時的語言,就能因之而往生到不動國。)

  (看見他人得到利養,要常生歡喜之心,不生起嫉妒煩惱,就能由之而往生到不動國。)

  (不惱亂眾生,常生慈悲之心,不生起隨便之惡念的話,就能由之而往生到不動國。)

  (以邪見之言,而說沒有布施的果報,也沒有父母,以及過去、未來等因緣。如能不生起如是的邪見的話,就能由之而往生到不動國。)

  (在曠野道路之旁,多開泉井,多種植果樹林,常向乞食之人布施食物,這樣就能往生到不動國。)

  (如果在於佛法僧處,供養一香燈,乃至呈獻一朵華的話,就能由之而往生到不動國。)

  (如果為了恐怖之故,或者是為了利養,以及想得到福德之故,而書寫此經的一偈,而宏揚此經的話,就能由之而往生到不動國)。

  (如果為了希望利益與福報,而能在於一日當中,去讀誦此經典的話,就能由之而往生到不動國。)

  (如果是為無上道之故,而能在一日一夜當中受持八關齋戒的話,就能由之而往生到不動國。)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媱,不妄語,不飲酒,不坐高廣大床,不著花鬘瓔珞,不習歌舞戲樂之八戒,以及不食非時食之齋法,為之八戒齋,是在家一日一夜所受之戒。)

  (不和毀犯四重禁戒之人共同住在一處,而能訶責誹謗方等大乘經典的人的話,就能由之而往生到不動國。)

  (如果能夠布施患病的人,乃至布施其一粒果物之小,而能以歡喜願意的心情去看顧的話,就能由之而往生到不動國。)

  (不侵犯僧團共有的華鬘物品,善能守護供佛的財物,而常時塗掃佛法僧的所在地的話,就能由之而往生到不動國。)

  (塑造佛像,以及佛塔,其大猶如大拇指之大,而常起歡喜心的話,就能由之而往生到不動國。)

  (如果為了此經典,而將自身,以及財寶,都布施給說法的人的話,就能由之而往生到不動國。)

  (如果能聽聞諸佛的秘密藏,而書寫、受持、讀誦的話,就能由之而往生到不動國。)

  這時無畏菩薩大菩薩,仰白佛陀而說:「世尊!我現在已經知道由於所造的善業因緣,而能得生不動國之事。這位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大菩薩,乃普為憐憫一切眾生,故在上面才有了此諮問。如來您如果在此時回答出來的話,就能利益安樂那些人天、阿修羅、乾闥婆、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眾生(天龍八部)」。這時世尊,就告訴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說:「善哉!善哉!善男子啊!你現在於此時,應該專心一意的聽,我當會為你們分別詳細的解說。有了因緣之故,未至不至,有了因緣之故,不至至,有了因緣之故,至不至,有了因緣之故,至至!

  為什麼因緣之故,而未至不至呢?善男子啊!所謂不至,就是大涅槃,是凡夫未至之義。因為凡夫有了貪欲、瞋恚、愚痴之心之故,身業、口業都不清淨之故,以及納受一切不淨之物之故,冒犯四重禁戒之故,誹謗方等大乘的經典之故,一闡提(信不具)之故,造五逆罪之故。由於此義之故,就為之未至不至。

  善男子啊!由於甚麼因緣之故,而叫做不至至呢?不至則名叫大涅槃。甚麼意義之故叫做至呢?由於永斷貪欲、瞋恚、愚癡之心,以及身、口之惡業之故,不納受一切不淨之物品之故,不冒犯四重禁戒之故,不誹謗方等大乘經典之故,不作一闡提之故,不作五逆罪之故。由於此義之故,名叫不至至。須陀洹(入流、初果)之人,須經八萬劫而至(大涅槃),斯陀含(一來,二果)之人,須經六萬劫而至(大涅槃),阿那含(不還、三果)的人,須經四萬劫而至(大涅槃),阿羅漢(無生、應供、四果)的人,須經二萬劫而至(大涅槃)、辟支佛(緣覺)的人須經十千劫而至(大涅槃)。由於此義之故,名叫不至至。

  善男子啊!由於什麼因緣之故,而名叫至不至呢?至則名叫二十五有。一切眾生都常被算不盡的煩惱諸結縛之覆蔽,其來往不斷的情形,猶如車輪之輪轉一樣,就名叫做至。聲聞緣覺,以及諸菩薩們,已經得以永離之故,名叫不至。為了欲化度諸眾生之故,示現在此中間,這也叫至。

  善男子啊!甚麼因緣之故,名叫至至呢?所謂至,就是名叫廿五有,一切凡夫、須陀洹,乃至阿那含等人,由於煩惱的因緣之故,名叫至至。善男子啊!聞所不聞,也是如此。有不聞聞,有不聞不聞,有聞不聞,有聞聞。甚麼叫做不聞聞呢?善男子啊,不聞就是名叫大涅槃。為什麼叫做不聞呢?因為不是有為之故,也不是音聲之故,不可以說之故。甚麼叫做亦聞呢?因為得聞名之故。所謂常、樂、我、淨是。由於此義之故,名叫不聞聞。」

  這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大菩薩,仰白佛陀說:「世尊!依佛所說:大涅槃者,不可以得聞,然而為什麼又說常樂我淨可以得聞呢?為什麼緣故呢?世尊!斷滅煩惱的人,可得名叫涅槃。如果未斷滅煩惱的人,則名叫不得涅槃。由於此義之故,即涅槃之性,可說是本無今有的了。如果世間法為之本無今有的話,則名叫無常。喻如瓶等物品,乃為本無今有(加以製造),已有還無(定會壞滅)之故,名叫無常。涅槃如果也是本無今有,即自然就是同一原理。而為什麼說涅槃為常樂我淨呢?

  其次,世尊!凡是由於莊嚴(端修功行),而得以成就的,均名為無常。涅槃如果也是同一事情的話,那麼,涅槃應該就是無常才對。何等的因緣呢?因為所謂三十七品、六波羅蜜、四無量心、官想骨相、何那波那(數息觀),六念處、破析六大,這些法均為是成就涅槃的因緣,因此之故,名叫無常才對。(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又次,世尊!所謂有,就名叫無常,如果涅槃為有的話,即涅槃應該也是無常的了。如佛陀從前在阿含經中說:『聲聞緣覺,諸佛世尊,皆有涅槃。』。由於此義之故,涅槃應該名叫無常才對。

  又次,世尊!可以得見之法,都名叫無常。如佛陀從前說:『見涅槃者,則得斷除一切煩惱』!

  又次,世尊!譬如虛空,對於眾生們,都平等而沒有障礙。因此之故,虛空名叫為常。假如涅槃是平等的話,為什麼緣故,眾生有得涅槃,有不得涅槃呢?(不平等)。涅槃如果是這樣的對於眾生不平等的話,就是不能名叫為常的了。世尊!喻如一百個人,有一位共同的怨敵,如傷害此怨敵的話,則多人(百人)會感受快樂。如果涅槃是平等法的話,則一人得涅槃時,應該多人都能得到。一人斷除結縛,應該多人也斷除結縛才對,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怎麼能夠名為常呢?喻如有人,恭敬、供養、尊重、讚 歎國王、王子、父母、師長的話,就能得到利養,但卻不能叫做為常。涅槃也是這樣,不能名為常。為什麼呢?因為如佛從前在於『阿含經』中告訴阿難說:『假若有人,能夠恭敬涅槃的話,則得以斷除結縛,而感受算不盡的快樂。』由此義故,不名為常。世尊!假若涅槃當中有常樂我淨之名的話,就不名為常,如果沒有的話,為什麼可以說呢?」

  這時世尊,告訴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說:「涅槃之本,並不是本無今有。如果涅槃之體為本無今有的話,就不是無漏常住之法。不管是有佛,無佛,其性相都是常住。因為諸眾生,被煩惱所覆蔽之故,不見涅槃,便說為無有耳。菩薩大菩薩,以戒定慧,勤修其心,而斷滅煩惱後,便能得以見之。應當知道,涅槃乃是常住之法,並不是本無今有。因此之故,乃為常。善男子啊!如闇室之中之井,裡面有種種的七寶,大家都曉得確有其事,但是因為黑暗之故,不能見之。有智慧的人,善能知道方便之法。就點燃大明燈,執持此燈火去照燎,終於得以見之。此人在此,終不會這樣起念:水以及七寶,乃為本無今有。涅槃也是如此。乃為本來自有之法,並不是現在才有。由於煩惱黑闇之故,眾生因此而不得看見。有大智慧的如來,用善方便,點燃智慧之燈,使諸菩薩,得以看見涅槃之常、樂、我、淨。因此之故,有智慧的人,對於此涅槃,不應該說為:『本無今有』!

  善男子啊!你說由於用功莊嚴之故,得以成就涅槃,這樣,就說涅槃應該為無常,乃是沒有道理的。為什麼緣故呢?善男子啊!因為涅槃之體,乃為非生、非出、非實、非虛,非是由作業而生,非是有漏、有為之法。非聞、非見、非墮、非死,非別異相,異非相同。非往、非還、非去、非來、非今。非一、非多、非長、非短、非圓、非方、非尖、非邪,非相、非想、非名、非色、非因、非果,非我、非我所有。由於這些義之故,涅槃就是常,是恆常而不變易。是由於經過無量的阿僧祇劫去修習善法,以自莊嚴,然後乃得見之。善男子啊!喻如地下有八種味之水,而一切眾生卻沒有辦法得之。有智慧的人,就施功穿掘,然後便得以見之。涅槃也是這樣。喻如盲人,看不見日月,由於良醫療治他,就便得以看見。而此日月,並不是本無今有」。涅槃也是這樣,首先自有涅槃之法,並非現在才得以見之而有。如人有罪,被人繫囚囹圄(監獄),經過很久的歲月,乃能被釋放而得以出獄。出獄後回到家中得見父母、兄弟、妻子、眷屬。涅槃也是這樣。善男子啊!你說由於因緣之故,涅槃之法應該為無常,這是不對的。為什麼說呢?善男子啊!因有五種。那五種呢?第一為生因,二為和合因,三為住因,四為增上因,五為遠因。

  什麼叫做生因呢?生因就是業、煩惱等,以及外面的種種草木之子,這些名叫生的因。什麼叫做和合因呢?喻如善和善心和合,不善與不善心和合,無記與無記心和合,這就名叫合和之因。甚麼叫做住因呢?喻如下面有柱,房屋就不會墮下來。山河樹木,也由於有大地之故,而能得以住立。內身有四大,有無量的煩惱,眾生得以安住在那個地方,就名叫做住因。甚麼叫做增上因呢?由於衣服、飲食等因緣之故,使眾生們得以增長。如外之種子,不被火所燃燒,不被飛鳥所食掉,就能增長。也如沙門、婆羅門們,由於和上(和尚親教師)、善知識們的因緣,而得以增長。又如由於父母的因緣,其子則能得到增長。這就名叫增上因。甚麼叫做遠因呢?喻如由於咒術,而使鬼神不能加害,毒藥也不能傷者。依憑國王,而沒有盜賊。如芽乃依因於地、水、火、風等。如水攅,以及人,乃為酥的遠因一樣。如明、色等為識的遠因,父母的遺體,為眾生的遠因。如時節等均名為遠因。善男子啊!涅槃之體,並不是如是等的五因所成的。怎麼可以說言:是無常因呢?

  又次,善男子啊!又有二因,第一為作因,第二為了因。如陶師的輪繩,就名叫做作因。如燈燭等,其光能照闇中之物一樣,這就是名叫了因。善男子啊!大涅槃並不從作因而有,唯從了因而有。了因就是所謂三十七種的助道法,以及六波羅蜜,這就是名叫了因。善男子啊!布施就是涅槃之因,並不是大涅槃因。檀波羅蜜(布施度),乃得名叫大涅槃之因。三十七助道品是涅槃之因,並不是大涅槃之因。無量阿僧祇的助菩提法,乃得名叫大涅槃之因。

  這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大菩薩,仰白佛陀說:「世尊!怎樣的布施不得名叫檀波羅蜜?怎樣的布施可名為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怎樣不得名叫般若波羅蜜?甚麼是涅槃?甚麼為大涅槃?」佛陀說:「善男子啊!菩薩大菩薩,修行方等的大般涅槃,乃不聞布施,不見布施,不聞檀波羅蜜,不見檀波羅蜜,乃至不聞般若,不見般若。不聞般若波羅蜜,不見般若波羅蜜。不聞涅槃,不見涅槃。不聞大涅槃,不見大涅槃。菩薩大菩薩修習大涅槃,而知見法界的實相,了解為空無所有,並沒有和合覺知之相。而得無漏相、無所作相、如幻化相、熱時燄相(陽炎為虛物)、乾闥婆城(蜃樓)空虛之相。菩薩在這時得如是之相後,已沒有貪欲、 瞋恚、愚癡等心,故已不聞、不見這些事(心已無存假相)。這就是名叫菩薩大菩薩之真實之相、安住於實相!菩薩大菩薩自知這就是檀,這就是檀波羅蜜(布施度),乃至這就是般若,這就是般若波羅蜜(智慧度),這就是涅槃,這就是大涅槃!

  善男子啊!什麼叫做施,而不是波羅蜜呢?如看見有一位乞丐,然後乃布施於他,這就是名叫布施,而不是波羅蜜。如果沒有求乞者,而啟開自心去布施(也就是說自動之施),此則名叫檀波羅蜜(布施度彼岸)。如果時時行布施(有時施,有時斷)的話,就名叫布施,而不是波羅蜜。如果修習常時布施的話,就名叫檀波羅蜜。如果布施給他人後,還會生後悔之心的話,就名叫布施,而不是波羅蜜。布施後並不後悔,就名叫檀波羅蜜。菩薩大菩薩,對於財物中,生起四種怖畏之心,所謂王、賊、水、火(此四令人恐惶,視財物如遇此四害),都生喜悅布施與人之心,這就名叫檀波羅蜜。假若希望果報兒施的話,就名叫做布施,並不是波羅蜜。如果布施而不希望甚麼果報的話,就是名叫檀波羅蜜。

  假若為了恐怖、名聞、利養,或家法相讀,或為了享受天上的五欲,或為了憍慢之故,或為了勝他之故,為了求知識之故,為了未來之果報之故,就會和市場法相同(如買賣)。善男子啊!喻如人之種樹,都是為了蔭涼,也為了華果,以及為了得到材木一樣。如果人之修習布施,也像這樣的布施的話,就名叫做布施,而不是波羅蜜。菩薩大菩薩修行如是大涅槃的人,則不見施者、受者,以及財物(三輪體空)。也不見時節,不見福田,以及非福田。也不見因、不見緣、不見果報、不見作者、不見受者、不見多、不見少。不見淨、不見不淨。不輕視受者的己身、財物。不見見者、不見不見者、不計自己、他人,唯為了方等大般涅槃常住之法之故,而修行布施。為了利益一切諸眾生之故,而行布施,為了斷除一切眾生之煩惱之故,而行布施,為了諸眾生,而不見受者、施者、財物,因此之故,而行布施。

  善男子啊!喻如有人,墮落在大海水裡,而抱持死屍的話,就也能得以度脫被水沉沒之難。菩薩大菩薩修大涅槃,行布施時,也是如此,也是像那死屍一樣。善男子啊!喻如有人,被關閉在深獄裡,門戶都很堅牢。唯有廁所之孔穴(穢糞臭處)不禁,就從那個地方出來,而到了自由無礙的地方。菩薩大菩薩修大涅槃,行布施時,也是如此。善男子啊!喻如有一位貴人,由於恐怖急厄,更沒有恃怙的人,就依靠旃陀羅(屠夫、賤民)一樣。菩薩大菩薩修行大涅槃,行布施之事,也是如此。善男子啊!喻如病人,為了除去疾病之苦痛,而希能得到安樂之故,就連不淨之藥也飲服不忌一樣。菩薩大菩薩,修行大涅槃,行布施之事,也是如此。善男子啊!如婆羅門,值遇穀物涌貴,但是為了壽命之故,連狗肉也把牠吃噉下去一樣,菩薩大菩薩修行大涅槃,而行布施之事,也是如此。善男子啊!大涅槃當中,如是之事,從無量劫以來,不聞,而今聞。尸羅(戒),以及尸羅波羅蜜(戒度),乃至般若(智慧)、般若波羅蜜(智度),都如在雜華經(華嚴經)中廣說的。

  善男子啊!什麼叫做菩薩大菩薩之修習大涅槃經,而『不聞而聞』呢?十二部經,其義非常的深奧,從古以來不得聞到,現在由於此經(指大涅槃經),而得以具足而聞。先前雖然得聞,但是那只是聽聞名字而已,而現在於此大涅槃經,乃得以聞到其奧義。聲聞緣覺唯聞十二部經的名字,不能聽聞其真義。現在於此經裡,得以具足而聞。這就是名叫『不聞而聞』。善男子啊!一切聲聞緣覺之經中,未曾聞佛有常樂我淨,不畢竟滅,三寶佛性沒有差別之相,犯四重禁戒,誹謗方等經,作五逆罪,以及一闡提等,均有佛性之事。現在於此大涅槃,而得以聞到這些事,這就是名叫不聞而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