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經譯註
悟慈和尚譯述
二、遊行經(第二卷,初)
佛陀在世時,常常遊行到各地去教化眾生,去解除人家的困惑。佛陀以游化各地時,所遇到的很多事情為機,對出家的諸弟子,以及在家的信徒,甚至是異教徒,都不遺餘力的去為他們開演說法,律令教誡,使好多人增添法益,解脫困境,此經即為其中概要的經典。
裡面曾經描述過佛陀將入涅槃(寂滅、離世)時的遺教、訓誡,以及佛陀入滅後的舍利分配(分為八分),暨蓋塔供養等事。
(一)首先敘述阿闍世王(未生怨。中印度摩揭陀國王-頻婆娑羅王之子。已登基為國王。本為殘忍之人,皈依佛陀後,為佛教一大外護者),欲出兵攻打跋祇國(十六大國之一,以離車族為盟主)。阿闍世王皈依佛教後,一向都聽佛的教訓,故遣禹舍(雨舍,築華子城之大臣)至靈鷲山(耆闍崛山,位於中印度摩竭陀國王舍城之東北),去請示佛陀是否可行?原來阿闍世王因看不慣跋祇國民自恃勇健,剛愎自強,不肯馴伏於他,才引起其不滿,而想以強大的軍力去折伏跋祇國人。
佛陀不歡迎其行動,就趁禹舍大臣來訪請示的機會,對阿難提示跋祇國之難以攻破之原委。裡面是以佛陀和阿難一問一答的方式記錄下來的。佛陀開導的內容如下:
1.跋祇國的君臣很和順(常集會議事)。2.長幼有序。3.孝順父母。4.敬重師長。5.尊崇宗廟。6.諸多貞婦。7.尊重沙門持戒者(以上為七不退法)。佛陀說其國人民既具有這些美德善行,即不容易會被侵害,也就是並不能以武力就會容易被人攻破!
禹舍大臣聽後向佛表白說:「只行七法當中的一法,即很牢固有力,何況跋耆國的國民已完具七不退法!」說後即以國事多忙為由,禮謝佛陀,而回去復命。
(二)佛陀隨後即到王舍城,集諸比丘於講堂,藉闡跋祇國之七不退法,而敘說五種七法,以及六不退法。
佛陀在講堂為諸比丘闡示七不退法之一,和跋祇國民所遵奉的七法類同。茲志其文於左:
1.常常集會,講論正義,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2.上下和同,敬順無違。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3.奉法曉忌,不違制度,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4.若有比丘,力能護眾,多諸智識,宜敬事之,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5.念護心意,孝敬為首,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6.淨修梵行,不隨欲態,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7.先人後己,不貪名利,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
佛陀在這裡另啟五種七法,原文如下:
第一種七法:1.樂於少事,不好多為,則法增長,無有損耗。2.樂於靜默,不好多言。3.少於睡眠,無有昏昧。4.不為群黨,言無益事。5.不以無德,而自稱譽。6.不與惡人,而為伴黨。7.樂於山林,閒靜獨處。如是,比丘!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第二種七法:1.有信,信於如來,至真、正覺,十號具足。2.知慚,恥於己闕。3.知愧,羞為惡行。4.多聞,其所受持,上中下善,義味深奧,清淨無穢,梵行具足。5.精勤苦行,滅惡修善,勤習不捨。6.昔所學習,憶念不忘。7.修習智慧,知生滅法,趣賢聖要,盡諸苦本。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第三種七法:1.敬佛。2.敬法。3.敬僧。4.敬戒。5.敬定。6.敬順父母。7.敬不放逸。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第四種七法:1.觀身不淨。2.觀食不淨。3.不樂世間。4.常念死想。5.起無常想。6.無常苦想。7.苦無我想。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第五種七法:1.修念覺意,閒靜無欲,出要無為。2.修法覺意。3.修精進覺意。4.修喜覺意。5.修猗覺意。6.修定覺意。7.修護覺意。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六不退法有二,第一為:1.身常行慈,不害眾生。2.口宣仁慈,不演惡言。3.意念慈心,不懷壤損。4.得淨利養,與眾共之,平等無二。5.持賢聖戒,無有闕漏,亦無垢穢,必定不動。6.見賢聖道,以盡苦際。如是六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第二種六不退法是:1.念佛。2.念法。3.念僧。4.念戒。5.念施。6.念天。修此六念,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三)佛陀由王舍城到竹園(巴利本說庵摩羅樹園,然而可推為迦蘭陀竹林精舍-迦蘭陀竹園),在堂上演說解脫道之基本學──戒定慧三學,其原文如下:
與諸比丘說戒定慧。修戒獲定,得大果報。修定獲智,得大果報。修智心淨,得等解脫,盡於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已得解脫,生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佛陀其次到了巴陵弗城,就在該城外的樹下,為諸優婆塞(近士男,在家信徒)說五戒(不殺、不盜、不媱、不欺──不妄語、不飲酒)。諸居士們隨後興築大堂舍於其處。佛陀在該堂舍為諸善信演說破戒之五衰耗,以及說持戒之五功德。原文如下:
凡人犯戒,有五衰耗:1.求財所願不遂。2.設有所得,日當衰耗。3.在所至處,眾所不敬。4.醜名惡聲,流聞天下。5.身壞命終,當入地獄。
凡人持戒,有五功德:1.諸有所求,輙得如願。2.所有財產,增益無損。3.所往眾人敬愛。4.好名善譽,周聞天下。5.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時已夜深人靜,佛陀就將諸善信遣散。佛陀嗣後在後夜,明相出現時,以他的清淨的天眼,看到諸大天神各各持守宅地之景,就對阿難預言巴陵弗城將來會繁榮等事。此預言是佛陀回皈講堂後之事。經文是以佛陀垂問阿難,說造此城之人是誰?阿難回答為禹舍大臣所築,是為了防御跋祇國而造的。佛陀稱讚造此城時正得天意。佛陀說:佛陀我在閒靜處時,因天眼而知諸大天神,以及中、下等神都在封守宅地,佛陀說大天神所封守之地,人住其處,即會安樂熾盛。中神之封處,即為中人所居住之處。下神封處,就是下人所居住之所。這個地方是賢人所居住之處,是商業繁榮之所,國法真實,沒有欺罔等事,可說是勝地,是不會容易被破壞的!佛陀雖這樣說,但曾經也預言歷時久後,會衰壞之因果,好像是在警告巴陵弗城之人!佛陀說:此城久後,如果會衰壞,那就是由於1.大水。2.大火,以及3.中人、外人之謀,也就是內奸通外敵,有以致之!
此時城裡的善信,於徹夜到講堂來供養佛。大家手自斟酌,食訖,行水,也就是大家親手奉仕佛陀吃食了後,即行水。行水就是用水洗鉢與手。佛陀趁諸位在座,就啟示說:「現在此處為賢智所居之處,持戒的人很多,都淨修梵行,善神會因之而很歡喜。」佛陀即為咒願說:「可敬知敬,可事知事,博施兼愛,有慈悲心。是諸天稱讚之處,常與善俱,不與惡會」!
佛陀說後,受大家歡送而離城。禹舍大臣隨後即想:沙門瞿曇現在出此城門,應將此門名為瞿曇門。又見佛陀渡河之處,就名為瞿曇河。佛陀至河邊時,看見有人坐船渡河,有的乘筏,有的乘桴,就略施神力,剎那間,已到彼岸!佛陀有頌說:
佛為海船師,法橋渡河津,大乘道之輿,渡一切天人。
亦為自解結,渡岸得升仙,都使諸弟子,縛解得涅槃。
(四)佛陀渡過河後,遊行至拘利村。在一樹林下對諸比丘們說明戒、定、慧、解脫之四深法。佛陀說:有四深法,其一為聖戒,第二為聖定,第三為聖慧,第四為聖解脫。佛陀說此法唯佛與佛始能分別瞭解,大家都不得曉知之故,才會在此生死流轉而無窮無盡,佛陀以偈說:
戒定慧解上,唯佛能分別,離苦而化彼,令斷生死習。
佛陀隨後至那陀村,在那裡說明十二居士(1.伽伽羅,2.伽陵伽,3.毘伽陀,4.利輸,5.遮樓,6.婆耶樓,7.婆頭樓。8.藪婆頭樓,9.陀梨舍妙,10.藪達利舍覓。11.耶輸,12.耶輸多樓)巴斷五下分結(身見、疑、戒取、欲貪、瞋),而生天之事。又對於阿難提示法鏡。佛陀在那陀村時,是住在犍推處,也就是磚瓦的房屋,是一休息所。阿難於此處請問已逝世之十二居士之生處,也問到其他五十人,及五百人之生處。佛陀回答說:「伽伽羅等十二位居士已斷除五下分結,命終後已生天,在那裡般涅槃(寂滅),已不還此土來。五十人即已斷除三結(身見、疑、戒取),已無媱怒癡,已得斯陀含(一來果),後還此土一次,以盡苦本。五百人也已斷除三結,已得須陀洹(預流果),已不免再墮惡道,以後往來於此土七生,而盡苦際。
佛陀其次闡述「法鏡」說:「為使聖弟子得知所生之處,盡三惡道而得須陀洹(預流果,初果)。──不超過七生,必盡苦際」,佛陀也應為他人說此事。所謂「法鏡」,即為聖弟子得不壞信之謂(金剛不壞之信仰,絕對皈依之心性)。首先歡喜信受「佛陀」為一無所著、等正覺、十號具足之智者。其次歡喜信受佛「法」為真正微妙,是自恣而說,是不擇時節,其所示的涅槃之道,是智者所行的。又歡喜信受「僧」,是善共和同,所行的都質直,並沒有諂諛,是道果成就,上下和順,法身具足,向於須陀洹,而得須陀洹(預流),向於斯陀含,而得斯陀含(一來),向於阿那含,而得阿那含(不還),向於阿羅漢,而得阿羅漢(無生),四雙八輩(四向四果之聖眾),是如來的賢聖眾,是很值得恭敬之眾,也是世人之福田。賢聖之戒,是清淨無垢,沒有缺漏。信其明哲之所行,能獲三昧定!
(五)在毘舍離國應妓女庵婆婆利之請,而說法開示,並授與優婆夷之五戒。
佛陀隨後到毘舍離國,坐在一樹下。當地的妓女──庵婆婆利聽聞此消息後,即往參詣獻供。佛陀即示教利善,也就是說法開示。使其得大法喜。庵婆婆利女聽佛的教訓,而發願皈依三寶,而為在家學佛的優婆夷,願自此以後受持五戒。她同時邀請佛陀,及佛陀的千二百五十位弟子住宿於其園觀。此時毘舍離的隸車族們,聽此消息後,非常的興奮,也擬參詣佛陀。經中描述他們出門時的豪華程度──如嚴駕五色寶車-或乘青車青馬,衣蓋幢幡,官屬等均為青色。其他四色車馬,悉皆如是。服色分為五色,而盡同的五百位隸車族門,其隊伍在中途剛好遇到辭佛後擬回家辦供的庵婆婆利女。該女的車輛因賓士疾速,就和寶車的隊伍共相鈎撥,損折幢蓋,也就是車輪及軛等相接沖,致被沖撥,而毀損旗幟。因不讓路而被隸車族們責難。庵婆婆利女說她因請佛明日應供,急需歸辦飯食,車輛當然需疾馳如飛,來不及閃避為由,硬不讓路。隸車族們聽後,已不再發怒,就趁機和該女言談,擬給與該女百千兩金為條件,請該女讓供。庵婆婆利女說她先請已定。不得相讓,也就是請佛在先,已經定案,不能隨便讓人先供佛僧。隸車族雖再三請她讓供,其條件為:如十六倍的百千兩金,或國財之半數等,但都不能打動該女之心。該女說舉國的財寶相與,也不能搶走我先供佛僧之決心!隸車族無捺,只有揮手歎異,而徑詣佛陀暫時駐錫的地方。
佛陀於此時遙見隸車族們與其車馬和部屬數萬,將正條道路都填滿似的壯觀,就對諸弟子們說:「大家如想知道忉利諸天之遊戲園觀,即看眼前那威儀容飾,這就是了!」佛陀並警告諸弟子,叫他們收攝自心,具足威儀。佛陀說:「所謂自攝其心,即是:內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舍世貪憂;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舍世貪憂。內外身觀,精勤不懈,舍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也就是將自心收攝,不可被世上之興衰苦樂所迷,要精勤於真理,不了放鬆其意!所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之四念處是。至於具諸威儀,即為可行知行,可止知止,左右顧視俯仰,攝持衣鉢,食飲湯藥,不失宜則,善設方便,除去陰蓋,行住坐臥,覺寤語默,攝心不亂!
五百位隸車族們到了庵婆婆梨園,行禮如儀後,退坐一旁時,看見佛陀的光相獨顯,有如秋月,又如天地清明,淨無塵翳,好似太陽,懸於空中,光相獨明!會中有一位梵志,名叫並既,就從坐位站起,以偈頌說:
摩竭鴦伽王,為快得善利,身披寶珠鎧,世尊出其土。
威德動三千,名顯如雪山,如蓮花開敷,香氣甚微妙。
今覩佛光明,如日之初出,如月遊虛空,無有諸雲翳。
世尊亦如是,光照於世間,觀如來智慧,猶闇覩錠鐐,
施眾以明眼,決了諸疑惑。
隸車族們因欲詳細瞭解偈頌,而再三請並既梵志重說偈頌,事後即脫寶衣佈施並(既+食),並即轉奉給佛陀。佛陀趁此機緣,而為他們闡述五寶。1.如來出世,是甚難得。2.能演說如來正法之人,是很難得。3.能信解如來演法之人,是很難得。4.能成就如來演法,能成就人,是很難得。5.能如臨危救厄之反復的人,是很難得。
隸車族們聽後,得大法喜,即席請佛明天受他們之供。經佛陀加以說明已允庵婆婆梨女之請,不可失約等語後,他們只有禮辭佛陀,而回去。佛陀於隔日應庵婆婆利女之供養後,該女曾於佛僧食後,捐獻園林給佛陀。她說:「在毘耶離城中之園觀當中,我所有之此園最好,我願奉獻給佛,願佛慈悲納受」。佛陀許尤其獻而說:「汝可以將此園,施佛為首,及招提僧。所以然者?如來所有園、林、房、舍、衣、鉢六物,正使諸魔釋梵,大神力天,無有能堪受此供者」。招提僧為欲招來菩提而努力用功之僧伽,也就是僧團之義。而這裡所指的六物,即如經文之1.園,2.林,3.房,4.舍,5.衣,6.鉢等是。魔為惡魔(障),釋為帝釋,梵為梵天。佛陀允許其獻園給佛和僧團,而闡明唯佛及僧,堪以接受其獻,其他任何天神均不堪接納其施。佛陀接受其所獻之園後,有偈讚頌說:
起塔立精舍,園果施清涼,橋船以渡人,曠野施水草,
及以堂閣施,其福日夜增,戒具清淨者,彼必到善方!
庵婆婆利女獻園告一段落後,即坐在小H,也就是較矮的坐席。佛陀即為其闡說佛理,其內容大致和毘婆尸佛為提舍王子等二人所說之法相同。首先都是以佈施、持戒、生天等論,以及欲念為大患,污穢不淨、上漏(煩惱中之最上者)為礙,須求脫離苦樂之道(出要)為上策!佛陀講這些法後,已知該女之心已柔軟和悅,蔭蓋微薄,容易接受進一步開導教化,因之而說苦集滅道之四諦。庵婆婆梨女聽後,很有所獲,就皈依三寶,受持五戒,正式為在家學佛的優婆夷。
(六)佛陀其次到竹林叢(竹林聚),為毘沙陀耶婆羅門說法,毘沙陀耶即以飲食供養佛僧。佛陀在這裡曾以偈頌贊稱佈施的功德,偈頌說:
若以飲食,衣服臥具,施持戒人,則獲大果。
此為真伴,終始相隨,所至到處,如影隨形。
是故種善,為後世齱A福為根基,眾生以安。
福為天護,行不危險,生不遭難,死則上天。
竹林地方因陷入饑饉之故,佛陀即禁止諸弟子們之托鉢乞食。佛陀叫他們在毘舍離,以及跋祇國安居,以便解決大眾之飲食的問題。佛陀和阿難二人,就留在竹林。佛陀在結夏安居中,覺得肉身全體開始疼痛,覺得八十歲之老軀,恰似老舊的車輛,覺知臨終之期已近。然而佛陀覺得眾弟子悉皆不在,若取涅槃(寂滅、逝世),不適其時,因此,而自力精勤,以留壽命。佛陀由靜室到清涼之處,而默座在那裡。阿難遙看佛陀的氣息不對。就跑至佛前而說:「弟子觀看師傅的容貌,好似有疾?」又說:「世尊有疾,我心惶懼,憂結荒迷(憂悲結使,也就是被煩惱迷惑),而不識方面(不知一切)。世尊的氣息未絕,然而我猶少醒悟,我默思如來一定還不會滅度,世眼還未滅,大法還未損。不知世尊您,到底如何,並沒有教令給眾弟子?」佛陀知道阿難的心思,即說佛陀所說之法,內外已訖,終不自稱,所見通達。又說他已老,年粗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壽。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時,我身安隱,無有惱患。
佛陀自知臨終期近,就闡述自皈依、法皈依,自燈明、法燈明之法。佛陀說: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燃然。當自皈依,皈依於法,勿他皈依。佛陀解說此法說:比丘觀內身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觀外身,觀內外身,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佛陀並說他滅度後,修這樣之法,才是第一佛子!
(七)佛陀欲到遮婆羅塔,然而背痛加劇,遂止其念。佛陀叫阿難敷一坐席,而坐在那裡。佛陀此時述說:如修四神足,即得留住壽命於劫餘之間。然而阿難狺ㄧ悁繴N。佛陀就叫阿難禮辭佛陀,在不遠的一株樹下靜思其意。這時天魔波旬,曾來勸告佛陀早入涅槃。佛陀回答要等到諸弟子皆來集會,大家又能自調,勇捍無怯,到安隱處,逮得己利,為人導師,演布經教,顯於句義,若有異端,能以正法,而降伏之,又以神變,自身作證,是時,自會進入涅槃。經波旬請佛進入涅槃之語三次後,佛陀即答應於三個月後,在本生處──拘尸那竭之娑羅園雙樹間,將入涅槃,等天魔去後不久,佛陀即在遮婆羅塔,定意三昧,捨命住壽。此時地大震動,舉國人民都皆驚怖,衣毛為竪。佛陀於是放大光明,徹照無窮,幽冥之處,莫不蒙明,各得相見。佛陀以偈頌說:
有無二行中,吾今舍有為,內專三昧定,如鳥出於卵。
阿難眼看此景,即請問佛陀,有關於地大震動之事。佛陀說:地動有八因緣。1.地在水上,水止於風,風止於空,空中大風,有時自起,則大水擾。大水擾,則普地動。2.得道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觀水性多,觀地性少,欲知試力,則普地動。3.苦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專念不亂,地為大動。4.菩薩始出母胎,從右脅生,專念不亂,則普地動。5.菩薩初成無上正覺,當於此時,地大震動。6.佛初成道,轉無上法輪,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諸天世人,所不能轉,則普地動。7.佛教將畢,專念不亂,欲舍性命,則普地動。8.如本於無餘涅槃,盤涅槃時(入滅時),地大振動。以是八因緣,令地大動。佛陀並說偈頌,如經文。
二、遊行經(第三卷,中)
首先是佛陀為阿難說明佛陀勝於八眾之事。又說無常之法,以明佛與法之未曾有事。其次又在香塔說四念處、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以及四禪。佛陀述說此等法門,都收攝在十二部經。佛陀也提起天魔波旬曾勸告他進入涅槃,而佛陀也曾經答應預言三個月後將進入涅槃。佛陀此語一出,諸弟子們都一時愕然,悲哭不已!佛陀乃為大家述說無常無我之教,以及如第六第七項裡所說過之教誡。
八眾為:1.剎帝利眾。2.婆羅門眾。3.居士眾。4.沙門眾。5.四天王眾。6.忉利天眾。7.魔眾。8.梵天眾。
佛陀說過去曾與剎帝利眾互相來往,或坐或起,談論過無數次。佛陀因精進定力,能隨處現身,剎帝利眾雖有「美色」(優勝的色彩),不過佛陀的光色珜蚢L他好多。剎帝利眾有「妙聲」(微妙聲音),然而佛陀的音聲天勝過他。剎帝利眾常辭我而退,我狺辭過他。剎帝利眾善能談話,佛也能說,而剎帝利眾所不能談說的,佛陀却能說。
佛陀說他廣為其說法,使他得大法益後,佛陀就在那個地方隱沒。因此,剎帝利眾根本不知我是天神,或者是人類。像這樣的屢次往還於第八眾之梵天眾之處,都一一為他們廣說真理無數次,他們都不知我為何人。阿難聽後說:「甚奇世尊,未曾有也,乃能成就如是」。誠為讚歎佛德之餘,所發出之語:如怪哉,甚奇甚特,甚奇甚特未曾有等是。所謂甚為奇特,也就是非常的奇妙特殊,難得有這種事,佛陀所說之此法,唯有如來始能成就!
佛陀又說他能知受起住滅,想起住滅,觀起住滅,也是如來甚為稀有之法,故叫阿難應當受持。
佛陀到香塔,坐在一株樹下,令阿難集諸附近一帶之比丘弟子到此講堂來。香塔譯為樓房或重閣,所謂重閣講堂是也。這裡所指的香塔,是在毘舍離國,彌猴池之邊,位於大林裡。佛陀等到大家聚齊後,則入講堂,開始說法。佛陀說他將述之法,是佛陀本身成道之法。所謂:(1)四念處(1.身念處,觀身不淨。2.受念處,觀受是苦。3.心念處,觀心無常。4.法念處,觀法無我)。
(2)四意斷(四正勤。1.對已生之惡為除斷而勤精進。2.對未生之惡,更為使不生而勤精進。3.對未生之善為生而勤精進。4.對已生之善為使增長而勤精進)。
(3)四神足(1.集定斷行具神足。2.心定斷行具神足。3.精進斷行具神足。4.我定斷行具神足)。
(4)四禪(色界四天之四禪,初、二、三、四等禪)。
(5)五根(信、精進守念、定、慧等根)。
(6)五力(信、精進、念、定、慧等力)。
(7)七覺支(1.擇法覺支。2.精進覺支。3.喜覺支。4.輕安覺支。5.念覺支。6.定覺支。7.行舍覺支。)
(8)賢聖八道(1.正見。2.正思惟。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精進。7.正念。8.正定)。
其中除四禪外,即所謂三十七助道品是。佛陀叫大家當在此法中和同敬順,切勿生諍訟。佛陀說同事一師,接受同一的水乳,大家應該於此法中勤勉學研,以期得大法益。佛陀說他就是以此法得道,現在流布的十二部經就是!十二部經為一切經的根本聖典,同時也是經典的型態之提示,其名目為:
1.貫經(修多羅,契經。一般用為經典,但在十二部經時是指經典中主要的部份,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精要的教義。所謂教化的主體,是散文體的部份)。
2.祇夜經(應頌、重頌。指韻文體的部份,易於諳誦與引人興趣之作用)。
3.受記經(授記、記說。記說為詳細說明,或直說,或分析,或反問,或捨棄不顧。授記就是為大弟子們預言將來成佛作祖等事)。
4.偈經(孤起頌。與散文體並無關連,是獨立之韻文體的歌頌)。
5.法句經(感興。對於憂悲等事而自然髮露即興所頌出之句經)。
6.相應經(因緣。說種種因緣實事)。
7.本緣經(本事。佛陀以外之人們的前生譚)。
8.天本經(本生。佛陀本身之前生譯)。
9.廣經(廣說。廣說種種甚深之法義)。
10.未曾有經(未曾有過之人、事等)。
11.證喻(譬喻。集各種之喻示說法)。
12.大教經(論議。將教理批註分別解說)。
佛陀叫大家好好信受持守,藉以加功進道,期得法益!因為如來在不久之後,也就是三個月後,將入涅槃(入滅)離開世間。大家聽完佛陀突如其來之教語後,都一時愕然,殞絕迷荒,自投於地,舉聲大呼而說:「一何駛哉?佛取滅度!一何痛哉?世間眼滅!我等於此,已為長衰!」有的比丘,悲泣躃踴,宛轉嗶咷,不能自勝。猶如斬蛇,宛轉回遑,莫知所奉。佛陀看此情形,而安慰大家說:「大家不要過於憂悲!天地人物,無生不終。欲使有為,不變易者,無有是處。我亦先說,恩愛無常,合會有離,身非己有,命不久存。」佛陀也用偈頌重說過(偈略)。
佛陀說無常無我之義,以慰大家後,又說他會教誡大家的因由。佛陀說:天魔波旬曾於再三請我進入涅槃。並說當佛成道時,天魔也曾經勸佛進入涅槃,如來說他那時並不答應。佛陀這次曾答應天魔,等到眾弟子齊到,乃至天人見神變化,乃取滅度。現在佛陀的弟子已集,佛陀也顯示過神變,應入涅槃之時。佛陀因此,答應三個月後進入涅槃,天魔才滿足其願,才欣喜離去,其他如前述。
阿難這時由座而起,行禮如儀後,請佛憐愍眾生,饒益天人,而留住世間一劫。經過三次的請願後,佛陀才回答阿難說:佛陀已修習四神足,可以自在如意的留住世間一劫有餘。以便廣度冥頑的眾生。佛陀曾提示過此事,當時因阿難你不曾請我留住不滅度。經三次垂示,還不請我留住,到了現在,我已說過三個月後將入滅度,此言既出,好像豪貴長者吐食於地,已不能還食一樣,佛陀絕不能自違其言,故此案已定,無需再三觸嬈於我,也就是不可一再的煩我!
(二)佛陀其次和阿難等人進入庵婆羅村,在一山林為諸大眾講述戒定慧三學。佛陀說:修持戒律,能得大果報。修定能獲智慧,得大果報。修智即心淨,而得等解脫:而能滅盡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這樣的已得解脫,生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也就是已脫離三界,已和生死輪迴絕離的了!
佛陀其次進入瞻婆村、犍荼村、婆梨婆村,以及負彌城。到負彌城後,則住於其城北之尸舍婆林。佛陀在此闡揚四大教法,大意謂:對1.佛,2.和合眾僧多聞耆舊,3.眾多比丘持法、持律、持律儀者,4.一比丘持法、持律、持律儀者等,親受持之法與律,應信而不毀。
第一大教法:從佛親聞親受之教,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於諸經推究其虛實,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經、非律、非法的話,就告訴對方,說佛陀不曾說過此話,你受錯了。因為我依諸經、依律、依法,而你所說的珨P法相違,故不可受持,不可授與人,應該捨棄不用。反之而對方所言的都依經、依律、依法的話,則應肯定為佛說。因為我依諸經、依律、依法去對照時,你所說的乃與法相應,故應鼓勵對方受持,廣為人說,不可捐舍!
第二大教法是,從和合僧、多聞耆舊,親聞親受之法、律、教,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於諸經推究其虛實,依法、依律,究其本末。如其所說的並不是經,不是律,不是法的話,即應告訴對方,說佛不曾說過此話,你受錯了。因我依諸經、依律、依法,發見你所說的與法相違,故不可受持,不可為人講說,應於捐舍不用。反之而對方所言的都依經、依律、依法的話,則應肯定為佛說。因我依諸經、依律、依法去對照時,你所說的均與法相應,故應鼓勵對方受持,廣為人說,不可捐舍。
第三大教法是從眾多的比丘之持法、持律、持律儀者處親聞親受之法、律,是否取捨適當的問題。
第四大教法即從比丘(長老)之持法、持律、持律儀者處親聞親受之法、律,是否取捨適當的問題。其敘述的內容均和第一、第二之大教法相同,故不重述。
(四)佛陀其次取路於末羅(力士,十六大國之一。本為種族名,而為國名。此族之本所生處在拘尸竭城),而進入波婆城(末羅族之一都城,位於跋祇國之南方。此處為周那供養佛陀之處而有名),住於闍頭園中(林名)。有一位工師子(打鐵店之老闆)名叫周那(純陀、淳陀),他聽說佛陀由末羅而至此地,就詣佛所,聽受佛陀的教法,而得法喜。他隨即請佛翌
日降臨其宅,受其供養。到時,即以飲食供佛及僧。在食物裡,另備很名貴的栴檀樹耳(栴檀樹之茸),獨奉佛陀。因佛陀曾禁止純陀將此茸施給諸比丘們食。其時曾有一位晚年出家的長老比丘,「以餘器取」,也就是將其餘的食器,取殘餘之食。
飯食後,純陀曾請教佛陀有關於沙門的種類。佛陀以偈回答,說有四種沙門:一、行道殊勝。二、善說道義。三、依道生活。四、為道作穢。
第一種類的比丘是善能度脫恩愛之剌,能入涅槃無疑。是超越天人之路,是行殊勝之道。第二類為:善解第一義,說道無垢穢,慈仁決眾疑,故為善說道。第三類為:善敷演法句,依道以自生,遙望無妬場,是依道生活的沙門。第四類為:內懷奸邪,外像如清白,虛誑無誠實,這種沙門就是為道作穢的沙門。
在佛陀回答的偈頌裡,曾經訓誡說:善與惡,淨與不淨,應認清楚才好。佛陀說:假裝顯露在外面的類似於善淨的外相,好像銅塗金,凡愚一看,則以為是聖智的弟子。其他的則不予認同,是很不對之事。千萬不可捨棄清淨的信仰。雖一人,也應保持大眾的形象!如內心穢濁,而外裝清淨,顯現出關閉奸邪的行[,而實在卻是懷著放蕩的人。因此,不可只看外貌,不可一見便親敬他。因為外表雖絕奸邪,而內心珙O放蕩的沙門,故不了被其外貌所虛弄!
佛陀受供,使純陀(周那)獲得法益後,即離開其處,中途在一樹下,曾對阿難說他背痛,叫阿難敷一座位,而坐在其處後,對阿難說:「剛才的那位周那,無悔恨(後悔)意耶?」阿難說周那雖設齋供佛,然而並無福利可言。因為佛陀在其舍宅受供後,便即進入涅槃。也就是加緊佛陀肉體之痛,致佛不得不早入涅槃。佛陀聽後,即開金口,指阿難的見解不對。佛陀說:「周那會獲得大利,會得延壽命,會得大色力,會得善名譽,會多生財寶,死後定會升上天界去享受快樂!」佛陀又提示說:「佛陀初成道時,能施食給佛的人,和佛臨滅度時,能獻食給佛的人,二者的功德相同,都有很大的功德!至於因供物而加重肉體上的疼痛,並不是有意的,自和加速佛陀進入涅槃之事無關。」佛陀說後,叫阿難去轉達此事給周那。
(四)佛陀抱病涉路,向拘夷城(十六大國之一,是末羅族之本所生處,也是佛陀入滅的地方)前進,在一株樹下,又對阿難說他的背痛很利害,叫其敷一座位,就在那裡休息。這時有一位阿羅漢(阿羅邏迦羅摩。為一仙人,佛初出家時,曾就其學,佛成道時已逝世)的弟子,名叫福貴,由拘夷那竭城的波婆城前進的途中,忽見容貌端正,諸根寂定的佛陀坐在樹下,即生起欣慕之心,就到佛前,行禮如儀後,道出他的師傅之內心寂定的程度。他以為佛陀的心境也類似於此種境地。他說:「出家之人在於閒靜處,喜樂於閒居之樂,是很特殊之事。如五百輛車輛經過其旁,也不聞見似的閒靜!我師曾在拘夷那竭城與波婆城的中間的道側樹下靜坐。那時有五百車輛經過其旁,車聲雖轟轟,也不被其所擾。此時有人向我師請問說:『剛才曾有群車經過,是否看到?』我師回答說:『不見!』那人又問『聽到其聲音與否?』我師又回答說:『不聞!』那人又問:『你是在此處呢?或在他處呢?』我師回答說:『在此處』。那人又問:『你是否醒悟(意識到)?』我師回答說:『意識到』。那人又問『你是覺醒呢?還是在寢睡呢?』我師回答說:『我不寢。』那人聽後啞然無語。這是很稀有之事。出家人專精的程度是如此,自會引起那個人之感動,而禮謝吾師後離去」,佛陀聽其一席話後,就垂問福貴說:「群車震動之聲,雖醒而不聞,與雷電震動天地時雖醒而不聞,那一種比較難?」福貴回答說:「千萬的車聲,也不能和雷電之聲相比較,所以雷電震聲時,雖醒而不聞,當然是比較難!」佛陀即說:「我曾經於從前遊行阿越村,住在一草廬。那時有異雲(雨雲)暴起,雷電霹靂,打死四隻牡牛(耕作用牛),和二位耕者兄弟(農夫),一時人群驟聚。是時我出草廬,彷徉經行(漫步行走)。大眾當中有人至於我處,行禮如儀後,隨我漫步。我曾經問那人說:「那些大眾在幹些甚麼?」那人反問我說:「您剛才在那裡呢?是醒醒呢?還是睡覺呢?」我回答說:「我在此地,我並沒睡寢」。那人歎為奇聞而說:「得禪定即如佛,雷電霹靂,聲震大地,而獨寂定,醒而不聞!」然後回答我說:「剛才雨電暴起,雷電霹靂,打死四隻牡牛和二農夫,大家因此趕集而來,其發生的地點正在此處!」此人因此而得法益後,禮謝佛陀而去。
這時福貴,禮佛後,擬將身被的很高貴的二黃疊(光澤的金黃色之衣,常為紫色如疊,故名)獻給佛陀。佛陀令他一疊施佛,一疊施阿難。佛陀就此對福貴開教,其內容和前面教人之法一樣,都由佈施、持戒、生天、棄欲、淨心之道等開始,然後見機成熟而說四諦之法,使福貴得開法眼,皈依三寶,願持五戒,而為優婆塞。同時請佛如遊行教化到了波婆城時,則願佛降臨其貧聚中(指福貴所住的村落),以便奉供。
福貴禮謝佛陀離席後不久,阿難則拿被施之黃衣,奉獻佛陀。此時阿難看見佛陀的顏貌縱容威尤熾盛,諸根清淨,面色和悅,就請問佛陀說:「弟子侍奉佛陀已屆二十五年,未曾看過像今日之佛陀的面色這樣的光澤,如金發明!這是甚麼緣故?」佛陀說:「有二種因而有此相。一為佛陀初得道,成就無上正真之覺時,二為佛將滅度,欲舍世命,進入涅槃時。此二因緣,致佛顯現金色光曜!」
(五)佛陀口渴,令阿難取水。阿難說剛才因五百車輛在上流渡過,致河水濁穢不清,只供洗足,未便飲用。經佛陀再三令其取水,阿難則說:「離此不遠處,有拘孫(留)河,河水澄清,可飲可浴。這時有位鬼神(藥叉)居住雪山(印度北方),篤信佛道,即持八種淨水奉獻給佛,佛陀愍之而納受。佛陀用偈描述此事,內容和長行同,裡面的八音為:極好、柔軟、和適、尊慧、不女、不誤、深遠、不竭等音,是佛所得的八種聲音。
佛陀到達拘孫河邊,飲完河水與澡浴後離去,在中途休息於一樹下。佛陀又說他背痛,故今周那取僧伽梨(大衣,是禮服),四牒而敷,也就是將大衣疊折四重,敷一座位之意。周那依命敷置後,佛陀即坐在其上面。這時周那向佛表白他欲先於佛而進入涅槃之事,佛陀許之,周那就這樣的自取涅槃(逝世)。佛陀在此說偈,內容和長行同。
(六)阿難向佛請教佛陀滅度後的化葬規則。佛陀教他如同轉輪聖王(大聖德之國王)之儀式。佛陀並應阿難之請,而描述其禮節,如下文:
先以香湯洗澡其遺體,用新劫貝(新的綿布)纏於全身,再用五百張疊(五百對之著衣綿布)纏之,然後將身放入金棺。用麻油灌入,之後舉金棺放在第二大鐵槨之中,再用栴檀香之槨包於外,堆積種種的名香,厚堆在上,付之闍維(荼毗,火葬)後,檢拾舍利(遺骨),在四衢道(十字路)蓋起塔廟(墓標),在表剎(表面之柱石-塔)懸繪,讓過路的全國民眾均能見塔而思慕如來法王之道化,使生者得福,死者升天!(佛陀有偈,和長行同)
佛陀對阿難說:天下有四種人值得起塔供養。一為如來,二為辟支佛,三為聲聞,四為轉輪王(又有偈,意同)。
佛陀將到拘尸城,末羅雙樹間(竝立的娑羅樹的中間)。時有一梵志,由拘尸城擬往波婆城,在中途遙見佛陀,被佛端嚴的妙相所吸引,遂到佛前,他說他的住處離此不遠,請佛到其房舍止宿,等翌日受供後再入城。佛陀並不許允,就叫阿艱將此意對其說明。其內容是:時既暑熱,彼村遙遠,佛陀已疲極,已不堪到那個地方去,也就是佛陀已決定進入涅槃,故未能接受其請。後面又有偈,其意亦同。偈裡所指的淨眼,為清淨法眼之具有者,也就是佛陀。監藏即為看顧六根之藏之人,是侍者,是指阿難。有為法為因緣所生之法,是遷流不常住。無漏身即為沒有煩惱之身體,選擇為舍惡取善之意。
佛陀終於進入拘尸城。佛陀向著末羅族之本生處之拘尸羅之娑羅樹的樹林,在雙樹間叫阿難敷一床座,頭在北,面向西。其理由為:佛法流布,當會久住北方。阿難聽從佛命,將床座敷在雙樹的中閑。是時佛陀即在四牒的僧伽梨上面,右脅偃下,如獅子王,疊足而橫臥在那裡。這時在雙樹間的所有篤信佛陀的鬼神,都將奇特之花,散佈於地,想藉以供佛。釋尊卻對阿難說這並不是真正的供養。如能受法,能行法之人,才是真正供養如來。釋尊並說偈頌,以闡其義。內容和長文同。裡面之「覺華而為供」,是以覺悟喻為華,也就是能行法而至覺悟才是真正的供養。又「陰界入無我,乃名第一供」之陰界,為色受想行識之五取陰之要素。無我即為佛教的根本教義,是沒有常、一、主宰之自我,是教人不執著基本存在,以達成解脫的目的!
這時梵摩那(另一奉仕於佛之比丘),在佛前執扇扇佛,佛陀狴O他離開。阿難因之而默然私自思念:「這位梵摩那,他是常在佛陀身邊供給佛陀所需,並不嫌煩,一直尊敬佛陀。現在值佛末後,也就是佛陀最後之時(臨終時),急須其在佛前看顧。而佛陀狴O他閃開,必定有甚麼原因?」於是就將其意請教佛陀。佛陀說:「此拘尸城外十二由旬(一由句約為三、四裡),均為諸大神天(有大威神力之神)所居,諸大神天都嫌這位比丘立在佛前。因為現在為佛將入滅度,是最後之時,天神門都渴望最後得以奉覲佛陀。而這位比丘,因有大威德,暎蔽光明,使天神門,不得親近禮拜佛陀我。因此,我才叫他避開!」阿難趁機請教佛陀,有關於這位比丘過去所修所積之德業。佛陀說:「在九十一劫的久遠之前,毘婆尸佛(過去七佛之第一)在世時,這位比丘曾以歡喜心手執草炬照亮其塔。因此勝因,現在的威光,上徹二十八天,是諸天神之光所不能及!」
阿難此時向佛請願說:「請不要在此鄙陋的小城,荒毀之土,進入涅槃滅度。應在瞻婆、毘舍離、王舍、婆祇、舍衛、迦維羅衛、波羅捺等七大強國之任何一個國家當中進入滅度為妙。這些國家的人民眾多,都信樂佛法,佛滅後定能恭敬供養佛陀的舍利!」佛陀在此糾正阿難的錯誤觀念。佛陀說此城並不是鄙陋之城。佛陀說此城在過去時,曾為大善見王(轉輪大王)所住過之城,國名叫拘舍婆提。縱長四百八十裡,橫廣二百八十裡。其城七重,遶城欄杆又為七重。雕文刻鏤,中間曾懸寶鈴。谷米豐賤,人民熾盛。城基三仞(二丈餘),高十二仞。城上樓閣之高度為十二仞,柱圍三仞。金城、銀門,銀城、金門,瑠璃城、水精門、水精城、瑠璃門。城周圍都以四寶來莊嚴,間錯的欄杆同樣以四寶莊嚴。金樓、銀鈴,銀樓、金鈴。寶塹七重,其中有花,如優鉢羅(青蓮花)、鉢頭摩(紅蓮花)、俱物頭(白團花)、分陀利(白蓮花)等花,都常開。池底有金沙,狹道兩邊,生多鄰樹(貝多羅-高竦樹,其葉乾燥後,可刻字)。其金樹為銀葉花實,其銀樹即金葉花實,水精樹為瑠璃花實,琉璃樹為水精花實。多鄰樹之間,有眾浴池,清流深潭潔淨不穢,以四寶之磚為其邊之間砌。金梯銀蹬,銀梯金蹬,瑠璃梯金蹬,琉璃梯之陛,是以水精為蹬,水精梯之陛,以瑠璃為蹬。周匝的欄楯,遶遶相承,其城處處生多謙臐C其金樹為銀葉花實,其銀樹即為金葉花實,水精樹為琉璃花實,琉璃樹為水精花實。樹間亦有四種寶池,生四種花。街巷齊整,行伍相當,風吹眾花,紛紛路側。微風四起,吹諸寶樹,而出柔軟之音,猶如天樂。其國人民,男女大小都游於樹間,而自誤樂。其國常有十種聲-貝聲、鼓聲、波羅聲(小鼓聲)、歌聲、舞聲、吹聲(吹奏樂器之聲)、象聲、馬聲、車聲,以及飲食戲笑聲等是。
大善見王具足了金輪、白象、紺馬、神珠、玉女、居士、主兵等七寶,有四德,為四天下之主。
1.金輪寶:大王常於十五日月滿之時,以香湯沐浴,然後升上高殿,被婇女圍遶,輪寶則自然的忽然現在其前。此輪有千輻,光色都具足,是天匠所造,非世所有,所謂巧奪天工是也。為真金所成,直徑為丈四。大善見王曾默然自語說:「我曾由先宿耆舊(德高望重的長者)處聽到這種話:『剎帝利王水澆頭種之人(以水澆頭,頂戴王冠,新即王位之王族出身之王),於十五日月滿時,以香湯沐浴,升上寶殿,婇女圍遶。在這時,自然的忽現金輪於前。輪有千輻,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真金所成,徑有丈四,是則名為轉輪聖王』。現在此輪出現,豈不是耆宿們所描述之事麼?我現在應該試一試此一輪寶才對!」
這時善見大王即召集四兵(象、馬、車、步等兵。為轉輪聖王出遊時之隨從軍隊),向金輪行禮如儀,以右手摩抆金輪而說:「汝(金輪)向東方,按法則轉,不可違異常則」。金輪則向東而轉。王就率四兵隨其後面而行。在金輪寶之前,有四神在引導。金輪停住時,王也止駕。
此時東方諸小國王,看到大王駕到,即以金鉢盛諸銀粟,以銀鉢盛諸金粟,到了王所,行禮後說:「善來,大王!我們所住的東方的地方豐樂,人民熾盛,生性仁和,慈孝忠順。唯願聖王您,能在此處治政。我們當會隨侍左右,協助大王您!」大王聽後說:「不、不,諸位賢王們!你們已表達對我的恭敬。你們應自用正法治世,不可偏枉。千萬不可有些非法行於國內,這也是我治世的方法!」這時諸小國王聽此教訓後,就跟隨大王巡行諸國,而至東海之表。依次而至南方、西方、北方,都隨著金輪所到之處而行。所到的地方,其國王們都願意獻出其國土,大王都一一予以婉謝,其事如同東方諸小王。善見王既隨金輪周行四海,到處都以道開化民眾,安撫大家,至此,即取道回到其本國-拘舍婆城。到時,金輪寶就安住於宮門之上面的空中。大善見王很歡喜此事而說:「此金輪寶是我的瑞相,我現在已經是正真正銘的轉輪聖王的了!」以上為金輪寶成就的由來。
其次敘述白象寶成就的由來。
善見大王於清晨在正殿坐好時,有象寶忽然現在其前。象毛純白,全身七處都平隱,有健步如飛之力。象首雜色,六牙纖臃,以真金填其間。大王見後,私自念言:「此象非常的好,如善於調馴,定合於我乘騎!」大王即時令人試探調習,而發現諸能悉備。大王於是親自試騎,於清晨出城,周行四海,到吃飯時,已回到本城。大王覺得很滿意,而說:「此紺馬寶是我的瑞相,我現在是正真的轉輪聖王!」
其次描述神珠寶成就的由來。
大王於清晨坐在殿上,神珠忽現於前。神珠的質色清澈,沒有半點的瑕穢。大王看後說:「此珠妙好,如有光明,既能照明宮內」。大王欲試探此珠,就召集四兵,叫他們將此珠置於高幢上面。在冥暗中捧幢出城,神珠的光明照諸軍隊,猶如白畫。珠光普照在軍眾外之周圍,有一由旬之普。住於城內之人,都以為已經是天亮時刻,而開始各人的工作。善見大王看此情形,非常的歡喜而說:「此神珠是我的瑞相,我確為轉輪聖王無疑!」
其次描述玉女寶成就之由來。
一時玉女寶忽然此現。顏色從容,面貌端正。不長、不短、不粗、不細、不白、不黑、不剛、不柔。冬天則身溫,夏天則體涼。由全身之毛孔放出栴檀之香。從口裡放出優鉢羅華之香氣。說起話來很柔軟,舉起動來很安祥,先起後坐,不失規則。大王因清淨無著之故,短時也不被其所動,何況親近?不過大王也因得此玉女而喜悅,大王說:「此玉女寶真是我的瑞相,我今為正真的轉輪聖王!」
其次為居士寶成就之由來的描述。
有一時,居士丈夫,忽然自出,寶藏自然的藏有無量的財富。居士的宿福之眼光,善能徹知地中之伏藏。不管是有主人的,或無主人的,悉皆得見而知!其有主人的,能為之擁護,沒有主人的,即取而為王之所需。這時居士寶往白大王而說:「大王!如有所需,是不成問題的。我自會辦得到的!」這時大王欲試探居士寶,即令嚴飾船隻,在水中遊戲,大王對居士說:「我需要金寶,汝趕快與我吧!」居士回答說:「大王!且待片刻,到岸上就會與您!」大王珗G令而說:「我停靠岸時急用,今正為此而來!」這時居士寶受大王的嚴令所逼,即跪在船上,以右手插入水中,寶瓶即由水中隨手而出,有如毘蟲之攀樹那樣之容易。其他的居士寶們,也同樣的將手插入水中,即有寶瓶隨手而出,剎時寶物充滿於船上,然後向善見王說:「剛才令我獻醜了,不知王所需要的為幾何?」大王聽後說:「好啊!好啊!我實在不急用,剛才是欲試探而已。你現在的表現就是已供養我似的了!」居士聽後,即將寶物還投水中。大王看在眼裡,喜在心中,大王說:「此居士寶真是我的瑞相。我現在是正真的轉輪聖王的了!」
其次為描述主兵寶成就的由來。
有一時,主兵寶忽然出現。此主兵寶,乃一智謀雄猛,英略獨決之人。他詣於王處而說:「大王!如需討罰的地方,即請王不免憂慮,我自會為王辨理!」這時大王欲試探主兵寶,即時召集四兵,而告主兵寶說:「你現在指揮兵隊吧!你將未集合的,令他們集合,已集合的,即把他們皈放,未嚴裝者令嚴裝,已嚴裝者即令解散,未去者令去,已去者令停住下來!」主兵寶聽王之語後,就將四兵調遣-未集者即集,已集者就放。未嚴裝的即令其嚴裝,已嚴裝者即解之。未去者令去,已去者令停住下來。大王看後,非常的滿意,大王說:「此主兵寶是我的瑞相,我現在真是轉輪聖王了!」
佛陀話說到此,而叫一聲阿難說:「阿難!以上就是善見轉輪聖王之成就七寶之由來」。(成就七寶之事,巴利本雖亦有其記事,然而並不一一詳說)。
佛陀其次敘述善見大王具有四神德(四種功德)之事,其項目如下(巴利本缺)。
1.長壽不夭,無能及者。2.身強無患,無能及者。3.顏貌端正,無能及者。4.寶藏盈溢,無能及者。
佛陀又對阿難說:善見大王後來令人駕車出遊後園。大王曾對御者說:「我想觀察全國民眾是否安居樂業?你駕車時應特別的注意。」王出遊時,民眾都夾道而觀,都對各自帶來的侍從們吩咐而說:「應慢慢的走,我想仔細的拜觀聖王的威顏」。如是這般,善見王之慈育民物,有如父親慈愛其子,民眾仰慕國王,即如孩子敬仰慈父一樣,凡是有特殊珍奇之物,都想貢奉給大王而說:「大王!願您慈悲納受,這都是出自我們願意奉獻的」。大王回話說:「大家的誠意我已心領了。我自有我所需的寶物,你們還是拿回去自用吧!」
有一個時候,大王曾欲蓋個宮殿,此事被人一傳開來,民眾即紛紛詣於大王,大家都願意出資出力為王造作宮殿。大王都一一婉謝,大王說他很願意接受大家的好意,但是大王他自有寶物可供蓋殿之用。民眾卸一再的請願,願和大王共同建造宮殿。大王終於隨從民意,不再婉拒。民眾因此而以八萬四千那麼多數量之車輛,運載金錢,到了拘舍婆城,建造大王施法的宮殿。這時在忉利天(三十三天)之第二天子-妙匠天子,曾自默想如下之事:「只有我才能與善見王堪以蓋造正法殿(正法堂、法殿)」。佛陀在這裡,又叫一聲阿難,然後又說:那時妙匠天所造的法殿,縱長六十裡,寬度三十裡,是以西寶去莊嚴的,地基非常的平整,以七重寶磚砌其階。其法殿有八萬四千的支柱。金柱托銀櫨。銀柱搭金櫨,也有琉璃水精的櫨柱。殿的四周都有欄楣圍繞,均為四寶所成的。四階陛也同樣的以四寶所成。其法殿的上面,有八萬四千的寶樓。金樓以金縷織成,而布在其座上。水精琉璃樓,其狀亦同。殿的光明眩曜人眼,猶如太陽之盛明,使人不得正視似的。
善見王於此時曾自想念說:「我應在此殿的左右多起造褻擐嚏v。於是即造縱橫一由旬的園池。又私自念言:「應在法殿的前面造一法池」。於是又施造縱橫一由句的法池。池裡之水,清澄潔淨無穢。以四寶之磚廁砌其下。池的四邊,有欄楯圍繞,均為黃金、白銀、水精、琉璃等四寶所合成的。在水池裡有眾雜華之生殖,如優鉢羅華(青蓮花)、波頭摩華(紅蓮花)、俱物頭華(黃蓮花)、分陀利華(白蓮花)等是。這些華會放微妙的香氣,馚馥四散!池四邊的陸地也有花的繁殖,如何醯物多華(善思華)、瞻葡華(金色華)、波羅羅華(喇叭華)、須曼陀華(素罄華)、婆師迦華(雨生華),檀俱摩梨華(美麗華)等是。那些路過的人,一看此池,沒有不被吸引,而想入池中一浴為快者!在那裡遊戲時,會覺得清涼,會隨其心之所欲。如須漿時,就會給他漿,須食時,就會給他之食。不管衣服車馬,香華財寶,都不會逆人之意。
佛又叫一聲阿難而說:那時善見王有八萬四千隻象,都以金銀校飾,寶珠絡用。其中以齊象王為第一。又有八萬四千隻馬,都以金銀校飾,寶珠絡用。其中以力馬王為第一。有八萬四千車輛,都以獅子革絡,四寶莊嚴,其中以金輪寶為第一。有八萬四千寶珠,其中以神珠寶為第一。有八萬四千玉女,其中以玉女寶為第一。有八萬四千城市,以拘尸婆提城為第一。有八萬四千殿,以正法殿為第一。有八萬四千樓,以大正樓為第一。有八萬四千牀,均以黃金白銀所成的,而以氍氀毾氈,蜿蜒細軟之物,布放在此床上。有八萬四千億之衣物,以初摩衣(麻衣)、迦尸衣(竹絲衣)、劫波衣(綿布衣)為第一。有八萬四千之食物,每日所供設之食的滋味,都有所不同。
阿難!那時善見王騎在所有象群當中之齊象王上面,拂曉時由拘尸城出城外,去巡察天下,共行跡周遍於四海,而只費須臾的時間,回城時還來得及吃早餐。又乘在馬群中之王-力馬寶上面,拂曉時到了天下去巡察,足跡遍及四海,須臾之間,已還回城內吃早餐。又在群車中之最-金輪車裡,駕力馬寶,乘此車,拂曉出城去巡察天下,遍及四海,須臾之間,已回到城內吃早食。王以眾神珠當中之神珠寶照明宮內,使晝夜都常明。一群玉女中,以玉女寶善賢,侍奉其身邊。眾居士當中,最能供給的人,即任命為居士寶。眾剎帝利(武士)當中,善能討罰的,即任命為主兵寶。八萬四千城中,以拘尸城為政府的所在地。在眾殿中,王常蒞臨之處,是在正法殿。在眾樓當中,王常止居之樓,是在大正樓。在眾座位當中,王常止坐的,是在頗梨座,是取安禪之故。所穿的衣物上面,雖都以妙靈莊飾,但都隨意而穿,是表慚愧的緣故。在所有的食物當中,二所常吃的,為自然飯,是表知足之故。
那個時候曾有八萬四千隻象出現,但因太多之故,眾象當中互相衝突蹈蹋,傷害了很多的眾生。因之而私自念言:「這些象,常常出現,致傷眾生,自今以後,每經百年,只許出現一象」。就這樣的每百年轉次而出現一象,始終都一樣的周而復始!
二、遊行經(第四卷,後)
佛陀對阿難說此善見大王的果報,是由於佈施、持戒、禪思的三種因緣而來的。並說大王在其法殿修四禪時,玉女寶曾經看見大王之異瑞,而生起大王是否將臨終之念。大王即為玉女說「諸行無常」之理後,就真的命終逝世,而生到第七梵天。佛陀並說佛陀之涅槃逝世後,不會再受「後有」等事。其夫簡述如下:
佛陀對阿難說:當時的善見大王私自念言:我從前到底是積甚麼功德,修甚麼善本,而能於現在獲得果報(福報)巍巍如是?又私自念言:此福報一定是由於三種因緣所致!一為佈施,二為持戒,三為禪思(禪定)。
善見大王繼又私自念言:我已得此人間福報,應該進一步去修天上福利之業(業者為善、惡、無記之所作)。我宜自抑損,遠離憒鬧,至一隱閑寂靜之處,以崇道術(道術為道法技術,通於內外、世出世之法,如五明道術等是)。就將此事告知善賢寶女,寶女承命,即通告內外大小,說王已婉絕所有的侍覲!
大王修道之心既決,即時升上法殿,進入金樓觀,坐在銀床上,開始用功打坐。下面是有關於修持四禪之事,其較詳細,即出在『眾集經』。
首先觀察貪、媱、欲、惡、不善之害,而除去這些惡念,而達到有覺有觀之境,終於完成「離生喜樂」之禪定(初禪)。繼而除滅覺與觀,內信歡悅,舍心專一,而達到無覺無觀之境,終於完成「定生喜樂」之禪定(二禪)。其次舍喜而專念,守護而不亂,達到自知身樂之境,而完成賢聖所求之護念的樂行──「離喜妙樂」的禪定(三禪)。更進而舍滅苦樂,除去憂與喜,而達到不苦不藥,完成護念清淨之「舍念清淨」之禪定(四禪)。
大王得此四禪後,即由床坐而起,出金樓觀,到了大正樓,而坐在琉璃H。在此專修慈心。由片面的慈心,而達到遍滿無量的慈心的境界。此時已將瞋恨心(瞋恚為三毒之一)棄除,也已沒有嫉惡之心,純粹以靜默慈柔而自娛樂!悲、喜,舍之心,也同樣的發揮到遍滿無量的境地(慈、悲、喜、舍為四無量心)。
同一時期,玉女寶曾經默自念言:「久違顏色(久已不拜見大王之顏,已久疏大王),思一侍覲(想謁見大王一面)。」因此而對諸婇女們說:「妳們應以香湯沐浴身體,衣服要穿的整齊。因為我們已久疏大王,應該一齊到大王處,去拜謁大王,去侍奉大王才對」。婇女們依命,都回去沐浴打扮,潔身待命。善賢寶女又對主兵寶說:「大家久疏朝覲(謁見帝王),故應集諸四兵,以便奉覲大王。主兵寶也同樣的依命是從。大家準備完畢後,寶女即率領眾婇女,由四種兵隊引導隨從,而詣於多鄰園。大王因聽到大眾震喊的聲音,即倚牖窺視,發見寶女已到戶側。大王即令說:「不可進來,因我將出觀」。大王說後,由頗梨座站起,出大正樓,下正法殿,率玉女寶同到多褻憿A而坐在其座位。此時王的容顏非常的光澤,其喚發的樣相,踰於常時。寶女見之而驚疑,就請問大王說:大王的顏色異於常時,此異瑞是否表示大王將舍壽命?大王擁有好多象,尤其是金銀交飾寶珠絡用之第一白象寶,是大王所有。願大王暫於留意,共同享受其樂。也就是說,千萬不可舍壽而遺棄萬民!」
玉女依次而提起力馬寶、輪寶,玉女寶、居士寶、主兵寶,以及城中之最的拘尸城、正法殿、大正樓、寶飾座、柔軟衣,以及珍異美味等,均為大王之所有,所以極力勸諫大王暫息舍壽,以便使大家能夠分享大王之福。大王聽後即說:「這些人中之寶,為從來就恭奉與我,都慈柔敬順,現在何必又提起它呢?」玉女不察其意,就求大王開示。大王即說:「妳所提起之象、馬、寶車、宮觀、名服、肴饈,均為無常之物,不能久保其常態!所以勸我暫留於世去享受,那是不妥的。」五女還是不解,仍然一再的請問大王。意思是不知如何向大王講話,才符慈順?也就是講什麼話,才能順大王之意?王即教她說:「妳如能說這些象馬寶車等物均為無常,不能久保。因此,願大王您不要戀著,不要勞神。圈為大玉的壽命已經無多,即將棄世,而進入來生。是有生必有死,有合定會有離,絕沒有人能永保其壽命。故願大王割斷恩愛,發起力求無上道之心。妳如能這樣的勸我,才為敬順之言」!
佛陀將這段話講完後,叫阿難一聲,接著而說:那玉女寶聽大王之一席話後,悲泣號(唬)啼。稍後將眼淚擦幹,就將大王教她說話的要領,原原本本向大王說一遍。玉女寶將話說完後,善見大王即忽然命終,其速度,有如壯士吃一美飯之間,並沒有半點的苦惱,是安祥逝世。其靈魂即上升到第七梵天(二十梵天世界中之第七層梵天,屬於色界天)。善見王逝世後七天,其輪寶,珠寶等,就自然隱沒,象寶、馬寶、玉女寶、居士寶,主兵寶等所有殊寶都同樣的壽終正寢。城、池、法殿、樓觀、寶飾、金多覬捸A悉變而為土木。
佛陀又告訴阿難說:「此有為有造作之法,是無常,是會變易,終皈磨滅。如貪欲而不知厭棄的話,就會消散人命。大家都著於恩愛,而不知足者多。唯有得到聖智,諦見真理之人,始會知足。阿難!我想起我於過去世曾經六次返至於此,而做過轉輪聖王,終於放置骨骸於此世界。現在我已成就無上的正覺,又要將此性命捨棄於此,將肉身置於此處。從今以後,永絕生死,已沒有地方可放吾身之處,因為此生為最後的邊際,更不會再受後有之身!
佛陀此時正在拘尸那竭城本所生處:也就是末羅族(力士)之發生地之拘尸那竭城。在其郊外之婆羅園(娑羅樹之林)中的娑羅雙樹並列的中間。佛陀將臨滅度,而告訴阿難說:「你到城裡告訴諸末羅族們說:『諸位仁者們!要知佛陀將在今天的後夜。在娑羅園的雙樹間,將入般涅槃(圓寂、滅度)。你們如有甚麼疑難,應到該處去請教佛陀,去面受佛陀的訓誡。這是難得的好機會,這樣即不會有後悔之憾!』」阿難聽佛之令,就和一位比丘灑幹眼淚,即到拘尸那城。這時城裡有五百名末羅族,因事而聚在一起,他們一看阿難,即問阿難為甚麼這麼晚降臨此地?阿難垂淚而回答說:欲為你們帶來饒益之故,這麼晚才來相告的!你們應知!佛陀於夜半(巴利本說初、中、後夜之後夜)將進入涅槃。你們應該趁此良機,詣於該處,去面受佛陀的教誡,以免以後看不到佛陀而後悔!」末羅族的人們聽此消息後,都舉聲大哭,大家悲哀宛轉,都倒在地上,一時氣絕,而又復蘇。其情形有如大樹根拔,枝條摧折!大家異口同音而說:「佛陀為甚麼這麼快就要進入滅度?眾生們將長衰,世間的眼目將滅亡!」阿難看此情景,即勸慰大家說:「不要再叫苦了,不要再叫苦了,不要再悲傷啦!天地萬物,生者必會滅!是有為有造作之法,雖欲常存,也勉強不得!佛陀不是說過合者會離,生必會盡(滅)之話麼?」末羅族聽後互言而說:「我們應各自回家率從家屬,并持五百張的白疊,共詣雙樹才對!」等到大家再聚時,大家就即刻出城,詣於雙樹園,到了阿難之處。阿難遙見其情形,即自念言:「來了這麼多的人,如一一拜見佛陀,則恐來不及,深恐佛陀會早已進入涅槃。我應在這前夜(初夜)、和他們同時謁見佛陀為妙」。於是統率五百末羅及其眷屬,至佛住處,行禮如儀後,都站在一邊。阿難趨前向佛報告說:「某末羅族和諸末羅族,及他們的眷屬,都來問候世尊您!」佛陀說:「有勞大家光臨!你們定會因之而壽命延長,無病無痛!」大家即感謝佛陀的恩賜,都銘記阿難率大眾拜謁佛陀之情。就一再的禮拜佛陀,然後都坐在一旁。這時佛陀即開示無常的真理,去教利喜大家。末羅族們得大法喜後,就將搬來的五百張白疊奉獻於佛。佛陀接納其獻後,末羅族們即由座站起,禮謝佛陀後離開其處。
這時拘尸城裡有一位名叫須跋陀羅的梵志(外道出家求道之遊行者),是一位一百二十歲的耆舊,為一多智的行者。他得知沙門(指佛教的道人)瞿曇(指佛陀,本為他的族姓)於今夜在雙樹間將入涅槃,就自言自語說:「我對於法(真理)疑慮未決,唯有瞿曇始能解開我意。我須到彼處求教!」於是連夜出城,詣於雙樹間,至於阿難住處,問訊後站在一邊,然後向阿難表達其來意而說:「聽說瞿曇沙門於今夜將取滅度,故特來拜謁,求個接見一面。因我對於真理抱有疑問,願見瞿曇,以決心疑!」阿難聽後說:「不成了,不成了,須跋啊!因佛身有疾,不可打擾其最後的調息!」須跋梵志狺聽其制止,他再三的懇請能拜見佛陀一面,他說:「我曾聽過,如來時一出世,如優曇花應開花之時(千年一次)才會開花一樣,故來求教,欲決所疑。如能暫得相見,則幸莫甚!」阿難仍然不肯引他拜見佛陀,還是同樣的婉拒再三。佛陀已知此事,乃告知阿難說:「你不可阻止他,應請他進來,我會為其決疑。這,不會有甚麼嬈亂的!假若聞我教法,必得開解(瞭解)的!」阿難於是依佛之命,就告訴須跋,叫他好好的把握機會。須跋喜出望外,到了佛所,行禮如儀後坐在一處,然後向佛請問說:「我對於法有疑問,如有時間,則請佛解決我之滯念!」佛陀說:「你盡放心,有的是時間。將你的疑問通通講出來好了!」須跋說:「為甚麼有好多的行者自稱為師?如不蘭迦葉(六師外道之一)、末伽梨憍舍利(同上)、阿浮陀翅舍披羅(同上)、波浮迦栴(同上)、薩若毘耶利弗(同上)、尼犍子(同上。裸形外道。以上六師為佛在世時,逆於婆羅門之潮流,又想對抗佛教之行者。詳閱沙門果經)。這些人均為異法。瞿曇沙門(指佛陀)對此是否詳知?」佛陀說:「不要說了,不要提起這些人之事!如硬要說,我的回答是盡知其事!不過我還是為你講解深法要緊,你當注意聽!」須跋也已覺得佛陀在世的時間不多,故還是聽佛的法要為是。於是佛陀即說:「在諸法當中,如沒有八聖道(請參酌眾集經)的話,即沒有第一之沙門果(預流果),以及第二(一來果)、第三(不還果)、第四的沙門果(羅漢果)」。佛陀說在諸法中,因有八聖道,才有第一乃至第四之沙門果。在佛法裡有這八聖道,故有第一乃至第四之沙門果!佛陀有偈說:
我年二十九,出家求善道。須跋我成佛,今已五十年。戒定智慧行,獨處而思惟,今說法之要,此外無沙門。
(此偈雖和巴利本有少異,但是其要珙陘@。尤其是佛傳中二十九歲出家,三十五歲成道,八十歲入滅之說,即梵文和巴利文都一致,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佛陀又告訴須跋說:「如果諸比丘們均能自攝(正住,也就是在佛法中學佛沒有缺失).的話,則此世間,會充滿阿羅漢(無生,得道)不盡」。也就是會有算不盡的人都會得道證果。這時須跋對阿難說:「所有沙門都已從瞿曇行持梵行。現在正在行持的,或將行持的,都能得大法利。阿難!你在如來之處修持梵行,亦得大法利。我能得拜謁如來請問我的疑問,也已得大利!現在唯有謹候如來,則以弟子的記莂,而記莂於我耳」(指允其出家為佛子)。須跋話講完後,就向佛陀表白說:「我現在是否可以在如來法中出家,受具足戒嗎?」佛陀說:「如有異學的梵志(外道),欲在我法中修持梵行,必先在頭四個月中試觀其行,及觀察其志性(個性)。如具足威儀(舉止動息,都無損威德)的話,則能在我法中受具足戎。須跋,你要曉得!事在人為,是否肯行不肯行耳!」須跋聽後說:「外道異學在佛法中,當試四個月,以便觀其人之行動,以便察其個性。如具足威儀無缺失的話,乃得具戒。我現在能在佛陀正法中,經過四年之使役,具足諸威儀沒有缺失後,願受具戒!」佛陀很被感動,而說:「我已說過,雖有規定,但主要還是在其人之行耳」。須跋於是在其夜出家受戒,淨修梵行(完成梵行),於現法中(現實世界中),自身作證,已盡生死之業,梵行已立(已完成梵行),所作已辦(已辦完一切世業),已得如實的智慧,已不會一再的受「後有」之身(以上幾句,均形容羅漢之向果,是阿羅漢的作行果位的特質)。入夜未久之時,則成阿羅漢果(至真、應供)。此人就是如來最後的弟子。須跋得道後,即先於佛陀而進入滅度(涅槃去世)。
阿難這時站在佛院的後面,撫床、悲泣不已。他歔欷而說:「如來為甚麼這麼快就要滅渡?大法之淪曀,怎麼會這麼速?眾生將長衰啦!世間之眼會消滅啦!到底為何如此?我承蒙佛恩,雖得以在於學地(學處、指戒),然而所業未成,而佛陀即告滅度?」佛陀知此,而故意間諸弟子們說:「阿難比丘現在在此麼?」諸弟子們回答說:「阿難現在站在佛陀您的後面」。大家繼而述說阿難之自言自語,將阿難悲歎的一切,都一一報告於佛。佛陀聽後對阿難說:「止、止!千萬不可憂慮,切勿再悲泣!你自侍奉我以來,身行有慈,無二無量。言行有慈,無二無量。意行有慈,無二無量(嘉許阿難身口意三業都有大慈行)。」佛陀繼之而說:「阿難!你供養的功德是非常的大。那些諸天、天魔、梵天、沙門,婆羅門們,雖然也曾經供養遇我,但都不及於你。你只用功精進,將於不久,會完成道業!」
佛陀並告諸比丘們說:「過去諸佛之給侍弟子,亦如阿難,未來諸佛的給侍弟子,亦如阿難。然而過去諸佛的侍者,須用語告訴他,然後才能知曉。阿難畛|目即知,知道如來須這樣,世尊須這樣等事。這是唯獨阿難特殊的未曾有法,你們應以為範。我告訴你們一件事:轉輪聖王有四種希特的未曾有法-聖王有所行時,舉國民眾皆來奉迎。拜見王已,即非常的 歡喜,聽王教示亦喜。瞻仰王的威顏,都不會覺得厭足。轉輪聖王不管是住,或者是坐,或者是臥,國內的臣民到王所去拜見王時均會喜,聽王之教亦喜,瞻仰威顏並不厭足。這就是轉輪聖王的四希特之法(指王之行住坐臥四法。巴利本即說剎帝利、婆羅門、居士、沙門之四眾。)如今的阿難亦有此四種希特希特之法。如阿難雖默然而入比丘集團中時,大家都歡喜。為眾說法,大家聽到也歡喜。大家看到其儀容,聽其說法,都不會覺得厭足。其次阿難至此比丘尼眾中,優婆塞眾中、優婆夷眾中,大家一見都歡喜。如為他們說話,大家一聽都歡喜,大家看到其儀容、聽其說法,都不會覺得厭足(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都贊仰阿難之德)」。
這時阿難行禮如儀後,向佛表白說:「世尊!現在那些由四方而來的沙門,他們都是耆舊多智,明解經律,清德高行之眾,大家都欲覲世尊您。我也因之而得以禮敬、親覩、問訊他們。佛陀如滅度後,他們不一定會再來,欲瞻仰已不能,當如何?」佛告阿難說:「你切勿憂慮,諸位族姓子們(善良家庭出身的子弟)常有四處可以懷念:1.懷念佛誕生之處(藍毘尼園)。大家會喜歡欲拜謁其處,會常念不忘而生戀慕之心。2.懷念佛陀初得道之處(尼連禪河畔,畢波羅樹下)。會喜歡欲拜謁其處而常懷念不忘,而生戀慕之心。3.懷念佛初轉法輪之處(波羅捺斯之鹿野苑)。喜歡欲拜謁其處,而憶念不忘,而生戀慕之心。4.懷念佛陀般泥洹之處(拘尸那城外之沙羅樹園)。喜歡而拜謁其處,而憶念不忘,而生戀慕之心。阿難!在我般泥洹之後,族姓的男女們,念佛降世時的功德是如此!佛得道時的神力如是,轉法輪時度人如是,臨滅度時,遺法如是。大家如到這些地方遊行,拜謁這些處所,而禮敬塔寺(修行道場)的話,即大家一旦臨終時,均會轉生到天上去(已得道之聖者除外)。」
佛陀又告訴阿難說:「我入涅槃後,遇有欲求道之諸釋種來時,即應聽許其出家,應授與具足戒(比丘、比丘尼應受之戒,是別解脫戒中之最具足之戒,後來所謂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是)。不可刀難其出家的願望。如有其他異學的梵志(指外道)欲來求道時,亦應聽許其出家,授與具足戒。從前所規定之先試四個月之慣例不應再用。因為他們雖有異論,但若稽留少時,在學習佛法當中,就會發生本見(有關於事物起原之見解)」。
這時阿難跪在地上,合起手掌而向佛說:「這位闡怒(車匿。釋迦族之奴隸之子,佛出城時為御者。佛初次皈國時出家。常有惡口之性難解,佛涅槃時,以梵檀罪罰他),因虜扈(奴隸侍從者)成性難改,佛滅度後,應如何對付?」佛告阿難說:「我滅度後,如車匿比丘不守威儀,不受教誡的話,你們即應實行梵檀罰(默擯之刑罰。則眾僧不和受刑者交談。
本為在梵王宮前立一檀,如天眾中有不如法而行的話,則令其立在檀上,而禁止其他天眾與之往來、交談,是由此演變而來的)。應命諸比丘不得和他交談、往來、教授、從事等,以期其改善」。
阿難又向佛請問說:「佛滅度後,諸女人們不受教誨者,應如何對付?」佛陀說:「不和她見面」。阿難說:「假如相見時,應如何?」佛陀說:「不可和她講話」。阿難說:「假如和她說話時,應如何?」佛陀說:「當自檢心!」佛陀接著而說:「阿難!你以為佛滅度後,已沒有覆護,已失去了所持了麼?千萬不可這麼想!我成佛以來所說的經與律,就是你的護身符,就是你所持的!阿難!從今天起,允許諸比丘們可捨棄小小之戒,上下相互稱呼時,當順禮節法規!這就是出家敬順之法(佛之遺訓--戒律護持之原則)」。佛又告訴大家說:「你們如對於佛、法、眾(僧)有疑問,或對於道有疑的話,即應趕快咨問。應該趁此時提出,不可有後悔。在我還存在於人間的此時,當會為你們解說」。這時諸比丘們卻無人發言,唯有默然無語。佛陀又對大眾提示同樣之語,大家同樣默然無語。於是佛陀又對大眾說:「你們如果因自我慚愧,而不敢咨問的話,當因知識,速來咨問,應把握此機會,不可以後發生後悔才是」。然而諸比丘們仍然默然無語。這時阿難就向佛陀說:「我相信諸大德們均有淨信。並沒有一位比丘對於佛法眾(僧)有疑,或對於道有疑」。佛陀說:「我也知道這些人中,最小的比丘也是同樣的都見道[(指道行。是入聖道之行法),不會趣入惡道。極盡七次的往返於此界後,必定會脫離一切苦際!」這時佛陀即記莂一千二百餘位之比丘們未來當得的道果!
佛陀於此時將身上所披的鬱多羅僧(大衣)露出金色的手臂,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應作此觀念:如來有時誕生於世,好似優曇鉢花,好久才會開花中次一樣!」佛陀於是以偈頌說:
右臂紫金色,佛現如靈瑞(優曇鉢花)。
去來行無常,現滅無放逸(來去如諸行無常)。
因此,大家不可放逸。我因不放逸之故,才會成正覺的。算不盡的眾善,均由不放逸而得的。一切萬物,沒有常存者。這是如來最後所說之語!」
佛陀於是即進入初禪定,由初禪定起而入第二禪,由第二禪起,而入第三禪,由第三禪起,而入第四禪,由四禪起,而入空無邊處定,由空無邊處定起,而入識無邊處定,由識無邊處定起,而入不用定(無所有處定),由不用定起,而入有想無想定(非想非非想處定),由有想無想定起,而入滅想定(以上四禪、四空定、滅盡定,詳解在眾集經)。是時阿難問阿那律(佛陀堂弟,十大弟子之一)說:「世尊是否已進入涅槃?」阿那律回答說:「還沒有。世尊現在是在滅想定。我從前親自聞佛說過:由四禪,乃入涅槃」。這時佛陀由滅想定起,而入有想無想定。由有想無想定起,而入不用定,由不用定起,而入識處定,由識處定起,而入空處定,由空處定起,而入第四禪。由第四禪起,而入第三禪,由第三禪起,而入第二禪,由第二禪起,而入第一禪。再由第一禪起,而入第二禪,由二禪起,而入第三禪,由三禪起,而入第四禪,由四禪起,佛陀即進入涅槃。當於是時,大地即起大震動,諸天、世人,皆大為驚怖,所有幽冥之處,也就是日月的光明照不到之處,均蒙大光明,各各都得相見,相互談論而說:「那一個人,生在這個地方,某某人生在某某地方」。其光明普照,勝過於諸天之光。時忉利天(三十三天,欲界第二層天).在於虛空中,以曼陀羅花(白團華)、優鉢羅華(青蓮花)、波頭摩花(紅蓮花)、拘摩頭花(黃蓮花)、分陀利花(白蓮華)等花散在如來之上,也散在眾會之上。又以天上之栴檀抹香,散在佛下,及散於大眾,佛即入於滅度。
時梵天王(初禪王)在於虛空中,以偈頌而說:
一切昏萌類,皆當舍諸陰,佛為無上尊,世間無等倫。
如來大聖雄,有無畏神力,世尊應久住,而今般涅槃。
釋提桓因(帝釋天)也作偈頌說:
陰行無有常,但為興衰法,生者無不死,佛滅之為樂。
毘沙門王(多聞天王,四大天王之一,屬北方)也作偈說:
福樹大叢林,無上福娑羅,受供之良田,雙樹間滅度。
阿那律(阿那律陀-無貧,佛堂弟,十大弟子之一)也作偈說:
佛以無為住,不用出入息,本由寂滅來,靈曜於是沒。
梵摩那比丘(另一專職奉仕佛之比丘)也作偈說:
不以懈慢心,約己修上慧,無著無所染,離愛無上尊。
阿難比丘也作偈說:
天人懷恐怖,衣毛為之竪,一切皆成就,正覺取滅度。
金毘羅神(威如王,千手觀音之眷屬)也作偈說:
世間失覆護,群生永盲冥,不復覩正覺,人雄釋師子。
密迹力士(金剛神,守護神)也作偈說:
今世與後世,梵世諸天人,更不復覩見,人雄釋師子。
佛母摩耶(大術大幻,佛陀生母)也作偈說:
佛生樓毘園,其道廣流布,還到本生處,永棄無常身。
雙樹神也作偈說:
何時當復以,非時花散佛,十方功德具,如來取滅度。
沙羅園林神也作偈說:
此處最妙樂,佛於此生長,即此轉法輪,又於此滅度。
四天王也作偈說:
如來無上智,常說無常論,解群生苦縛,究竟入寂滅。
忉利天王(三十三天,第二天)也作偈說:
於億千萬劫,求成無上道,解群生苦縛,究竟入寂滅。
焰天王(善時天,第三天,焰摩天)也作偈說:
此是最後衣,纏裹如來身,佛晚滅度已,衣當何處施?
兜率陀天王(知足天,第四天)也作偈說:
此是末後身,陰界於此滅,無憂無喜想,無復老死患。
化自在天王(化樂天,第五天)也作偈說:
佛於今後夜,偃右脅而臥,於此娑羅園,釋師子滅度。
他化自在天王(欲界主。第六天)也作偈說:
世間永衰冥,星王月奄墜,無常之所覆,大智曰永翳。
諸比丘也作偈說:
是身如泡沫,危脆誰當樂?佛得金剛身,猶為無常壞。
諸佛金剛體,皆亦歸無常,速滅如少雪,其餘復何冀?
佛陀已入涅槃,諸比丘們都悲慟殯絕,都投在地上,宛轉號咷,不能自勝!大家歔欷而說:「如來之滅度,為甚麼這麼快?世尊之滅度,為甚麼這麼疾?大法之淪沒遮翳,怎會這麼迸?群生將長衰,世間將冥滅!譬如大樹根拔,枝條摧折!又如軒蛇,宛轉回遑,不知湊所」!諸位比丘們又哀傷而言說:「如來滅度,何其駛耶?世尊之滅度,句其疾耶?大法之淪翳,何其速耶?群生將長衰,世間將眼滅!」
這時阿那律告諸比丘們說:「大家不要一再的悲傷,因諸天在上面,儻來恠責!」諸比丘們即請問阿那律說:「上面有幾許諸天?」阿那律回答說:「充滿於虛空,不可計量!都在空中徘徊騷擾,悲號躍踴,而流淚說:『如來之滅度何其駛耶?世尊之滅度何其疾耶?大法之淪翳,何其速耶?群生長衰,世間眼滅!譬如大樹之根拔,枝條摧折。又如斬蛇,宛轉回遑,不知湊所!』」阿那律所說之語一點也不錯,諸天都是這樣的在空中悲傷徘徊,不知所措!
這時諸比丘,從夜至曉,講說法語完了後,阿那律即對阿難說:「汝可入城,對末羅族們說佛已滅度。如有施作之人,應趁此機會」。阿難答應他,就由座位起立禮佛,然後帶一位比丘,連涕帶泣,進入城內。他遙見五百位族人,因有事而集在一處。他們看見阿難到此地來,都站起來迎接,大家對阿難行禮如儀後說:「今天為甚麼這麼早?」阿難回答說:「我現在是為你們之法益而來的!你們要曉得!如來已於昨夜圓寂。你們如果欲施作,就趁此機緣!」末羅族們聽後非常的悲慟,大家過一會兒,拭掉眼淚後說:「佛陀之入滅,為甚麼這麼快?世間眼滅,何其疾耶?」阿難勸止他們的悲慟而說:「大家不要過於悲傷,欲將有為之法,使其不變易,那是不可能之事。佛陀生前不是常常說過嗎?有生必有死,聚合必會離散,一切恩愛,絕沒有常存的!」末羅族們聽後,即異口同音而說:「大家趕快回去準備香花,以及種種伎藥(樂器、樂人。樂器都以銅為代表),然後趕赴雙樹園,以便禮拜供養佛陀的舍利(佛身)」。大家同時商議的結果,等過一日後,將佛身安置在牀上,令末羅族的童子們在牀的四角處抬舉。並擎持幡蓋,燒香、散華、伖樂,而作供養。出殯的路線,將由城的東門入城,遍繞諸裡巷,使國人均能得以禮拜供養。然後從城的西門到郊外,在高顯處舉行闍維(荼毘、火葬)。商量決定後,大家都依之而回去準備。翌日,末羅族們已將一切準備妥當,欲將佛牀抬舉起來,然而卻不能動。這時阿那律即對他們說:「你們且止,勿空疲勞。現在諸天將來舉牀!」大家聽後,就請問阿那律而說:「諸天要來舉牀之意何在?」阿那律說:「你們以香花伎藥供養舍利,經過一天,以佛舍利放置床上,令末羅族的諸童子們舉牀之四角,擎持幡蓋、燒香、散花、伎樂,而供養之。預定由東門入城,遍繞諸裡巷,使國人皆能得以供養,然後從西門出城,欲在高顯處荼毘佛身。然而諸天神之意,是欲將佛身逗留七天,在這期間,以香花、伎樂、禮敬、供養。然後將佛身安置於床上,令末羅的童子們舉牀的四角,擎持幡蓋,散花、燒香,作諸伎樂,供養舍利。從城的東門進入城內,遍繞諸裡巷,俾國人民皆得供養。之後由城的北門出城,渡過熙連禪河,到天冠寺(俱尸那邑之東郊外。古來已有制底之處),去荼毘佛陀的遺身。諸天因有此意,因之而使牀抬不動!」末羅族們聽後都非常的歡喜,都願順天之意。他們於是相互言說:「我們應該入城內去整治諸街道,去掃灑燒香,然後回到此處,於七日間,供養舍利」。大家商議決定後,都依之而行。大家辦完這些事後,都一齊到了雙樹園,都以香花伎藥供養佛舍利。經過七天后,於日向暮之時,即舉佛舍利於牀上,末羅族的童子們捧舉牀之四角。大家擎持幡蓋,燒香、散花,作諸伎藥。前後都有引導侍從之人。隊伍都很安祥而行。忉利諸天在此時都以曼陀羅花、優鉢羅花、波頭摩花、拘物頭花、分陀利花,及天之末檀散在舍利之上。也充滿於街道。諸天作諸樂,鬼神都歌詠。末羅族們聽到天樂等事後,都說:「且放棄人樂,請設天樂,供養舍利」!佛陀火葬的隊伍就這樣的慢慢的漸進,由城的東門而入,在各街道都停留一個時間,讓人燒香、散花、伎樂供養。
這時有一位大臣名叫路夷,他的女孩,平時篤信佛道,手持如車輪那麼大的金花,供養舍利。同時有一位老婦人,舉聲讚頌說:「這些末羅族們的福氣很大,能逢佛陀最後在此處滅度,舉國士民也都很虔誠的供養舍利,大家將會得到大法利!」等到末羅族們都一一供養後,即由北門出城,渡過熙連禪河,到達天冠寺,將H安奉在地上,然後向阿難說:「我們又應如何供養?」阿難說:「我親從佛聞,親受佛教,如火葬佛舍利時,應採用轉輪聖王之葬法之儀!」大家就請教阿難有關於轉輪聖王之葬法之儀。阿難即一一詳細的說出(如前述)。茲將其綱要,再予述說如下:
首先以香湯沐浴其身,以新的劫貝(綿布)周徧纏身。其次以五百張之疊(著衣綿布)纏之。將身置於金棺之內,灌以麻油。作完後,將此金棺舉起,放置於第二之大鐵槨內。其次以栴檀香槨重圍於外。積集諸名香,厚厚的覆其上,然後荼毘火化。火化後收舍舍利,在於四衢道蓋起塔廟,標立的剎竿懸有畫繪,令全國路過之人,均能看到其塔而思慕正化,而得大饒益。
阿難說當時如來曾經述說過這些事。也曾經一再的交代過阿難我。阿難說如來曾經對他說:
「阿難!你如果欲葬我時,首先應以香湯沐浴我的遺體。要用新劫貝將佛身周匝纏好。用五百張疊再次纏之。將身放在金棺之內,灌入麻油。其次將金棺舉起,放在第二大鐵槨內,將栴檀香槨依次而圍在外層。積諸名香,厚厚的疊在其上面,然後付之荼毘。完了後,收檢舍利,在四衢道蓋起塔廟,懸有畫繪的表剎,使諸過路之人,皆見佛塔,而思慕法王之道化,使生者獲大福利,死者得升天界,除得道者外」。
諸末羅族們互為言說:「我們應回到城內去準備葬具。如香花、劫貝、棺槨、香油,以及白疊等是」。大家說做就做,不久即將這些葬具辦完,而回到天冠寺。大家以清淨的香湯沐浴佛身,以新劫貝周纏佛身,再以五百張疊如次纏之,然後將佛身安放在金棺內,灌入香油。其次,將金棺捧舉放置於第二之大鐵槨中,以栴檀木薪,重積棺外,以眾名香,積其上面。
這時有位末羅的大臣,名叫路夷(巴利本不舉其名,只說四位末羅之大臣),拿大火炬,欲點燃佛薪(堆薪),然而卻點不燃。又諸大末羅(其他三位大臣),趨前欲點燃堆薪,但也同樣的點不燃。這時阿那律對諸末羅們說:「諸位賢者們!這種事並不是你們的分內事。火滅而不燃,乃為諸天神之意!」末羅們聽後問說:「諸天令火點不燃,其用意在那?」阿那律說:「因大迦葉(頭陀第一。摩竭陀國婆羅門,皈依佛教後為十大弟子之一。佛滅後第一結集時之領頭人物),已率五百位佛弟子,由波婆國向此地而來,現在在中途,正在趕路,欲參加佛身荼毘之場面。諸天知其意,故把火制住,使人燃點不起來」。末羅們聽後,都贊成諸天之舉。此時大迦葉與五百名弟子,在中途曾遇一尼乾子(裸形外道,指奢那教徒。巴利本為邪命外道。邪命外道為末伽梨拘舍利派,多與奢那之一派之裸形外道混用),手裡拿著曼陀羅花。大迦葉遙見他,就趨前問他而說:「你從那裡來?」尼乾子說他從「拘尸那城」來。迦葉說:「你知道我師嗎?」答曰:「知道。」又問:「我師還存在人間麼?」答曰:「滅度後已經過七天,我就是從那邊而得到此天華的。」大迦葉聽後悵然不悅。五百名比丘聽佛滅度的消息後,都很悲傷哭泣,宛轉號咷,不能自禁!大家異口同音而說:「如來滅度何其駛耶?世尊滅度何其疾哉?大法淪翳何其速呢?群生長衰,世間眼滅!譬如大樹根拔,枝條摧折!又如斬蛇,宛轉回遑,不知湊處!」這時在大眾當中,有一名叫跋難陀的比丘(巴利本為須跋陀。是一位聽佛涅槃而大喜之惡比丘。會促成第一結集的動機,是由他而起的)。他止諸比丘們說:「你們不要憂悲。由於世尊之滅度之故,我們可得自在了!世尊在世時,常叫我們這事可行,這事不可行,真麻煩極了。自今已後,我們得以隨所欲為了!」大迦葉聽後悵然不悅,就對大眾說:「大家趕快嚴整衣鉢,速詣雙樹!趁佛還未荼毘,得見佛陀最後之場面!」大眾就依之而行。大眾經過拘尸城,渡過尼連禪河(河水流過優留毘羅村之傍,是佛六年苦行後,進入沐浴之河。然而由拘尸那竭至天冠寺之道之河為熙連禪河。漢本之注也以尼連禪為熙連禪,故應以熙連禪河為正)。而到達天冠寺。到後,至阿難處,問訊後坐在一邊,而對阿難說:「我們欲當面覲見佛陀的遺身,趁今還未荼毘前,是否能如願?」阿難回答說:「佛身雖然還未荼毘,然而想覲見一事,恐怕很難了。因為佛身已用香湯沐浴過,也已劫貝纏好,更以五百張疊如次纏緊,而放置在金棺,且置鐵槨內,再以栴檀香槨重圍在外。如這樣的重重疊疊,如儀行事已畢,故欲覲佛身,那是非常困難之事!」大迦葉雖然經三次請求,但阿難却三次都同樣的已不可能來回答他。大迦葉即慢步向佛積處行過來。這時佛身從重槨之內伸出雙足,足有異色。迦葉見後覺得奇怪,就問阿難說:「佛身應為金色,為甚麼有異?」阿難回答說:「剛才有一位老婦,悲哀佛滅,而向前以手撫摩佛足,其滾落在佛足,故有異色耳」。迦葉聽後又大不悅。他向香積處禮拜佛身。這時出家在家的四眾弟子,以及諸天,都同時禮拜佛足。於是佛足即忽然不現。大迦葉即遶佛積三匝,而以偈頌說:
諸佛無等等,聖智不可稱,無等更聖智,
我今稽首禮。無等等沙門,最上無瑕穢,
牟尼絕愛枝,大仙天人尊,人中第一雄,
我今稽首禮。苦行無等侶,離著而教人。
無染無垢塵,稽首無上尊,三垢垢已盡,
樂於空寂行,無二無疇匹,稽首十力尊,
遠逝為最上,二足尊中尊,覺四諦止息,
稽首安隱智,沙門中無上,回邪令入正,
世尊示寂滅,稽首湛然迹,無熱無瑕郤,
其心當寂定,練除諸塵穢,稽首無垢尊,
慧眼無限量,甘露滅名稱,稀有難思議,
稽首無等倫,吼聲如師子,在林無所畏,
降魔越四姓,是故稽首禮。
大迦葉有大威德,具足四無碍辯(法、義、辭、樂說)。他說此偈後,即見佛務積點燃火而火狾菾坁瑪U起來。諸末羅們看其火焰過於猛烈,就相互言說:「現在火焰這麼熾盛,難以禁止。這樣,即荼毘的佛身,是否會消滅迨盡?大家趕快將水尋來,以便撲滅火焰!」這時篤信佛道的娑羅樹神,即以神力撲滅佛積之火(巴利本記為天之流水,與地之湧水)。末羅們看火已滅,就又相互言說:「我們應該去採集拘尸城左右十二由句內所有的香花。以便供養佛陀的舍利!」商議既決,就依之而行。
時波婆國的末羅的民眾,聽到佛陀於雙樹間滅度等消息後,就相互言說:「我們宜於此時去求『舍利分』(舍利之分配),在本土蓋塔供養!」大家決定後,波婆國的諸未羅即下令國內嚴整象兵、馬兵、車兵、步兵等四種兵隊,到了拘尸城來。他們到後,即派遣使者而說:「我們聽聞佛陀眾佑(眾神庇佑),在此處滅度。佛陀亦是我們之師,我們因敬慕佛陀之心,欲來請求佛陀舍利,在此蓋塔供養!」拘尸城王回答說:「誠如是。但是世尊垂降於此滅度,吾國民眾自會在此蓋塔供養。雖然遠勞諸位,然而舍利分實不能外流!」同一個時候,遮羅頗國(近於摩竭陀國之一小王國)之跋羅(該國之住民之名)民眾,以及羅摩伽國(拘利族之邑)之拘利(羅摩伽國住民)民眾,毘爾提國(毘留提)之婆羅門眾,迦維羅衛國(釋尊誕生國)之釋種民眾(釋迦族),毘舍離國之離車(隸車)民眾,暨摩竭國王--阿闍世等,均因聽到如來已於拘尸城之雙樹間取入滅度,都自發自言而說:「我今應該去求舍利分!」諸國之國王,以及阿闍世王等,即下令國內嚴整四兵(象、馬、車、步),浩浩蕩蕩的都渡過琱禲]琲e)。阿闍世王即勅令香姓婆羅門(教導拘留、班陀波等人民戰術之婆羅門。佛滅度時被選而將佛舍利分為八分者),王說:「你持我名入拘尸城,問候諸末羅門之起居輕利,游步強否?我對於諸位賢者們,每相宗敬!鄰境義和,曾無諍訟!然後對他們說:我聞如來在貴國內取入滅度。唯無上尊(佛陀)是我尊敬如天者。因此,由遠處到這裡來請求舍利分回去本土蓋塔供養。如能與我的話,當會以重寶回償!」諸末羅回答香姓說:「你說的不錯!然而世尊垂降此土,於此滅度,國內士民自當起塔供養,不敢遠勞諸位,故舍利分是不能讓你們帶回去的!」諸位國王被婉拒後,即集群臣相議,大家作偈說:
吾等和議,遠來拜首,遜言求分,如不見與。
四兵在此,不惜身命,義而弗獲,當以力取!
拘尸國也集諸群臣,也作偈說:
遠勞諸君,屈辱拜首,如來遺形,不敢相許。
彼欲舉兵,吾斯亦有,畢命相抵,未之有畏!
這時香姓婆羅門曉示眾人說:「諸位大德!長夜受過佛陀的教誡。口中誦法言,心內服仁化,一切眾生為的是追求心安理得。如為了佛舍利而諍,即會相互殘害。如欲以如來之遺形為廣益,即舍利現在於此,應該平均分配奉回,才是上策!」大家聽後,都非常的贊同其說,而就地商議,當場酙酌堪以分配舍利的人物。大家一致認為以香姓婆羅門之仁智足以擔任其事!諸國之國王就任命香姓婆羅門而說:「請為我們均分佛陀的舍利為八份!」香姓聽從諸王之命,即詣舍利之處,行禮如儀後,徐步向前,首先將「上牙」取出放在一處,然後遣使交代說:「你齋佛陀上牙至阿闍世王處」(巴利本無上牙此舉)。又吩咐使者說:「你向大王傳我的話:『大王起居輕利,游步強耶?舍利還未分配就緒,抱歉得很!現在先將如來上牙呈奉大王,並可供養,以慰企望。等到明星出現時,舍利就能分配妥當,屆時自當奉送』」。使者依令,就到阿闍世王處,將香姓交代下來之語,一一稟告大王。香姓婆羅門即以一瓶,納入舍利差不多一石更量(巴利本無明示分量),將舍利均分為八分後,告諸大家說,「願大家各奉一分,回皈各處,自蓋塔廟供養」。大家都非常的滿意,而聽從其分配!
這時有畢鉢村(摩利耶族所居的地名)之人,向眾人說:「願乞地上焦炭,回皈蓋塔供養」。大家都同意其請。拘尸國人得舍利分後,即在其土起塔供養。而波婆國、遮羅國、羅摩伽國、毘留提國、迦維羅衛國、毘舍離國等人,以及摩竭國之阿闍世王等,得舍利分後,各皈其國蓋塔供養。香姓婆羅門即持舍利瓶回去起塔供養。畢鉢村人即收拾地上焦炭回去。當此時也,佛陀的舍利,已蓋有八個塔。第九塔為之瓶塔,第十塔即為炭塔。第十一就是佛陀在世時的發塔(巴利本無發塔之文)。
佛陀到底是在甚麼時候誕生的?甚麼時候出家(諸本缺此句)?甚麼時候成道?甚麼時候滅度的呢?其答案如下:是沸(曉)星出時誕生,沸(晚)星出時出家,沸(曉)星出時成道,沸(曉)星出時滅度!(此段巴利本缺,頌亦缺)
偈頌說:
何等生二足尊?何等出叢林苦?
何等得最上道,何等入涅槃城?
沸星生二足尊,沸星出叢林苦,
沸星得最上道,沸星入涅槃城。
八日如來生,八日佛出家,
八日成菩提,八日取滅度。
八日生二足尊,八日出叢林苦,
八日成最上道,八日入泥洹城。
二月如來生,二月佛出家,
二月成菩提,二月取涅槃。
二月生二足尊,二月出叢林苦,
二月得最上道,二月入涅槃城。
娑羅花熾盛,種種光相照,
於其本生處,如來取滅度,
大慈般涅槃,多人稱贊禮,
盡度諸恐畏,決定取滅度!
長阿含經卷第五
三、第一分,典尊經第三
大意:本經敘述般遮翼子(執天樂的天神)將親聞梵天與帝釋天,在忉利天共議之事,向佛報告的事緣為始,然後佛陀乃告訴般遮翼子:有關於記事中的大典尊,正是釋迦牟尼我,而肯定世尊的本生譚,不過當時的大典尊的威德,還是不能達到徹底教化其弟子們的能事,佛陀現在才能為諸弟子說盡究竟道、究竟梵行、究竟安隱,使他們趣至於涅槃。
像如是的經教,乃為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羅閱祇(王舍城)的耆闍崛山(靈鷲山,位於王舍城的東北),和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在。
那時,執樂天的天神,般遮翼子(南傳為樂神之子五髻,般遮譯為五),在於夜間靜寂無人的時候,放出大光明,照耀於耆闍崛山,到了佛所住的地方而來。到達後,就將其頭面禮拜於佛足,然後站立在於一邊。這時,般遮翼白世尊說:「昨天(前些日),梵天王(初禪主),曾經到過忉利天(三十三天,第二層天),和帝釋天(忉利天主)共議。我乃親從他們的談話中聽到其論議,現在是否可以向世尊您報告嗎?」佛陀說:「你欲說的話,便可以把它說出來。」
般遮翼說:「有一個時候,忉利天的諸天們,都集聚在於法講堂(善法堂,忉利天主施教之堂),有所講論(在議論一些事)。那時,四天王(第一層天,居於須彌山的東西南北的四方,已為佛教的護法神),都隨著自己的方面,各各都當著其應坐的座位而坐。
提帝賴吒天王(持國天)在於東方而坐,其面乃向於西方,帝釋天就在於其前面。毗樓勒天王(增長天)坐在於南方,其面乃向於北方,帝釋天就在其前面。毗樓博叉天王(廣目天)乃坐在於西方,其面向於東方,帝釋天則在其前面。毗沙門天王(多聞天)乃在於北方而坐,其面乃為南向(向於南),帝釋天就在於其前面。這時,四天王都皆先坐定後,然後我才坐下來。
又有其餘的大神天,都為從前在於佛所,去淨修過梵行(清淨之行),他們命終之後,乃轉生在於忉利天,使那些諸天們,增益其五福:第一就是天壽,第二就是天色(天神的色相莊嚴),第三說是天的名稱,第四就是天樂(諸天的快樂),第五就是天的威德。這時,諸忉利天,都踴躍歡喜而說:『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阿須倫為阿修羅,譯為非天。諸天都慶喜同類的諸善神的增益,而阿修羅的惡類則為漸漸的減少)。
那時,釋提桓因(帝釋天)知道諸天人都有歡喜心,就為了忉利諸天們作偈頌而說:
忉利諸天人 帝釋相娛樂 禮敬於如來 最上法之王
諸天受影福 壽色名樂威 於佛修梵行 故來生此間
復有諸天人 光色堪巍巍 佛智慧弟子 生此復殊勝
忉利及因提 思惟此自樂 禮敬於如來 最上法之王
(忉利天的諸天人們,和帝釋我,都相娛樂,都禮敬於如來,禮敬於最上的法之王〔如來為法王〕。諸天們都受佛的教化的影響,而具有了天福、天色、天名稱、天樂、天威的五福。都在於佛所修持梵行,因此之故,才來生到於此天上之間的。)
(又有諸天人,他們的光色都非常的巍巍〔高大〕。佛陀的有智慧的弟子,生在於這裡,又為殊勝的了。忉利天的諸天們,以及釋提桓因我,都思惟此事,而自樂,而禮敬於如來,禮敬於最上之法的王!)
那時,忉利天的諸天們,聽此偈頌之後,又加倍的歡喜,都不能制抑其歡喜之心,都增益諸天眾,而減損阿須倫之眾。釋提桓因(帝釋天)看見忉利天的諸天之歡喜悅豫的情景,就告訴他們說:『諸位賢尊!你們頗欲聽聞如來的八種無等法(沒有比類之法,最優勝之法)嗎?」忉利天的諸天們說:『願樂欲聞。』(非常歡喜,願意聽說)。
帝釋天告訴他們說:『你們要諦聽!要注意的聽!聽後要善思念其意義。諸位賢尊們!如來乃具有了至真、等正覺,等等十尊號。不管是過去,是未來,是現在,郡看不見有這樣的如來、至真,十號都具足,如佛陀的。佛法的微妙,善能講說,為智者所行的這種法,並不能看見到在過去、未來、現在的世間裡,有如此微妙之法,有如佛陀所說的。佛陀乃由此法,自己去覺悟,而通達無礙,以此而自娛樂,並不看見過在過去、未來、現在當中,有能夠對於此法,自己去覺悟,去通達而無礙,以此為自己的娛樂,有如佛陀那樣的。諸位尊賢!佛陀以此法自己去覺悟後,也能以此法去開示涅槃(寂滅,證悟)的徑路,教人親近而漸至,而入於寂滅(涅樊)。譬如琲e之水與炎摩之水(琲e的上流的別名),此二河之水都並流,而流入於大海那樣。佛陀也是如此這般的善能開示涅槃的徑路,教人親近而漸至,而入於寂滅。並不看見過在過去、未來、現在的世間當中,有人能開示涅槃的徑路,有如佛陀那樣的。
諸位尊賢!如來乃能成就和他同樣的證悟的眷屬,如剎帝利(王種、武士階級)、婆羅門(淨裔、神職人物)、居士(在家有力勢的人)、沙門(本為宗教生活的遊行者)當中,有智慧的人,均為是如來所能成就的眷屬。並不看過在過去、未來、現在世當中,能成就其眷屬,有如佛陀的人。諸位尊賢!如來乃能成就大眾的,所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並不看見過在過去、未來、現在的大眾的成就者當中,有如佛陀那樣的。諸位尊賢!如來乃言與行都相應,所言的,都如其行,所行的,都如其言。像如是的,則為法法成就。並不看見過在過去、未來、現在當中,有人能言行相應,法法成就,有如佛陀的。諸位尊賢!如來乃多所饒益,多所安樂,用慈悲心去利益天與人,並不看見過在過去、未來、現在當中,有人能多所饒益,多所安樂,有如佛陀的。諸位尊賢!這就是如來的八無等之法!』(八種無與倫比之法)。
這時,忉利天的諸天們,乃作如是之言說:『假若使世間有八佛之出現的話,當會大增益於諸天眾,而會減損阿須倫眾的。』同時,忉利天又說:『且擱置八佛的出世之事,就是正使七佛,或六佛,乃至於二佛出現於世間的話,也就能大大的增益諸天眾,大大的減損阿須倫眾,何況有八佛之多呢?』這時,釋提桓因(帝釋天)告訴諸忉利天的天眾說:『我乃親自從佛聽聞,親自從佛領受:欲使同一時間,有二位佛陀之出現於世間,乃無有是處(不會有此道理的),但使如來如能久在於世間的話,就會有多所慈愍,多所饒益,天人都能獲安,也就是能大增益諸天眾,而大大的減損阿須倫眾。』」
這時,般遮翼白佛說:「世尊!忉利天的諸天,所以會集聚於法講堂(善法堂)之上的,都共議思惟,稱量觀察,有所教令的,然後乃為四天王而說,四天王受教之後,各當其位而坐,他們坐後不久之時,有大異光(廣大的光明),普照於四方。這時,忉利天們看見這種光明後,都大為驚愕,都發言說:『現在有這異光,是否將有甚麼怪異之事呢?』諸大神天之有威德的,也都驚怖而說:『現在有這異光,是否有甚麼怪異之事嗎?』
這時,大梵天王,即化作一位童子,其頭上有五角之髻(又作般遮翼),在於大眾的上面的虛空而立,其顏貌很端正,超絕於他眾,其身為紫金色,而蔽諸天之光(諸天之光明均被攝於其光之中)。當時,忉利天的天眾,並不站立去迎接,也不恭敬他,又不請他就座。這時,梵童子,乃隨其所詣而坐,坐後,乃生起欣悅的心情。譬如剎帝利王之以淨水澆在於頭上之種(灌頂而正式成為王的儀式),而登王位之時,乃會踴躍歡喜那樣(禁不住其喜悅)。他到這裡來坐不久,又自變化其身,化作為童子之像。其頭上有五角髻,在於大眾的上面之虛空中而坐,譬如力士之坐於安座,嶷然而不動那樣。他乃作偈頌而說:
忉利諸天人 帝釋相娛樂 禮敬於如來 最上法之王
諸天受影福 壽色名樂威 於佛修梵行 故來生此間
復有諸天人 光色甚巍巍 佛智慧弟子 生此復殊勝
忉利及因提 思惟此自樂 禮敬於如來 最上法之王
(語譯如前)
這時,諸忉利天的諸天們,對童子說:『我們聽到帝釋天之稱說如來的八無等法後,乃歡喜踴踴躍,乃不能自勝。』(不能抑住其喜悅的心情)。當時,梵童子乃對忉利天的諸天說:『甚麼叫做如來的八無等之法呢?我也願樂聽聞其詳。』這時,天帝釋就為了童子,而講說如來的八種無與倫等之法(八無等法)。忉利天的諸天,和童子聽後,都倍復歡喜,都不能自勝。可說是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的了。那個時候,童子看見諸天這麼歡喜,又增欣喜踴躍,就告訴忉利天的天眾們說:『你們欲聽聞另有一類的八無等法嗎?』諸天們說:『善哉!願樂欲聞。』(願意!很樂意聽聞其詳!)
童子告訴他們說:『你們如樂意聽聞的話,就請注意的聽!要真實的納受!當會為你們說。』然後就告訴諸天而說:『如來在往昔為菩薩之時,在所生之處,乃為聰明多智的。諸位賢尊們!當知!在久遠的過去之時,世間有一位大王,名叫地主,其第一太子名叫慈悲。大王的大臣名叫典尊,典尊大臣有一位兒子名叫焰鬘。慈悲太子有朋友,其朋友也和六剎利大臣(六位王種出身的大臣)為朋友。地主大王,欲進入深宮去作遊戲娛樂之時,就將國事委付給與典尊大臣,然後才入深宮去作倡伎樂,去五欲(對於眼等五感官而起的欲)而自娛樂。這時,典尊大臣欲治理國事之時,都先問其孩子,然後才作決斷,對於有所處分(刑罰)之事,也先問其孩子。
後來典尊大臣,忽然命終而離世。其時,地主大王聽到其命終的消息後,乃愍念哀傷,撫膺(拍胸)而說:『咄哉!(怪叫之聲)何辜(有甚麼罪業)而失去了國家的良輔呢?」慈悲太子乃自念而說:大王失去了典尊大臣,正以此事而在憂苦,現在我乃應該去諫勸大王,不可為了大臣之死亡而生憂苦才是。為甚麼呢?因為典尊大臣有一位公子,名叫焰鬘,其聰明智慧的程度,乃超過其父親,現在可以徵召他,請他協助治理國事。這時,慈悲太子就這樣的往詣王所,就將其上面所想之事,稟白其父王。大王聽到太子之語後,就命召焰鬘,而告訴他說:我現在將您填補為卿父的地位,授你以宰相之印。那時焰鬘接受相印後,大王就欲入後宮,就又付託其治國的大事。
這時,宰相焰鬘,對於治理國事,乃非常的明白。其父親先前所為之事,焰鬘也都知道,父親所不及之事,焰鬘也非常的清楚。後來,其名稱乃流聞於海內,天下都稱他為大典尊。當時的大典尊,後來乃作如是之念:現在地主大王的年齡已朽邁,殘齡的壽命已不多,如果以太子紹繼王位的話,並不是為難的一件事。我現在寧可先去對那六位剎帝利大臣說:現在地主大王已經朽邁,殘餘的壽命已不多了,如果以太子紹繼王位的話,那是不會有甚麼困難之事(順理成章之事)。君等(您們)也當會別封王土的。如居位之日,請不可把我忘掉!
這時,大典尊就往詣六位剎帝利大臣,而告訴他們說:諸位君侯!當知!現在地主大王已經朽邁,殘餘的壽命已不多了,如果以太子來紹繼王位的話,並不會有甚麼困難之事。您們可以去向太子表白此意:我們和尊(您)同生(年齡差不多,也是同為王族出身),從幼小時就為知舊(親愛的友伴),您有苦時,我們也為您之苦而苦,您有樂的話,我們也和您同樂(同甘共苦)。現在大王已經衰老,年齡已朽邁,殘餘的壽命已不多了,現在太子您來紹繼王位的話,並不會有甚麼困難之事。您假如登位的話,當應封國土給我們。這時,六位剎帝利大臣聽他的話後,就往詣太子,去說如上之事。太子回報說:假若我登位的話,列土封國,當會更與誰呢?(除了您們之外,還有誰呢?必定會封國土給您們的。)
當時,大王在於不久之時,忽然大告駕崩,國內的大臣就隨拜太子,即大王的正位。王登位後,乃默自思念:現在應該立一位室相,應該以先王的準則為准。又自思念:到底那一位堪能當此大任呢?正應委任此位給大典尊吧!這時,王乃慈悲,就告訴大典尊而說:『我現在封你就於宰相之位,授給印信,您應當勤勞憂念,綜理國事。』這時,大典尊聽王的教言後,就接受印信。王每次將入宮時,都常以後事(綜理國事)付託給大典尊。
大典尊又自念而說:我現在應該往詣六位剎帝利之處,去問他們是否還憶記從前所約之言?就這樣的往詣剎帝利大臣之處而說:『您們現在還能憶記從前所約之言嗎?現在太子已經登上王位,隱處在深宮,以五欲自娛樂。您們現在可往問國王而說:王居天位,以五欲自娛樂,寧(是否)又能憶起從前所說之言嗎?』這時,六位剎帝利聽此語後,就往詣王所,仰白大王而說:『大王居在天位,以五欲自娛樂,是否又能憶起往昔所說之言嗎?所謂:列土封邑,還有誰能當之?』大王說:『我不會忘記往昔之言的。所謂:列土封邑,非卿而誰?(列土封邑之事,除了你們之外,還有誰呢?唯有你們才有之事。)」王又自念:此閻浮提(勝金洲,南贍部洲)的土地,內廣外狹(北廣南狹),誰能分此國土為七分呢?又自念而說:唯有大典尊乃能分此土地的工作。就告訴他說:你去分此閻浮提的土地,使它成為七分。
這時,大典尊聽王令,就去進行分割國土之事。王所治的城,以及村、邑、郡、國,都悉皆部分,六剎帝利之國,也分部給他們。王對於此事,乃自慶喜而說:我的願已經完成了。這時,六剎帝利又自慶倖而說:我們的願已經達成了。能夠成就此大業,乃為大典尊之力的。六剎利王又自思念:我們的國家剛建立,當然須要一位宰輔的大臣,到底誰能堪任呢?如大典尊的話,就當使用他,請他通領國事。那時,六剎利王就命令大典尊,告訴他而說:我們的國家,須要一位宰相,你當為我們通領國事。於是,六國都各授相印給大典尊。
這時,大典尊受相印後。六王入後宮去游觀娛樂時,都均以國事付託給大典尊。大典尊綜理七國的大事,沒有不成辦的。這時,在國內有七位大居士,大典尊也為他們料理家務,又能教授七百位梵志,教他們諷誦經典。七王敬視大典尊宰相,有如神明那樣,國內的七居士視他如大王,七百位梵士視他如梵天。這時,七位國王、七大居士、七百位梵志,都皆自念而說:大典尊相爺,常常和梵天相見,和梵天相言談、坐起,非常的親善。
這時,大典尊乃默識七王、七居士、七百梵志的心意,所謂我乃常常和梵天相見,和梵天相言談、坐起(同坐同起)。然而我實在並不看見過梵天,也不和他相互言談,不可餐默(不可以默默的納受此飫聞),不可以虛受此稱譽。我也曾經聽過諸位先宿(從前的宿德)說:在於夏季四個月(一年分為夏季、雨季、冬季,南傳為雨季四個月),閒居於寂靜之處,去修學四無量(慈悲喜舍之四無量心)的話,梵天就會降下,就會和他相見。現在我寧可修學四無量,使梵天降下,共相得以謁見也未可知?於是,大典尊就到七王之處,而白王說:『唯願大王顧臨國事!我欲在於夏季的四個月裡,修學四無量。』七王告訴他說:『正是時候了。』(宜知是時)。大典尊相,又告訴七居士們說:『你們應該各勤己務。我欲在於夏季的四個月中修學四無量。」居士們說:『諾!(好的!)宜知是時(正是時候了)。』又告訴七百位梵志說:『你們應當勤於諷誦,要轉相教授,我欲在於夏季的四個月裡修習四無量。』梵志們說:『諾!(好的!)現在大師!宜知是時(應該知道時宜)。』
這時,大典尊就在於其城東,建造一閒靜之室,在於夏季四個月,就在於那個地方休止,而修四無量,然而那位梵天,仍然不降下來。大典尊自念而說:我曾經聽聞先前的宿舊(長老)說:在於夏季四個月,修學四無量的話,即梵天會降下而出現。現在卻寂然,聊無髣髴(好像一點也沒有動靜)。這時,大典尊在於十五日月滿之時,出其靜室,在於露天的地面而坐。坐下來不久之時,有大光明出現,大典尊就默念而說:現在這異光,是否為梵天將欲降下來的瑞相嗎?
這時,梵天王即化為一童子,為五角髻,在於大典尊的上面的虛空而坐,大典尊看見後,即說偈頌而說:
此是何天像 在於虛空中 光照於四方 如大火積燃
(這是那一位天尊在於虛空中?其光明乃普照於四方,有如大火積之燃燒那樣呢?)
這時,梵童子,也用偈回答而說:
唯梵世諸天 知我梵童子 其餘人謂我 祀祠於大神
(唯有梵天界的諸天,知道我就是梵童子。其餘的人,都說我為奉祀在於祠廟裡的大神)。
這時,大典尊又用偈報告而說:
今我當諮承 奉誨致恭敬 設種種上味 願天知我心
(現在我應該要諮承〔請教〕,要奉您的教誨,而致於恭敬您。因此,而設種種的上味,願梵天您,知道我的誠心。)
這時,梵童子又用偈回答而說:
典尊汝所修 為欲何志求 今設此供養 當為汝受之(大典尊!你所修之行,到底是有甚麼志求呢?現在你所設的這種供養,當會為你而納受它。)
又告訴大典尊而說:『你如果有所詢問的話,就在於此自恣之日(夏安居的終日,使諸清眾,如有所犯之罪,就在於此日自舉出來,以便懺悔滅罪)提出來問,當會為您解說。』這時,大典尊就自念而說:我現在當問現在之事呢?或者問未然之事好呢?又自念而說:現在世的現在之事,有甚麼可問的呢?當問未然的幽冥之事為是。就向梵童子,用偈請問而說:
今我問梵童 能決疑無疑 學何住何法 得生於梵天
(現在我要請問梵童子您!能決斷疑問而致於無疑之地。到底要學住於甚麼法,才能得生於梵天呢?)
這時,梵童子又用偈回答而說:
當舍我人想 獨處修慈心 除欲無臭穢 乃得生梵天
(當應除斷自我的人想〔我執,我所執〕。應獨自於靜處而修慈心。應除棄欲貪,使其無臭穢,這樣乃能得以生在於梵天的。)
這時,大典尊聽此偈後,就自念而說:梵童子所說之偈,乃教我應該要除棄臭穢。然而我不能瞭解此義,現在應該更問他。這時,大典尊就又用偈而問說:
梵偈言臭穢 願今為我說 誰開世間門 墮惡不生天
(梵童子您所說之偈所謂的臭穢,願您現在為我解說!到底是誰開著世間之門,而墮入於惡業,而不能生天的呢?)
這時,梵童子又用偈回答說:
欺妄懷嫉妒 習慢增上慢 貪欲瞋恚癡 自恣藏於心
此世間臭穢 今說令汝知 此開世間門 墮惡不生天
(會欺妄人,會懷嫉妒於人,習慣於憍慢、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的人,貪欲、瞋恚、愚癡的人,自恣而藏於心的人,這些都是世間的臭穢,現在說給你知道,這些人正是開世間之門,而墮落於惡道,而不能生在於天界的人。)
這時,大典尊聽此偈後,又自念而說:梵童子所說的臭穢之義,我現在已經瞭解了。但是如在俗家的話,就無理由可得而除,現在我寧可捨棄俗世,去出家,而剃除鬚髮,而穿法服去修道吧!
這時,梵童子知道他的志念,就用偈告訴他說:
汝能有勇猛 此志為勝妙 智者之所為 死必生梵天
(你能有這種勇猛之心,這種志願就是最為勝妙的。是有智慧的人的行動,這樣,則死後必定會生上梵天界的。)
於是,梵童子乃忽然隱形而不現。
這時,大典尊就還詣七王,向七王們表白說:『大王們!唯願垂神,善理國事(請大王們留意:趕快尋覓一位善於綜理國事的宰相),現在我乃發心欲出家而離開俗世間,要穿法服而修道。為甚麼呢?因為我曾親自在於梵童子之處聽說世間為臭穢之事,聽後,內心非常的厭惡它。如果一直在俗家的話,就沒有理由可以得除這種臭穢事。』七位大王聽後就自念而說:凡是婆羅門(指大典尊為婆羅門族出身的),都是多貪財寶的人,我們現在寧可大開庫藏,恣其所須(任他所需要的),或者可以使他斷滅出家之念。這時,七國的國王,就命令大典尊,而告訴他說:『假如有所須要的話,我們會儘量給與你的,不足出家(千萬不可以去出家)。』這時,大典尊就仰白大王們說:『我現在已經承蒙大王們賞賜很多了,我也大有財寶可用的。然而我現在將這些財寶盡留給上於諸大王們,願大王們聽允我的出家,完遂我的志願吧!』
這時,七國的大王又作如是之念:凡是婆羅門都是多貪美色,現在我們寧可撥出宮內的婇女,以滿足其心,使其不去出家。大王們就命令大典尊,而告訴他說:『如果須要婇女的話,我們會儘量供給與您的,不足出家(你不可以去出家)。』大典尊回答說:『我到了現在,已蒙受大王們的賞賜了,我的家內自有非常多的婇女,現在都統統放回遣散,求離恩愛,而要出家修道。為甚麼呢?因為我乃親從梵童子之處,聞說世間為臭穢之事,聽後,心內非常的厭惡它。假如一直在俗家的話,就沒有緣由可以得除的。』這時,大典尊,乃向慈悲王,以偈頌而說:
王當聽我言 王為人中尊 賜財寶婇女 此實非所樂
(大王您應當聽許我的願!大王乃為人中之尊,雖然因此而能賞賜很多的財寶與婇女,但是這,並不是我所可喜樂的。)
這時,慈悲王也用偈回答說:
檀特伽陵城 阿婆布和城 阿盤大天城 鴦伽瞻婆城
數彌薩羅城 西陀路樓城 婆羅伽尸城 盡汝典尊造
五欲有所少 吾盡當相與 宜共理國事 不足出家去
(那些檀特國〔或謂城名,或作捺多布囉〕的伽陵城,阿婆國〔阿濕波,位於蘇羅婆之南,十六大國之一〕的布和城,阿盤國〔阿般提,位於阿婆國之南〕的大天城,鴦伽國〔十六大國之一,位於摩竭陀之東〕的瞻波城,數彌國的薩羅城,西陀國的路樓城,波羅國的伽尸城,均為是典尊你所造的〔國與城名都借用當時已有之名,為配七國的國王,而示有七國七城。這些均為是大典尊為宰相時有所獻力而成的都市〕。假如五欲有所缺少的話,我會儘量相與你的,應該留在國內共理國事,不足〔不可以〕出家去。)
這時,大典尊乃以偈頌回答而說:
我五欲不少 自不樂世間 已聞天所語 無心復在家
(我的五欲所須的,並不缺少,乃自己不喜樂於世間的一切。因為已聽聞梵童子所說之語之故,已經沒有心情又留在於俗家了。)
這時,慈悲王乃用偈問他而說:
大典尊所言 為從何天聞 捨離於五欲 今問當答我
(大典尊你所說的,到底是由那一位天神之處聽來?而致於願意捨離五欲的呢?現在問你!你就應當回答於我。)
這時,大典尊也用偈回答說:
昔我於靜處 獨坐自思惟 時梵天王來 普放大光明
我從彼聞已 不樂於世間
(從前我獨自在於寂靜之處,獨坐在那裡而自思惟。這時,梵天王降下來世間,當時乃普放大光明,我從大梵天王之處聽此道理後,我就不樂於世間。)
這時,慈悲王乃以偈告訴他說:
小住大典尊 共弘善法化 然後俱出家 汝即為我師
譬如虛空中 清淨琉璃滿 今我清淨信 充徧佛法中
(你且小住一下!大典尊!我們可以共同弘揚善法之教化,然後乃一同去出家,您就是我的師父了。譬如在虛空中,都充滿清淨的琉璃〔青色寶〕那樣,現在我的清淨的信念,已充徧在於佛法中了〔我已確信無疑〕。)
這時,大典尊又作偈頌而說:
諸天及世人 皆應舍五欲 蠲除諸穢汙 淨修於梵行
(諸天,以及世人,都應該捨棄五欲,而剔除種種的穢汙,應淨修諸清淨之行。)
那時,七國的國王對大典尊說,『你是否可以留住於俗世七年的中間,極盡世間的五欲,共相娛樂,然後才捨棄國家。也就是到時各人都將事務交付給各人的子弟,然後我們都一同去出家,這,不是很好麼?如你所能獲得的,我們也當然都能獲得。』這時,大典尊回答七王而說:『世間是無常的(世上的一切事物,均為變易不常,沒有一項能琱[不變的),人命之逝,乃非常的速(人命逝速。人的生命在一剎那一剎那間,都變動衰微,未能保證活得多久),在喘息之間,猶然也不一定能保持,何況乃至七年之久,不是很遠的嗎?』七王又說:『如果七五太久的話,就限於六年,或五年,乃至一年,留住於靜宮,極享世間的五欲,而共相娛樂,然後乃捨棄國家,各人將要務交付各人的子弟,屆時俱共去出家,不是很好嗎?如你有所獲,我們也應該是同樣的有所得。』這時,大典尊又回答七王說:『這世間乃為無常的,人命之逝去,乃是很迅速的,在喘息之間,猶然難以保證生存,乃至於一年之間,尚且也是久長的啊!』像如是的,談商為七個月,至於一個月,猶然又是不肯留下來。
大王們又對他說:『可至於七天,留住在於深宮,極享世間的五欲,共相娛樂,然後捨棄國家,各人都將一切交付各人的子弟,然後一同去出家,不是很好麼?』大典尊回答說:『七天的時間並不算久遠,自可以留住,以便料理一切。雖願大王們!千萬不可違信誓。經過七天后,大王們如果不去的話,我就自己出家去了!』
這時,大典尊又到了七居士之處,去對他們說:『你們各理自己的工作,我乃欲去出家,去修學無為之道。所以的緣故就是這樣的:因為我曾親從梵天之處聽說世間為臭穢之事,因此,內心非常的厭惡它。假如在俗家的話,就沒有緣由於以得除的。』這時,七居士回答大典尊而說:「善哉!斯志!(很好啊!這種志願)。應該知道是時候了。我們也想和你一同去出家,如你有所得,我們也應該是同樣的有所得。」
這時,大典尊又詣七百位梵志之處,而告訴他們說:『你們應當勤於諷誦,要廣探道義(深究真理),要轉相教授,我乃欲出家去修學無為之道。所以的緣故就是:因為我乃親從梵天聽說世間為臭穢之事,因此,內心乃非常的厭惡它。假若留在俗家的話,就沒有緣由可以得除。』這時,七百位梵志乃白典尊而說:『大師!請不可以去出家。因為在家時可以安樂,有五欲可以自娛,也有很多侍從可使用,心裡並不會有憂苦的。假如出家的話,則獨自在於空野,所欲的人物都沒有,都無可以貪取而樂。』典尊回答說:『我如果以在家為快樂,出家為艱苦的話,我就終究不會想去出家。然而我乃以在家為苦惱,出家為安樂,因此之故,欲去出家耳。』梵志們說:『大師如欲出家,則我們也要去出家。大師所行的,我們也都同樣的去行。』
這時,大典尊乃到了諸妻妾之處,去告訴她們說:『妳們如果欲住下去的話,就隨意可以繼續住下去,倘如欲歸家的話,也可以隨意歸家(再嫁給人之義)。我乃欲去出家,去求無為之道。』都和上面所談論過的一樣,以明示其出家之心意。這時,諸位婦人回答說:『大典尊在俗時,一方面是我們之夫,另一方面是如同我們的父親。假若要出家,我們也當隨從去出家,典尊您所行的,我也應該照樣去行。』
經過七天后,那個時候,大典尊就剃除鬚髮,服三法衣(1.僧伽梨-大衣,2.鬱多羅僧-外衣,3.安陀會-內衣。是出家所穿的三種袈裟),捨棄俗家而去。這時,七國王、七居士、七百位梵志,及四十位夫人,像如是的輾轉,而有了八萬四千人同時去出家,去跟從大典尊。這時,大典尊乃和諸大眾,都遊行於諸國,廣弘道化,多所饒益諸眾生。
那時,梵天王告訴諸天眾說:『那個時候的典尊大臣,豈為是他人嗎?不可以作如是的觀念,因為現今的釋迦文佛(釋迦牟尼佛,釋迦為能仁,牟尼為寂靜,文為牟尼之訛略),即是其身啊!世尊在那個時候經過七天后,就出家去修道。出家後,都率導大眾,遊行於諸國,到處都廣弘化道,多所饒益於諸眾生。你們(指諸天眾)如果對於我所說之語有甚麼疑問的話,世尊現在正在耆闍崛山,可以到那個地方去問他。如佛有所言訓的話,就應當受持不怠。』」
般遮翼說:「我就是由於這因緣(聽梵天告訴諸天,有關於世尊曾說大典尊的本生譚),因此之故,才來詣於此的。唯然!世尊!(是啊!世尊啊!)那位大典尊,即是世尊您,是嗎?世尊您在於那個時候,經過七天后,去出家修道,和七國的國王,乃至八萬四千人同時去出家,去遊行諸國,去廣弘道化(廣大的將真理傳給諸眾生,化導諸眾生),多所饒益諸眾生嗎?
佛陀告訴般遮翼說:「那個時候的大典尊,豈為是他人嗎?不可造這種觀念,因為即是我的前身之故。在那個時候,全國的男女都皆行動,都同時到我們之處行來之故,有所破損(人多而互擠,致有跌倒等事之發生)。大家隨即舉聲.而說:『南無(皈依,依投)大典尊,七王的大宰相!南無大典尊!七王的大宰相!』像如是的至三次稱譽。般遮翼!這時,大典尊雖然已有大威德的神力,但是還不能為弟子們闡說究竟之道(所謂最高無上之道,也就是成佛作祖之道),不能使諸弟子們得究竟的梵行,不能使諸弟子們至於安隱之處。其所說之法,其弟子受持而行,在身壞命終之後,只能往生於梵天而已。其次,弟子當中,功行淺一些的,即轉生至於他化自在天(第六層天),次一些的就生於化自在天(第五層天),或者生於兜率陀天(知足天,第四層天)、焰摩天(時分天,第三層天)、忉利天(三十三天,第二層天)、四天王天(第一層天),或者為剎帝利(王族)、婆羅門(淨裔,神職)、居士(長者)、大家(有力人士)等,都能所欲自在。
般遮翼!那些大典尊的弟子們,都是沒有疑而出家,而有好的果報,有善的教誡,然而所行的並不是究竟之道,立不能使得究竟的梵行,不能使他們至於安隱之處。在他們的行道中,最為優勝的人,最極的果報,也只能往生於梵天而已。現在我為弟子們說法,則能使他們得到究竟之道,使他們究竟梵行、究竟安隱,而終歸於涅槃。我所說之法,弟子們如果能受持而修行的話,就能舍有漏(煩惱),而成就無漏(已證果而沒有煩惱可漏的境界),會得心解脫(內心已脫離欲貪)、慧解脫(消滅無明而得智慧的自在作用)。在於現法當中,自身已作證果,所謂生死已盡(已不須再受生死輪迴),梵行已立(清淨的梵行已確立完成),所作已辦(所應作的都已完就),更不受有(不會再受後有之身)。
其次,其功行淺一些的人,也能斷除五下結(五種下界之分的結縛煩惱:身見、戒禁取見、疑、貪欲、瞋恚為欲界的煩惱),即在於天上而般涅槃(生在於色界天,然後解脫六道輪迴),不再回到此欲界來(得不還果-三果而解脫)。其次的人,能夠滅盡三結(身見、戒禁取見、疑惑),其淫(貪欲)、怒(瞋恚)、愚癡的心,已經非常的微薄,只須一次來到世間(一來果,二果),而得入於般涅槃(解脫生死)。再其次的人,也能斷三結(身見,戒禁取見,疑),而得須陀洹(入流,初果),不須再墮諸惡道,極七往返(最多七次往來於人天)後,必定會得涅槃。般遮翼!我的弟子不疑(有信心)而出家,而得有果報,而有良好的教誡,而能究竟道法,究竟梵行,究竟安隱,終歸於滅度(涅槃)。」
那時,般遮翼聽佛所說,乃歡喜奉行!
四、第一分,闍尼沙經第四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曾對十二大臣記說(預言),說他們命終之後,能得不還果(三果羅漢),五十餘人能得一來果(二果),五百人能得預流果(初果)。對於十六大國的民眾之命終後,會如何,都預言不遺,唯獨對於摩竭陀國中的一些人,並不蒙受記別(不另預言)。阿難乃替他們向佛請願。佛陀後人那伽城乞食,在一樹下冥想其事時,有位鬼神-闍尼沙,出現於佛前,自我介紹他曾為國王,後為優婆塞,深信佛陀、供養佛陀,專心念佛陀,命終後轉生為毘沙門天(多聞天)的太子,名叫闍尼沙。佛陀說此事給阿難知道,而記那位鬼神已得須陀洹果(初果)。其次是以闍尼沙神所說的方式記錄下來的,大意是:梵童子對於忉利諸天(三十三天,第二層天),以大梵天王之化身自居,現身於虛空中,而記別佛的弟子,及摩竭陀國的優婆塞等人。又說佛之善能分別解說四念處(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我)、七定具(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四神足(集定斷行具神足、心定斷行具神足、精進斷行具神足、我定斷行具神足)。同時說明由於修四神足之故,自己得以變化三十三身。最後就佛之最正覺之授與,而開三徑路(為達喜樂,而開三種路徑,譯文詳)。
(此經之題解,以及下面諸經的大意,均錄自劣述長阿含的單行本。)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那提(那伽村,靠近於牛角娑羅林),住在於犍稚住處(以煉瓦建築的房屋),和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都俱在。
那時,尊者阿難,在靜室中打坐,他默自思念而說:甚奇!甚特!如來曾授與人記別(記別預言弟子們死後往生何處,乃至證果等事),乃多所饒益給眾生。如那位伽伽羅大臣命終之後,如來乃預先為之記別,說此人命終之後,已斷五下分結(身見、戒禁取見、疑惑、貪欲、瞋恚),即在於天上,取入滅度(涅槃),不再來此世間(不還果,在於色界天解脫)。第二之迦陵伽,第三之毗伽陀,第四之伽利輸,第五之遮樓,第六之婆耶樓,第七之婆頭樓,第八之藪婆頭,第九之他利舍妙,第十之藪達梨舍妙,第十一之耶輸,第十二之耶輸多樓,這些諸大臣等人之命終後之事,佛陀也為他們記別,說他們命終之後,因斷五下分結,就在於天上,而取入於涅槃,不再來此世間受生。又有其餘的五十人命終後之事,佛陀也為他們記別。說他們斷除三結(身見、戒禁取見、疑),其淫、怒、癡(貪瞋癡)也已微薄,而得斯陀含(一來,二果),只要再一次來此世間,便會盡諸苦際(解脫生死苦惱)。又有五百人命終後之事,佛陀也為他們記別,說他們的三結已盡,而得須陀洹(預流,初果),不會再墮於惡趣,極七往返(最多七次往來於人天)後,就必定能盡苦際。有佛陀的弟子,在處處(到處)命終後之事,佛陀都為他們記別,說他們當中的某人,會生於某某地方,某某又會生於某某之處。那些住在於鴦伽國、摩竭陀國、迦尸國(位於摩竭陀國的西邊)、居薩羅國(拘薩羅,位於中印度的北部,和上列之摩竭陀當為強國之一)、拔祇國(跋耆,隔琲e,在摩竭陀國之北)、末羅國(位於拔祇國之北,以佛陀入滅之拘尸那城為首都)、支提國(在迦尸國之西,以憍賞彌城為首都)、拔沙國(跋磋,在支提國之南)、居樓國(拘留,琲e上流西岸,現在之德里)、般闍羅國(般遮羅,隔琲e,位於居樓之東)、頗漯波國(阿說迦)、阿般提國、婆磋國、蘇羅娑國(位於鹽牟那河西岸,北鄰婆磋,以末土羅為其都城)、乾陀羅國(占五河地方,旁遮普的西北,以咀叉始羅為首都)、劍並沙國(在印度河西岸,幹陀羅之西南,首都為墮羅鉢底。以上為典型的十六大國,依經典而有多少的不同名稱,南傳即只列十國之名)當中,所謂十六大國裡,如有人命終的話,佛陀都悉皆為他們記別。就中,摩竭陀國的人,均為是王的族姓,為國王所親任的,然而有人命終的話,佛陀卻不為他們記別。
那時,阿難在於靜室起來,到了世尊之處,以頭面禮拜在佛陀的雙足下,然後退坐在一邊,而白佛說:「我剛才在於靜室時,乃默白思念如下之事:甚奇!甚特!佛陀都授與人的記別,多所饒益於眾人。那些十六大國裡面,如果有人命終的話,佛陀都受記於他,唯有摩竭陀國的人們,乃為國王所親任的,如有命終的人的話,獨不承蒙佛陀的受記。唯願世尊!當為他們受記!唯願世尊!當為他們記別!如能饒益一切眾生的話,天人就能得以安隱的!再說,佛陀乃在於摩竭陀國的國內得道成佛的,而其國人命終之後,卻獨不受記與他們。唯願世尊您!當為他們記別!唯願世尊您!當為他授記!又摩竭陀國的缾沙王(頻婆沙羅,譯為影勝,有力的護法的一國王),乃歸依而為優婆塞(近事男,在家學佛,親近奉事三寶的弟子,四眾之一)。王乃篤信佛陀您,都恭設很多的供養,然後才命終,國人都由於此王的信仰深固之故,有好多人乃起信解,而曉得供養三寶,然而現在,如來卻不為他授記。唯願世尊!當應記別於他,以饒益於眾生,使天人都能得到安隱!」那時,阿難為了摩竭陀國的國人,而勸請世尊後,就從其座起,禮拜佛陀後,離開現場。
那個時候,世尊乃著衣持鉢,進入那伽城(那提)去乞食後,到了大林的地方,坐在於一樹下,在那裡思惟摩竭陀國的國人命終之後的往生之處。在這時候,離開佛陀不遠的地方,有一位鬼神,自稱自已的名,而白世尊說:「我是闍尼沙!我的名叫做闍尼沙!」(譯為人仙、勝威,頻婆娑羅王死後,生在於毘沙門天宮)。
佛陀說:「你到底是為了甚麼事,而自稱自己的名叫做闍尼沙呢?你到底是由於何種法,自己以妙言而稱說你已得見道[呢?」(從於佛道,而現垂跡)。闍尼沙回答說:「我並不是其餘之處的人。我本來為人的國王,在於如來之法中,為一優婆塞。我乃專心一意的念佛,而取於命終(虔信三寶,至於死亡),因此之故,得生為毘沙門天王(北方的多聞天)的太子。自從為天的太子以來,都痡`的照明諸法,而得須陀洹(入流,初果),已不會再墮於惡道,在於七生中,都常為名叫闍尼沙。」
這時,世尊在於大林之處,隨宜而住後,就詣於那陀犍稚處(那提市郊的煉瓦的房屋)。回到其屋後,乃就座而坐,而告訴一位比丘說:「你持我的聲(傳我的話),去叫阿難來。」那位比丘回答說:「唯然!」就承受佛令,去叫阿難來。
阿難就隨時報到,到了世尊之處,以頭面禮拜佛陀的雙足,然後住在於一邊,他白佛說:「現在觀察如來您的顏色,乃勝於平常之時,諸根(眼等六根)都非常的寂定。到底是安住於何等的思惟,容色才會這樣的勝於平常呢?」
那時,世尊告訴阿難說:「你曾經為了摩竭陀國的國人,而來到我處,請願為他們授記,然後離去。我就在於隨後,著衣持鉢,進入於那羅城(那提城)去乞食,乞食之事完畢之後,就到大林,坐在於一樹下,正在思惟摩竭陀國的國人之命終後的生處。這時,離開我不遠的地方,有一位鬼神,自稱自己的名,而白我說:『我叫做闍尼沙!我叫做闍尼沙!』阿難!你曾經聽過那位闍尼沙的名嗎?」阿難白佛說:「未曾聽過的。現在聽到其名,乃生怖畏,衣毛都為之倒竪起來。世尊!這位鬼神必定有大威德,因此之故,名叫闍尼沙吧!」
佛陀說:「我剛才問他:『你到底是依於甚麼法,自己以妙言,而稱說已見道迹呢?』闍尼沙說:『我並不是在於其餘之處,不依在於其餘之法。我往昔之時,乃為人王,而為世尊的弟子,由於篤信心而為優婆塞,專心一意的念佛,然後在命終之時,作為毗沙門天王的太子,而得須陀洹(預流,初果),已不會再墮於惡趣,極七往返(最多來回轉生於人天各七次),就能盡諸苦際。在於七生當中,都常名叫闍尼沙。有一個時候,世尊在於大林中的一樹下而坐,我在那時乘天上的千輻的寶車,有了少少的事緣,欲詣於毘樓勒天王(增長天王,居南方)時,遙見世尊在於一樹下,顏貌很端正,諸根都寂定,譬如深淵,非常的澄淨清明那樣。我看見之後,就自念而說:我現在寧可往問世尊,有關於摩竭陀國人之有命終之人的話,當會轉生於何處之事。』又有一時,毘沙門天王,曾親自在於大眾當中,說偈而說:
我等不自憶 過去所更事 今遭遇世尊 壽命得增益
(我們自己不能憶念自己的過去世所更生過之事。而現在由於遭遇世尊的緣故,壽命都得以增益。)
又有一時,忉利天的諸天們,由於一些少事緣,而聚集在於一處。那時,四天王則各當其位而坐,提帝賴吒(持國天),在於東方而坐,其面即向於西方,帝釋天正在他的前面。毗樓勒天(增長天)在於南方而坐,其面向於北方,帝釋天就在於他的前面。毗樓博叉天王(廣目天)在於西方而坐,其面向於東,帝釋天則在於他的前面。毗沙門天王(多聞天)在於北方而坐,其面向於南,帝釋天在於他的前面。這時,四天王都先坐定後,然後我才坐下來。又有其餘的諸大神天,他們均為是從前曾在於佛所,淨修梵行,而在這裡命終,而生在於忉利天,而增益諸天,而受天的五福的。所謂第一就是天壽,第二就是天色,第三就是天的名稱,第四就是天樂,第五就是天的威德。這時,諸忉利天,都踴躍歡喜而說:能增益諸天眾,而減損阿須倫眾!那個時候,釋提桓因(帝釋天)知道忉利天的諸天眾,都具有歡喜心,就作偈而說:
忉利諸天人 帝釋相娛樂 禮敬於如來 最上法之王
諸天受影福 壽色名樂威 於佛修梵行 故來生此間
復有諸天人 光色甚巍巍 佛智慧弟子 生此復殊勝
忉利及因提 思惟此自樂 禮敬於如來 最上法之王
(忉利天的諸天人們,都和帝釋我,互相得娛樂,都禮敬於如來,禮敬於最上之法之王〔如來為法王〕。諸天們均為是受佛的教化的影響,而具有了天福、天色、天名稱、天樂、天威的五福。都在於佛所修持梵行,因此之故,才來生到於此天上之間的。)
(又有諸天人,他們的光色都非常的巍巍〔高大〕。佛陀的有智慧的弟子,生在於這裡,又為殊勝的了。忉利天的諸天們,以及釋提桓因我,都思惟此事,而自樂,而禮敬於如來,禮教於最上的法之王!)
闍尼沙神又說:『切利天的諸天們會聚集在於法堂(善法堂)的所以(原因),就是要共議思惟,觀察稱量,而有所教令的,然後乃敕教於四天王。四天王受教後,就各當位而坐。坐後不久之時,有一大異光,普照於四方。這時忉利天的諸天們看見此異光後,都大大的驚愕而說:現今的此異光,是否將會有甚麼怪異呢?其餘的大神天之有威德的,也皆驚怖而說:現在此異光,將會有甚麼怪異呢?這時,大梵天王即化作一位童子,其頭上有五角之髻,立在於天眾的上面的虛空中。其顏貌乃很端正,乃超絕於眾。其身為紫金色,會遮蔽諸天之光。這時,忉利天的天眾,也不起迎,也不恭敬,又不請其坐下。當時,梵童子就隨所詣之座而坐,坐後即生欣悅。其欣悅的情景,乃譬如剎帝利之用水澆其頭之種(以水灌頂,正式登基為王的儀式),而登王位時,會踴躍歡喜那樣。他坐下不久之時,又自變化其身,作為童子之像,其頭上有五角之髻,在於大眾的上面的虛空中坐下,譬如大力士之坐在安座,嶷然不動那樣。乃作偈頌而說:
調伏無上尊 教世生明處 大明演明法 梵行無等侶
使清淨眾生 生於淨妙天
(調伏〔調御丈夫,指佛能調伏眾生〕的無上尊,乃教導世間的眾生,生起光明之處。大明〔明行足,指佛智慧光明,行遍一切〕能演說光明之法,其梵行乃沒有人能相匹等侶的。能使眾生得清淨,而往生於淨妙之天!)
當時,梵童子說此偈後,告訴忉利天們說:『凡是其有音聲的,如具有了五種的清淨的話,才能名叫梵聲(大梵天王所出的罄音)。那五種呢?第一就是其音為正直,第二就是其音為和雅,第三就是其音為清澈,第四就是其音為深滿,第五就是周遍遠聞。具有了此五種音,才能名叫梵音。我現在要再說,你們要善聽!如來的弟子當中,出身在摩竭陀國的優婆塞(在家虔信的弟子),有的在其命終之後,得證阿那含果(不還,三果),有的得證斯陀含果(一來,二果),有的得證須陀洹果(預流,初果),有的往生於他化自在天(第六天),有的往生於化自在天(第五天),有的生於兜率天(知足天,第四天)、焰摩天(時分天,第三天)、忉利天(三十三天,第二天)、四天王天(第一天)。有的轉生為剎帝利(王族)、婆羅門(淨裔,神職)、居士(長者)、大家(有力勢的人),而享五欲自然的。這時梵童子,又用偈頌而說:
摩竭優婆塞 諸有命終者 八萬四千人 吾聞俱得道
成就須陀洹 不復墮惡趣 俱乘平正路 得道能救濟
此等群生類 功德所扶持 智慧舍恩愛 慚愧離欺妄
於彼諸天眾 梵童記如是 言得須陀洹 諸天皆歡喜
(摩竭陀國的優婆塞當中,諸有命終的人,有八萬四千人,我都聽說均為已得道,而成就須陀渲〔入聖人之流,初果〕,不再會墮入於諸惡趣了。都乘著平正之路,而得道,而能救濟。像這些眾生之類的,都是功德所扶持的。都有智慧,而捨棄恩愛,有慚愧而離開欺妄的。對於那些諸天眾,梵童子的我,乃憶記如是。我說他們都得須陀洹果,諸天們都非常的歡喜。)
這時,毘沙門(多聞)天王聽此偈後,歡喜而說:世尊出現在世間,而演說真實之法,甚奇!甚特!乃為未曾有之事!我本來不知道如來出現於世間,演說如是之法。在於未來世當中,當會又有佛陀說如是之法,而能使忉利天的諸天們發歡喜心!
這時,梵童子告訴毘沙門天王說:『你為甚麼緣故,而作此言呢?你為甚麼說:如來出現於世間演說如是之法,為甚奇!甚特!為未曾有之事呢?如來乃以方便力,而說善與不善。雖具足而說法,而無所得,說空的淨法,乃有所得。此法乃為微妙之法,有如醍醐味(五味中的最上之味)哩!』
當時,梵童子又告訴忉利天的諸天們說:『你們要諦聽!聽後要善思念其義,當會更為你們說。如來、至真(真正究竟證悟者,應供),乃善能分別而說四念處。那四種呢?第一就是內身之身觀(觀身不淨),都精勤而不懈,專念而不忘,而除棄世間的貪愛。對於外身之身觀(一切世上萬物)也是一樣,也是精勤而不懈,專念而不忘,而除棄世上的貪憂。對於內外身之觀察,也都同樣的精勤而不懈,專念而不忘,而除棄世上的貪愛。對於受、意(心)、法的觀察,也是一樣的精勤而不懈,專念而不忘,而除棄世上的貪憂。對於內身的觀察後,而生他身之智。內自觀受後(觀受是苦),而生他受智。內自觀意後(觀心無常),而生他意智(他心智)。內自觀法後(觀法無我),而生他法智。這就是如來之善能分別而說四念處。
又次,諸天!你們要善聽!我當會更為你們說如來的善能分別說的七定具(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等七種修學正定的資糧)。那七種呢?所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這就是如來的善能分別說之七定具。
又次,諸天們!如來乃善能分別而說四神足(為神通之成就圓滿所須要的四道,也就是四種禪定),那四種呢?第一就是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修習欲定勤行成就的神足。欲為希向喜樂,修習諸法,如無樂欲之心,就不能達成,如有樂欲,就所願都能達成,所謂欲如意足),第二就是精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精進就是專心觀察真理,並沒有間雜。修習諸法如沒有精進的話,就不能達成,如有精進,則所願均能完成,所謂精進如意足),第三就是意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意就是念,也就是專念於其境,一心正住。如不能至於一心專念的話,就不能觀法,如能一心,即所願皆得,所謂意-念如意足),第四就是思惟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思惟就是思惟真理,心不馳散,修習諸法時,如能思惟的話,就所願均能達成,假如不思惟的話,就不能完成,所謂思惟如意足),這叫做如來善能分別而說四神足。
又告訴諸天們說:『過去的諸沙門、婆羅門,能用無數的方便,而顯現無量的神足(種種的神通),都是由於四神足所起的;正使當來的沙門、婆羅門之能用無數的方便,而顯現無量的神足的話,也是均由於四神足所起的;如今現在的沙門、婆羅門之能用無數的方便,而顯現無量的神足的話,也都是由於四神足所起的。』這時,梵童子即變化自己的形體為三十三身,而一一都和三十三天的天神們同坐,而告訴他們說:『你現在看見我的神變力嗎?』回答說:『唯然!已見。』梵童子說:『我也同樣的修習四種神足之故,才能如是的作無數的變化。』
這時,三十三天的諸天們,都各作如是之念:現在梵童子獨在於我之坐,而說此話,而那位梵童子之一化身(變化之身),如一發語時,其餘的所化之身,也同時發出其語音;一位化身如默然的話,其餘的化身也同樣的默然。
這時,那位梵童子還攝神足(收拾其神通),而處在於帝釋之座,然後告訴忉利天的諸天們說:『我現在當應說,你們要善聽!如來、至真,乃自己用自己之力,而開闢三條徑路(欲完成喜樂而開的路徑),而自致於成就正覺的,那三種呢?或者有一種眾生,親近於貪欲,習於不善之行。那個人後來親近於善知識,而得以聽聞法言,而法法成就(體得真實之法,成就真實之法)。於是,而離欲,而捨棄不善之行,而得歡喜心,而恬然快樂。又在於其快樂之中,再生大喜。有如有人之捨棄麄食,而餐具有百味之飯,食後充足,又求勝者那樣。修行的人,像如是的離不善之法,得歡喜快樂,又在於其快樂之中,再生大喜那樣。這就是如來乃以自己之力,去開闢的初徑路,而成就最正覺。
又有眾生,多於瞋恚,不捨棄其身口意的惡業。那個人後來遇到善知識,得以聽聞法言,法法成就(體得而成就真實之法),而離開身的惡行,離開口與意的惡行,而生歡喜心,而恬然快樂,又在於其快樂當中,再生大喜。有如人之捨棄麄食,而餐具有百味之飯,食後充足,而又求其勝的那樣。修行的人,像如是的離開不善之法,而得歡喜快樂,又在於其快樂當中,再生大喜,這就是如來所開闢的第二徑路。
又有眾生,為愚冥無智,並不識知善惡,不能如實而知苦、集、盡(滅)、道。那個人後來遇到善知識,得以聽聞法言,而法法成就(體得成就真實之法),而識知善與不善,而能如實而知苦、集、盡(滅)、道,而捨棄不善之行,而生歡喜心,恬然快樂,又在於其快樂當中,再生大喜。有如人之捨棄麄食,而餐具有百味之飯,食後充足,再求其勝的那樣。修行的人,像如是的離不善之法,而得歡喜快樂,又在於其快樂當中,再生大喜,這就是如來所開的第三條徑路。』
這時,梵童子在忉利天上說此正法,毘沙門天王又為其眷屬說此正法,闍尼沙神又在於佛前說此正法,世尊又為阿難說此正法,阿難又為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此正法。
這時,阿難聽佛所說,乃歡喜奉行!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