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悟慈和尚

 

  這一品裡面具有了授記,領解,流通於授記,以及流通中各有淺深不同等事,故名「分別」。佛陀演說壽量品後,地涌之「本弟子眾」,以及靈山會上之「迹弟子眾」均得到莫大的種種法益,乃至現在的眾生亦皆得益,故言「功德」。

  至分別功德的半品止為「一品二半」,已在前面說過,一品為壽量品,二半就是涌出品之後半品和分別功德品之前半品,此一品二半乃是決定信仰法華經的關鍵之處。為甚麼這裡是那麼重要?因為宗教之貴乃在於實行,如果只理解一大堆的理論的話,那並不能改善人之環境,須要實行始有效力。然而想實行時,須要明瞭實行後會怎樣,這一點如弄不清楚的話,也不能會令人生起實行之興趣的,因此而有了演說功德之必要。所謂功德,就是如有了某種信心,有了實行某種行時,即會有了某種的功行之果報之謂,因此才會有了正當的信仰之產生,同時也會構成實行真理之氣份來,故說明功德之如何如何,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壽量品裡,大家聽到釋尊說本時所成的壽命長遠,利生方便,智慧難量等事後,諸位菩薩們都能開解,他們的境地、得益,乃依人而異,佛陀在這裡,約人而分別功德的淺深,為了眾人隨機而說, 也就是說,大家相信佛陀壽命無限之事後,知道自己如果依佛的教訓去實行的話,終會和佛陀一樣,這慢慢的步行下去的効果的問題,將會在這裡明示出來!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

  這時大會的眾人,聽過佛陀說明佛陀的壽命的劫數有了這麼長的事後,無量無邊的無量數之眾生,因之而得到莫大的法益。

  在壽量品裡面佛陀會說佛陀的壽命是不能測量得出,是無限際之久,同時佛陀的教理會常常流通於人間,會常常教導一切眾生。法華會上有了無量無邊無量數的眾生,大家都因聽到佛陀以大慈大悲在關照眾生,想導引眾生發揮無量壽命的性能,使眾生也和佛陀同樣的成就正覺,因之而非常的感激佛陀。佛陀說他無量壽,即是眾生也同樣的有了無量壽,佛陀說他有絕對的性能,即眾生也會有絕對的性能,佛陀所說的沒一不是在提醒眾生,沒一不是在為眾生着想者。佛陀的壽命是無量時,即佛陀的教理會無限期的傳到人間,大家會依那無限之教而脫離凡夫的境界,會改進自己的境地,終有一天會達到佛陀的境地,莫怪佛陀講說佛陀之壽命是無限時,即大家會得到大的法益而歡喜!

 

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

  這時釋迦世尊對彌勒大菩薩說:阿逸多!我說佛陀的壽命乃無限的長遠之事時,有了六百八十萬億千億恒河沙那麼多的眾生,得到了無生法忍啊!

  佛陀看見大眾,各人都得到很大的法益時,就對彌勒菩薩說眾人所得之功德的問題。彌勒菩薩就是慈悲心的代表人物,他是常時擔任凡愚的眾生之顧問的菩薩,如果有了不能解決的難題時,他就會代表眾人向佛或威大的菩薩們請示,以便解除民困。他是一位智德兼優的大菩薩,同時他是為了眾生,而站在眾生這一邊,以便為人服務的富於慈悲心腸的人,因此, 佛陀乃以他為對機而說明依教奉行者的功德問題!

  阿逸多(無能勝)為彌勒菩薩之名,佛陀對彌勒菩薩說佛陀講說佛壽永恒之事時,有了許多眾生因之而得到無生法忍!這裡所說的眾生就是一般的所謂凡夫,比較佛陀起來,其功夫當然是差的很遠的。「無生」謂離脫生死之義,也就是已經脫離了生死的纏縛而「無生死」之意。「忍」為延續之義,「無生法忍」即是離開生死之心情會永恒的延續之謂。生死是人生之變化的全體,不惟說生和死為生死,因為生和死為大家所看到的最為明顯之事,故說生死,其實生死乃包括世上人生的一切變化,不論人生之榮盛衰,稱毀譏譽,利害損得等大小事情均為之生死的。凡夫的生活就是這樣的被一切變化所動揺,也念念不忘一切變化之事,如果能夠不被一切變化所動搖,能夠將妄念消殞,知道生死之法本來就是空的,於此時也,徹見自性,了了分明,一切順逆之境不能傾動,這就是所謂的離開生死,所謂的無生法忍,也就是法眼己清淨的了。至於六百乃表示六根,八十即謂八識,那由他恒河沙就是心念的數量,故不可拘執於數字的問題,可說是很多眾生脫離生死之意。

 

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

  又有了千倍之數量的菩薩大士,因聞法受持,而能得入陀羅尼之門裡!

  「陀羅尼」譯為總持,是持受所有的一切善,抑止所有的一切惡之意。聽佛教訓後信任佛陀的真理,因之而達到持一切善,抑止一切惡的境地,為之得到聞持陀羅尼門。當然這裡所說的對象為菩薩,既是菩薩,即所作所為均必須說服他人,勸化他人,故所謂的止一切惡, 不惟自己抑止了一切惡而已,一方面自己抑止了惡念,另方面還要教化他人抑止一切惡念,又不惟自己持守善行,還要勸說他人努力於持受善行!「門」為通入室內必須經過之處,「得門」就是登堂入室之謂。菩薩均具有了與人以持善止惡之大力,故謂得入陀羅尼之門。「聞」就是聞法,「持」為受持,菩薩的智慧是非常的高,能隨所聞法,悉能受持,故聽到佛壽無量後,即能得入一切諸法由此所出的總持門。也就是已了解人們有永恒的生命,已信任生命之永恒性,已能做到自己止惡行善而教化人以止惡行善之一切大行的了。

 

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

  又有相當於一個世界打碎為微塵之數那麼多的菩薩大士,得成樂說諸法無所滯礙之大辯才。

  以須彌山為中心而成的世界,包括九山八海四大部洲等地方為一世界,將此一世界全部打碎為微塵,一粒微塵為一菩薩,這裡所說的成就樂說無礙的大辯才之菩薩的數量就是有了那麼多。「樂說」是常時喜歡講說諸法之意,「無礙」是沒有阻礙,無論何時,無論甚麼處境,都無所滯礙的能夠自由自在的講說諸法。要做到樂說是很困難之事,如果是只說佛法的話,還能作得到,可是要樂說,即有點困難,因為樂說者要常常喜歡為人講說,同時能夠打破順境之阻礙,不管人家之怎樣譏毀迫害,不論人家之怎樣稱譽媚諛,一概不在乎的歡喜去為人講說,這不是容易事,所謂樂說即兼有無礙是也。因為常時能夠保持喜歡說法的人,總是不會被一切所阻撓的,一切的阻礙不能阻礙了樂說的人。「辯才」不是唯會巧妙的講說而已,是要有無礙的講說之才能,故辯才即即無礙,是能夠自由自在的講說,是巧辯到不會被一切所阻礙!有了一世界之微塵數那麼多的菩薩,也就是算不盡的菩薩,聽佛講說佛壽無量而起絕對的信仰,因之而成就了如上所說之樂說無礙辯才!

 

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

  又有相等於一世界打碎為微塵之數量的菩薩大士,得到百千萬億無量的旋轉曉解之總持門。

  「旋」就是旋轉,由此方轉讓為彼方,由彼方再轉讓為另一方,也就是此方教化彼方,彼方再教化另一方,這樣的旋轉依次而傳化到無限際的地方之謂。「陀羅尼」為止惡行善,這裡所說的很多菩薩所得的境地乃能將此止惡行善的總持門旋轉到無限量的地方,給無限量的眾生曉解的,也就是不惟自己一人聽教而起信即事 已濟,還能將此善法教化他人,他人又將此善法講說下去,一直無限制的弘揚於世。這種根本之力,初為一人所持,此人定是有一種威大之力始有可能留傳至於無限,這種人所得的功德,所成就的境地就是「旋陀羅尼」!這種境地必須有下很大的功夫始能做到,其投下的教才能影響到每位的內心深處,不然的話,即任你聽講時覺得怎樣的微妙,然而經過不久還是會回復到未曾聽講時那樣,這樣即焉能談到旋轉而傳到無量眾生,救度眾生呢?故旋轉總持門總是要有在於一法中出生無量無邊句義的大力?

 

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

  又有三千大千世界打碎為微塵之數量的菩薩大士,能為眾生轉不退轉之法輪。

  「三千大千」就是包括小千、中千、大千的三層世界,也就是皈為一個大千世界,因為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故說三千的大千,其實都是說一個大千世界而已。「法輪」已於前面說過,是形容教理弘揚於世之謂。教理不斷的弘揚於世,好像車輛之兩輪廻轉不絕,向前直進而沒有休止!弘揚教理於世,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是求而不得,可是在弘揚當中總是有了種種的阻礙的,因為各人的面貌不一樣,自然的各人的內心也不一樣,內心既不一致,即有的會信服,有的定會阻撓,也因迷惑心重,不容易理解真理,致未能皈順真理,尤有甚者,會敵視傳教的人,處在這種境遇,而想去弘揚真理,定會有種種的阻礙的,能夠克服一切障阻,排除艱難,即真理才能宏宣下去,這種不畏忌一切的精神就是所謂的「不退」,不管怎樣的障阻也不會挫折吾人弘揚之勇氣,始終一貫的保持一把熱誠、堅固之心去弘揚,就是轉不退轉法輪。本來轉法輪是佛陀之分內事,可是如果菩薩也保持廣大的慈悲心去弘揚正法時,同樣的可以叫做轉法輪,這裡就是說明聽到佛壽無量之真理後,有了許多菩薩也得到堅固不拔的果位,智慧已相當的深,已住不退地能為眾生轉不退輪的了。這種境界是證圓初地,也是圓轉三不退輪之境地。

 

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淨法輪

  又有二個中千世界打碎為微塵的數量之菩薩大士,能夠轉着清淨的法輪。

  二個中千世界就是二千個小千世界,有了這麼大的世界悉數打碎為塵之數量的菩薩,可說是多的不能算得盡,他們因為聽到釋尊顯示佛壽無量之事後,已經悟法真空,住於清淨的境地,能為來人講說清淨之法的了。「清淨」二字可以由種種角度去講解,是含有許多種類的意義在,以清淨心講解清淨法就是沒有求報酬之念,是純一而沒有雜染執取之心。一般來說都是在想求甚麼才做甚麼的,如對人好即想求人家之好感,傳教與人即想求人家之感激,想把這些有所得之雜染心理棄除不是容易事,然而既有雜染之心,即所說的當然是雜染之法,這樣是隱蔽真理而不能將真理闡揚出來的。這裡所說的就是以弘揚真理為其職責,當做他應做的事,是純粹為人服務不求報答的清淨心為出發點的菩薩,有了數不盡之多。這種心行是證圓二地的境界,是離三惑之垢,也會令人離三惑之垢的境地。

 

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有一個小千世界悉數打碎為微塵之數量的菩薩大士,經過八次轉生後,會成就無上正徧知的佛智。

  「八生」者轉生八次之謂,是再經過八次的轉易受生即能成就佛陀之意。這種境地乃證圓四地,殘餘的惟有八品微細的無明。斷一品微細無明即入五地,斷二品即入六地,斷三品即入七地,斷四品即入八地,斷五品即入九地,斷六品即入十地,斷七品即入等覺地,斷八品即能盡入妙覺之佛地的了。每斷一品微細無明時,即會損一變易生死,而增加了一分的中道!

  欲成佛,須要經過許多的劫數,所謂歷劫成佛是也。雖然經文寫的是八生,可是此八生乃最後的八生,在這以前已修過相當久的劫數,已經歷所有的艱辛苦困,已經為了成就佛道大事而作了許多的準備過的人,這種人乃不斷的向佛道邁進,勵行菩薩大道,永恒的不改變其菩薩心腸的大心,這次又再聽到佛陀講說佛壽無量之事後,增加了不少的信心,其心境乃一轉而為八生成佛的境地的了。

 

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有四倍之四天下,悉數打碎為微塵之數量的菩薩大士,經過四次轉生後,會成就無上正徧知的佛智。

  四天下處是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之所謂四大部洲,是以須彌山為中心,圍遶在於須彌山之四方之洲。四四天下即四天下之四倍,將四個四天下所有之物悉數打碎為微塵,即其數量可觀,還是算不盡之多。釋尊說佛壽無量時,有了這麼多的大菩薩,再轉生四次即能成就無上正徧知的佛智。所謂「四生」是說斷除四品微細的無明之謂,斷除一品微細無明,也就是損一生即入九地菩薩,斷除二品微細無明而損二生即入十地菩薩,斷除三品微細無明而損三生即入等覺地菩薩,斷除四品微細無明而損四生後,就是成就妙覺地之佛陀的了。

 

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有三倍大之四天下,悉數打碎為微塵之數量的大菩薩們,經過三次轉生後,會成就無上正徧知的佛智。又有二個四天下,悉數打碎為微塵之數量的大菩薩們,經過二次轉生後,會成就無上正徧知的佛智。又有將一個四天下,悉數打碎為微塵之數量的大菩薩們,再經過一次轉生後,會成就無上正徧知的佛智。

  「三」次轉「生」是說斷除三品微細的無明之謂,斷除一品微細無明,也就是損一生即入十地菩薩,斷除二品微細無明而損二生即入等覺地菩薩,斷除三品微細無明而損三生後,就是成就妙覺地之佛陀的了。

  「二」次轉「生」是說斷除二品微細的無明之謂,斷除一品微細無明,也就是損一生即入等覺地菩薩,斷二品微細無明而損二生後,就是成就妙覺地之佛陀的了。

  「一」次轉「生」是說斷除一品微細的無明之謂,再斷除惟一品的微細無明,即損除僅有的這一生而成就妙覺地之佛陀!

  以上所說的都是以菩薩的德行之高低而論其「增道損生」的問題,所謂「增道」就是增明一分中道,所謂「損生」就是損一變易生死之謂。每損變易生死一次就是斷除一分的微細的無明,因為菩薩雖沒有分段生死(肉體生死)雖沒有煩惱,可是還有微細的無明,還有變易生死,變易生死,微細無明,如不盡除的話,即不能證到最圓滿的佛智的。這裡所謂的變易生死的數字,乃是表示菩薩之智德的深淺而已,其智德愈高的菩薩,即其數字愈少是當然的事。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又有八個世界大的世界,悉數打碎為微塵之數量的眾生,大家都發起願意成就無上菩提之心。

  一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包括九山八海、四大部洲之謂,「八世界」即一世界之八倍,將這麼多的國土悉數打碎為微塵,一粒塵粉為一眾生,即其數量也是算不盡之多,有了這麼多的眾生,因聽佛陀講解佛壽無量等事而覺得成佛有望,雖然成佛的路程是非常為難跑得過去,可是總是有成佛之希望,故大家聽後,願從今以後向於無上佛道邁進,願努力於佛智的成就!有了這種願力,有了如前面所說的功德,均同樣的為信仰佛陀壽命之無量才有的事,佛陀的生命無量就是佛陀之教化沒有限,佛陀之教化沒有限,即信仰其教訓的人,在於長久的未來總是會到達佛陀的境地的。故絕不會被眼前短短幾十年之生命有所拘囚,因此,而能增加信心,而能加強自己的心行。佛陀所說的壽命無量之事情,真正是幫助吾人的道心不少,因為有了這種靈魂不滅之論,即會改變吾人以往的作風,會珍惜這短短的壽命,有了這次短短的壽命,正是自古以來的壽命,也是延續永恒的未來之壽命之一部份,吾人的境遇均為這樣的有了前因後果,前因不對,即後果不堪,前因正真,即後果自可樂觀,莫怪大家聽後,要努力的改造自己的前因後果的了。

 

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並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亦散一切諸大菩薩 ,及四部眾

  佛陀說明諸位菩薩大菩薩所得的大法益之事時,在於虛空中降下了白的蓮華,和大的白蓮華來散在正坐在很多的寶樹下面之獅子座位上的諸位佛陀的身上,並且也散在正坐在七寶塔裡的獅子座位上面之釋迦牟尼佛,以及久遠劫前就滅度的多寶佛的身上,同時也散在於會場裡的諸大菩薩,以及在家出家的四部眾之身上。

  有了吉祥事時,天上界一定會首先降下種類很多之華來。這種「降華」的儀式不是甚麼不可思議之事,因為這是在表示諸天仙眾聽法後,也同樣的會感激歡喜,是一種感謝佛陀之描寫,也確實會感動了諸天而致降華以示謝意!也許佛陀的聽眾不限於人間界的眾生,不限於那一類的眾生,就是天上界的眾生也是佛陀教理的聽眾之一,故由天上界降下美麗的花朵來,乃是正當的理論!可是一旦降華,即不但是在佛陀的身上,因為一個講經的會場必有很多人在那裡,也有凡夫,也有菩薩,也有出家,也有在家的善男信女,故天上每次的降華,均為平等的普降,這是曾於論說過的意義深長之事。總之,現在雖然是凡夫,雖然有些人還是惡性的人,還是沒有智慧,還是沒有分別心的眾生,可是大家都同樣的信仰佛陀的真理,都是同樣的肯努力精進,肯將佛法普及於世,均欲導人入於佛陀的智慧大海,故同樣的會被人天讚仰,會被一切眾生所稱譽的!

 

又雨細末,栴檀沈水香等。於虛空中,天鼓自鳴,妙聲深遠。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瓔珞,真珠瓔珞,摩尼珠瓔珞,如意珠瓔珞,遍於九方。眾寶香爐,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持旛蓋,次第而上,至於梵天。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讚歎諸佛

  天上又降下細抹的栴檀沉水等香來。在於虛空裡自然的有了天皷在鳴響,鳴出的微妙聲音是非常的深遠的。又降下很多種類的天衣,垂下很多的項鍊瓔珞,如真珠、大寶珠、如意珠等等的瓔珞徧滿在於九方。並有了眾寶的香爐,在裡面燃燒那無價之香,這種香自然的周徧到了這裡來供養大眾。每位佛陀的頂上,有了諸位菩薩執拿幢幡寶蓋,漸漸而上,到了梵天所住之處,這些菩薩們,用微妙的音聲,歌咏了很多的頌,來讚歎諸位佛陀。

  天上降下「細末栴檀沉水」諸福德之香,和前文降華奉供同一意義,還是奉供十方諸佛、釋尊、多寶如來等諸位佛陀,以及一切諸大菩薩,暨在座的在家出家之四部眾,是文略不談而已。散華是表真實行,香供即表真實德的了。

  「天皷」是表示教理欲行於世時,好像鼓音響徹之謂。這有二類已於前面述過。第一是法鼓,第二就是毒鼓,「法鼓」是將教理怛率的講出來,也是一昧的弘揚正教之意,「毒鼓」即徹底的糾正世人錯誤之見解,打碎人家之迷惑,以便促人之反省之謂。「虛空中」是表法性空,「自然嗚」即表無問自說。

  降下的「天衣」有了「千種」,是表示寂滅忍衣,也是無生理之忍辱衣。「瓔珞」是寶珠串成的鍊,垂諸瓔珞乃表智珠來嚴飾之意。「真珠」為蚌螺之珠,喩小智,「摩尼珠」譯為大寶珠,是大智慧之示,「如意珠」是珠王,能出生一切珍寶,是表示中道,是佛之智慧圓明妙心,「偏於九方」就是充滿於四方、四維以及中央,是六凡三聖同嚴佛果之表示。

  「爐」是心寶,「香」就是道韻,以智修德,為之「燒香」,種種寶貴的香爐裡面燃燒着那高貴「無價」之香,自然的至於周徧,自然的到了大會來供養所有的「佛陀、菩薩」大眾, 這是表示自行妙德,總趣極果之謂。前面所說的雨香,乃表示福慧,這裡所說的燒香之燒是表示慧,香是表示福,自然是一念既徧,一塵亦徧,是出於誠心,並非作意故云自然,其心普而沒有缺處,故說周至,熏惡成善就是所謂「供養」的了。

  有了很多菩薩在於佛陀的身邊拿著「幢幡寶蓋」在侍候,幢幡寶蓋漸漸的延續伸長升上到梵天,這是說明佛教由人間界弘傳到天上界,也是表示凡是有生命者均須依靠佛陀之教訓而得救度之謂,菩薩就是行因之心,執法莊嚴故,為幢幡寶蓋,「次第而升上」,離欲清淨,到了無欲的境地為之「梵天」。諸菩薩即用微妙的聲音,「歌」咏很多的「頌」來「讚歎」諸佛的功德,以表供養。

  以上所列的有六種祥瑞,所謂「瑞表圓益」是也。第一為雨華瑞,第二為雨香瑞,第三為天鼓瑞,第四為天衣瓔珞瑞,第五為燒香供養瑞,第六為旛蓋讚歎瑞。總而言之,是以種種事物來供養,以表示普天同慶之心情。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佛說 希有法,昔所未曾聞,世尊有大力,壽命不可量 ,無數諸佛子,聞世尊分別,說得法利者,歡喜充遍身

  這時彌勒菩薩從他的座位站起來,偏露着他的右肩,合掌向佛敬禮後,用偈這樣說:佛陀您所說的希有之法,乃從來未曾聽過之事,世尊您有大智慧的神力,壽命長還得不可稱量, 在座的無數諸佛子們,聽世尊分別詳細講說而得到莫大的法利,獲大歡喜充滿其身。

  佛陀所說的「希有之法」就是佛壽無量之事,這事情雖然多多少少在於談論佛理當中提起過,可是那不是正題,在這裡,於今天,釋尊才認真的講說這問題,釋尊這次講說佛陀的壽命無量,也說明眾生的壽命無量,這種法話乃是釋尊成道以來「未曾」講說過,故大家也未曾聽到過。佛陀有大智慧,具有救度一切眾生之神通妙力,其壽命長遠,不可稱量之事,大家已經了解的非常的清楚。佛陀並說他知道佛壽無量,詳細的說明依靠這原理即有種種功德利益可得,因此,在座很多的會眾都了悟到這事情,大家都得到很大的法益,也認識成佛    有望而獲大歡喜,其喜悅都充滿於全身。

 

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羅尼,或無礙樂說 ,萬億旋總持

  有的住於不退轉之果地,有的得到總持,有的成就無礙樂說的辯才,有的得到萬億的旋轉陀羅尼。

  彌勒菩薩用偈所說的內容,在長文裡大概都已列過,然而在長文裡面所說的話乃是出自釋尊,這裡是彌勒菩薩講出來的話,可說是彌勒菩薩己承認佛陀所說的種種功德的了。彌勒菩薩的承認即是為吾人而承認,是有加強大家之信念的效用!

  同樣是釋尊的言教,惟聽眾的程度參差不齊,所得的法益也依人而異。有的聽說佛壽無量後,登上「不退之地」,也就是得到無生法忍,從此,無論遇到甚麼境遇也不會再被境遇有所動搖而停止他的精進心的了。有的得到「陀羅尼」而入總持門,陀羅尼就是止惡行善,是一切善根之泉源,得到這種境地的人,不惟自己去履行,還會教化他人實行這種道理的。有的獲「無礙辯」,「樂說」無窮,無論遇到何種事情都不會失去了勇氣,其熱誠講說化度的態度歷久而不衰,恒常保持弘教於世為他的喜悅!有的得到千萬億的旋總持,也就是自己有了止惡行善之大力,將此事情一人一人的傳移下去,將此無限的感化力量普及於一切眾生!

 

或有大千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不退之法輪。復有中千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清淨之法輪。復有小千界,微塵數菩薩,餘各八生在,當得成佛道。復有四三二 ,如此四天下,微塵諸菩薩,隨數生成佛。或一四天下 ,微塵數菩薩,餘有一生在,當成一切智

  將大千世界悉數打碎為微塵之數量的諸菩薩,每位均能講說不退轉之法。又有將二個中千世界悉數打碎為微塵之數量的諸菩薩,每位均能講說清淨之法。又有將小千世界悉數打碎為微塵之數量的菩薩,殘餘八生轉世後,會成就佛道。又有四倍、三倍、二倍之四天下悉數打碎為微塵之數量的菩薩,他們經過幾次的轉生後,會成為佛陀。又有將一個四天下悉數打碎為微塵之數量的菩薩,殘餘的一生轉生後,就會成就一切種智的佛陀。

  轉「不退法輪」就是將佛教弘揚於世,在弘揚真理過程當中,無論遇到甚麼障礙,遇到甚最麼誘惑或迫害,都不會將吾人既決定之弘揚真理之心退回,這裡說有了很多菩薩聽到佛壽無量而達到這種心境,其人數之多,有如將大千世界所有的物質悉數打碎為微塵,一微塵之粉為一位菩薩來計算那麼多(以下都以此類推)。

  「轉清淨法輪」的清淨可從多方面來解說,惟最主要的乃在於不求報酬之心,惟有工作,不計其果,也就是只求眾生之安寧,惟弘真理,救度群生為職責,為喜悅之意。這裡所說的「中千界」就是長文裡面所說的二個中千世界,是一千個小千世界之二倍,將這些世界悉數打碎為微塵,即其數量也是可觀的。

  將一個小千世界悉數打碎為微塵之數量的那麼多菩薩,「餘各八生在」,也就是再轉生八次就能成佛之意。餘就是殘餘,就是此後所殘餘的微細無明應棄除的次數之意,各就是各人,也就是每位菩薩的境地都已達到這種果地,再經過八次的變易生死,積諸善根,將一層一層的微細無明斷除後,均能成就佛道。

  「四、三、二……,隨數生成佛」之四為四天下之四倍,三為四天下之三倍,二即四天下之二倍,隨數生就是隨其數字之次數而轉生之意,也就是說,將四倍之四天下悉數打碎為微塵之數量那麼多的菩薩,再經過四次的變易生死,減除四層的微細無明後,將會成佛,三倍四天下的國土都打碎為微塵之數量的菩薩即再經過三次,二個四天下的即再經過二次,其後就是成佛的日子。

  一個「四天下」,也就是須彌山之四方的世界,將這些世界悉數打碎為微塵之數量那麼多的菩薩,他們均再經過一次的轉生,也就是再經過一次的變易生死,滅除惟有的一份微細無明,即能具備佛陀的智慧而成就佛道。這些都是以他們的智德之深淺以論成佛之快慢,智德愈高,即成佛之時間會愈縮短,智德愈淺,即離成佛之期愈遠的。

 

如是等眾生,聞佛壽長遠,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復有八世界 ,微塵數眾生,聞佛說壽命,皆發無上心

  像如上所說的眾生們,都因聽聞佛壽長遠之法話後,得到無量的無漏、清淨之果報。又有了八個世界悉數打碎為微塵之數量的眾生,聽佛演說壽命無量之事後,大家都發起無上之菩提道心。

  「無漏」、「清淨」均為斷除一切煩惱,得到無漏落於生死與清淨之智慧之意。佛陀開示佛壽無量,也開導眾生之壽命無量,因之而發奮圖強,一時大悟而得到很大的法益。依佛壽無量之論說,而得到大的果報,即會注意到因緣果報之事,也因之而會積聚善因期得善果,大家的善果均由累積以來的宿德,聽到真理後,即會大開宿智而有所成就是自然的道理。

  「無上心」就是祈求無上菩提,也即是願成佛智之大道心。聽佛開示佛壽長遠之事後的很多眾生,大家都發道心,願得成佛。因為佛陀有了無限之生命,即大家一定也有了無限之生命,了解這種事情時,即會禁不住內心的喜悅,從此以後,不會再求那些不甚緊要之事,不會計較眼前之事,而會為永恒的未來着想,因之而會發起追求無上之佛道心。

 

世尊說無量,不可思議法,多有所饒益,如虛空無邊。雨天曼陀羅 ,摩訶曼陀羅,釋梵如恒沙,無數佛土來,雨栴檀沈水,繽紛而亂墜,如鳥飛空下,供散於諸佛,天鼓虛空中,自然出妙聲,天衣千萬種,旋轉而來下,眾寶妙香爐,燒無價之香,自然悉周遍 ,供養諸世尊

  世尊演說無量不可思議之法,有很大的利益,好像虛空那樣的沒有邊際。空中降下了天上的白蓮華、大的白蓮華來。帝釋天、梵天如恒河中的沙那麼多的數量都由各地而來,他們都降下栴檀沉水的香物紛紛亂墜而來,好似禽鳥從空而下那樣的來供養諸佛。天鼓在於虛空裡,自然的放出微妙的聲音。天上的妙衣有了千萬億種,在於虛空中旋轉而下來。眾寶製成的妙香爐裡,燃燒着無價寶之名貴的香,香氣自然的周徧一切的來供養諸位世尊。

  「空」者能覆蓋一切,不管是美麗之物,或者是醜惡之物,沒有不被虛空所覆蓋的,佛陀也和這一樣,不論是善人或惡人,或者是智者,是愚人,佛陀均會伸出救度之手,以便救度一切眾生的。又虛空是沒有邊際,佛陀所說的壽量不可思議之法的利益是非常的廣大,好似虛空的無邊,賜與眾生的法益是平等大慈而沒有際限的。

  佛陀的教訓是如此的尊貴,天上界人間界的眾生均會在於此時了解的非常的詳細,因此而天上界的眾生會被感動,他們會降下天上的小白蓮華,大白蓮華,是諸天歡喜,空中降華以示謝意皈依之義。

  「釋」就是帝釋天,「梵」就是梵天王,他們的數量有如恒河中之沙那麼多,從「無數佛土來」,也就是從無量的國土到了這個娑婆世界來,他們之聚集帶來了細末的栴檀沉水之香氣,妙香會繁盛(繽紛)降下來,其景況有如飛鳥從空而下,供散於諸位佛陀。

  空中不因人擊而自有天鼓在響,所出的聲音又非常的奧妙,當然這是表示諸天被感動而歡喜而願意擁護佛教之意,也表示的陀教訓有了攝妥善勸之法鼓,和折伏激發之毒鼓,這種天鼓會響徹到天上界去感化天上界的眾生,致天上界的眾生也響應佛陀的教化而自然的嗚起天鼓來。

  天上的妙衣也於這時在於虛空中旋轉而下,其種類是非常的多,數以千萬億計,既有這麼多的天衣降下,即所覆的必然是廣大。佛教之弘揚乃庇護人類,也蔭被諸天,人天都能得到幸福而歡喜,故有天衣旋轉而下以表覆蓋之供養。

  寶爐裡面,爇眾妙香,這種妙香普遍的熏及一切,周徧於一切法界,供養了諸位世尊。供養諸佛,即是表示讚歎佛陀威大之無量功德,大家的內心都已被真理熏化,都成為法喜充滿的人。

 

其大菩薩眾,執七寶 旛蓋,高妙萬億種,次第至梵天。一一諸佛前,寶幢懸勝旛,亦以千萬偈 ,歌詠諸如來

  那些大菩薩們,都執着七寶造成的幢旛寶蓋,是高又妙,有了萬億種那麼多,漸漸的升至梵天。每位佛前都有寶幢懸掛着勝旛,也用千萬首偈來歌詠讚歎着諸位佛陀。

  大菩薩手執幢幡寶蓋,站在佛陀的周圍,這些幡蓋均用七寶珍貴華美之物來裝飾的,這都是表示以善功德來莊嚴道場,同時幾萬億種的高勝妙好之這些東西,會由地面漸漸的升至梵天之界!這是表示妙法不惟於此世界弘揚,也弘揚到天上界,將娑婆世界和清淨的梵天界打成一片,娑婆世界也將清淨,梵天界也將被妙理蒙薰而成為人天均淨的淨土,是功德美淨而圓滿,也是諸佛之所讚歎庇護的了。前曾述過,由下至上,乃是打破一切艱難困苦之壞境,克服一切不如意事,是向上求進的一種表現。佛陀之妙法的弘揚,雖會遇到種種窘迫之事,然而已雨過天晴,大家都同樣的會喜悅真理,而皈依真理的了。

  「勝旛」之故事前曾述過,是論議教理的勝者榮譽之標誌。原來印度的婆羅門有了九十六派之多,因此而常常相互論議,這種論議叫做「法輪」,法輪的由來可見也是由婆羅門的論議而來的,他們論議的結果,輸的即投降,贏的即因法輪而的緣故,在於這一派的門口豎起旗來,這種旗就是所謂的勝旛。經文裡面所提的「勝旛」就是以法贏過了眾生之心,也就是愍念一切眾生,救度一切眾生之勝利者,故寶幢又懸勝旛!「以千萬偈,歌詠諸如來」就是表示菩薩們的心得,菩薩們雖不及佛,然而已深得妙理,大家都想盡辦法來讚歎佛陀威大的功德。

 

如是種種事,昔所未曾有。聞佛壽無量,一切皆歡喜,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一切具善根,以助無上心

  像這些事情,乃從古以來未曾有過之事,大家聽佛說佛壽無量之事後,一切眾生均喜悅的不得了。佛之名字傳聞到十方,廣大的饒益了眾生,使一切均具足了善根,都資助了無上道心!

  以上所舉出的這些美妙之事,是從來未曾看聞過的勝妙之事,由現出於眼前之實事來看,即能了解佛陀之教化必定善能弘揚於世無疑,也是表示真正的會弘揚於世的。

  釋尊說大家因聽到佛壽無量之理後,有了算不盡的眾生得到種種的大法益,同時法華會上一片都是法喜充滿,人天同慶,有了種種祥瑞普降在於會場,菩薩們都用盡最妙之言辭歌詠來讚歎佛陀的無量功德。彌勒菩薩也同時用偈來複述現場的勝妙之境,他說這些勝妙之事皆因聞佛壽長,知佛德妙,故一切大眾的心裡才會生出很大的歡喜的,佛陀的名字傳聞到十方,廣大的利益一切眾生,會令一切眾生,具足了善根,佛陀之法益悉數可以資助人家之無上道心的。吾人能夠積極的行諸善事,皆因有了「無上心」為其根原,無上心就是所謂的願求無上菩提之心,也是發願達到佛陀之境地的心。大家都已了解培植善根,行諸善事,都是資助達成佛陀之願望的資糧!

  法華經所謂「一品二半」的本文到這裡已告一段落,也就是以壽量品為中心,加從地涌出品之後半,和分別功德品之前半為之法華一品二半,這是法華經之中心思想,是最為緊要的部份。雖然一品二半裡面並不是在說明佛陀、凡夫的問題,也不談及為甚麼會迷惑,怎樣才能了悟的問題,然而裡面,却有一種與人以大的力量!因為大家的信仰必須靠一種力量,真理就是吾人的大力量,這裡所說的就是最根本的道理,可是最根本真理之存在才有一股很大的力量的。其他的問題雖然也是非常的重要,可是最根本的問題如未能了解時,即不能產生出大力量來。如吾人敬佛而禮佛,到底是在信甚麼?其終歸是甚麼?如這些問題未能明瞭時,即吾人的信仰,吾人的行善,總是不隱固的。這裡所說的事情,一看好像和吾人的日常生活離開得非常的遠,可是這根所說的道理並不是那些小恩惠的問題,小恩惠即吾人也常常在做過,這裡所論的是根本的問題,沒有根本即不會有力量,一品二半之價值就是在於這裡!

  自方便品一直到了這裡,就是法華經的「正宗分」,也是法華經全體的中心,以下即已進入「流通分」的階段。大凡一部經典均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三分。序分是欲入本論的前言,正宗分是一部經的正題,是屬於本論,流通分就是說明信仰本論而弘通這部經典時的功德,以及其結果如何的問題,可以說是後言。一部經典裡面的本論是最重要的部份,可是後言也不能輕視的,因為吾人是凡夫,凡夫的心是迷惑之念,迷惑即有疑問,也就是說,聽到佛陀講說妙理後,雖然已多少會了解,可是疑問還是非常的多,其疑問不能超過「信仰後會有甚麼結果」的範圍,如佛陀說大家都會和佛陀一樣的終會成佛,然而是不是真正會成佛?這是吾人欲明瞭的地方。因此,才有了流通分之文。流通分就是說明持有正當的信仰的結果會如何?又想持有正當的信仰時,應怎樣去律身?要怎樣去思惟?怎樣去改正吾人之作風等問題。同時也舉出往昔之實例,排出印度古代所記載之事,說有人這樣信仰而除棄了迷惑,有人怎樣信仰而了解了佛陀之精神等都是引導吾人應行應走之道,以便堅固吾人之信仰!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這時佛陀又對彌勒菩薩說:阿逸多!假使有眾生聽到佛陀的壽命長遠到這樣的不可計量,乃至最小限度一念能生信解之心的話,即其所得的功德是沒有限量的。

  一念之信心即功德是非常的大,自然的那具足深心的信解時的功德一定是算不盡的多,可以說是不能形容得出的了。信任佛陀之壽命非常的長遠時,即吾人的成佛希望也有所期待的,因為佛壽無量,即佛陀遺教之生命也是無限,信任這無限之生命之教理,學這種不可稱量之生命的教學的吾人,不久的將來總是會和佛陀一樣的可以過着無限的良好生活,故佛壽無量之說明就是為了吾人而開的教,是要大家同入於無量的佛壽裡面去的。佛陀對彌勒菩薩說假若有人,不管是深心了解,或者最低限度能生一念的信解時,即其功德是非常的大,也就是說明信解之力量之何等重要,因為信解佛壽,即有大的力量,吾人也將進入其大力量裡面的。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密、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

  假使有善男或信女,為求無上正徧知之佛道的緣故,經過八十萬億千億劫那麼久的時間,去實行五種波羅蜜(度),所謂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入定度、除六度裡面之智慧度在外是也。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正徧知,是佛陀的智慧,為求佛道,為了明瞭佛陀真實之教,為了具備佛陀的智慧,這種人假使受持五種波羅蜜,經過八十萬億千億劫那麼久的歲月,也就是在久長的歲月裡,認真的行持五度之意。「般若」為智慧,般若真智乃為諸佛之母,在這裡因為是舉出功德,校量信解的緣故,將般若度除棄不談。

  行菩薩道必須經過六度之行,度為由此凡夫之岸,渡過覺悟之彼岸之意。行六種條件即能由凡夫之境界而進入佛陀的境地。「檀」為檀那的簡寫,是布施之謂,菩薩道須由布施入門,因有了布施的心行,即能棄除慳貪執着之心理。「尸羅」直譯為清涼,因此,意譯為持戒。如心不清涼時,即不能安靜,也就是我慢心理會滋長的,可是持守佛陀的戒律而將我慢心理抑止的話,即心理自然會清涼,故清涼即是持戒之意的了。「羼提」譯為忍辱,忍辱是忍受一切侮辱,對於他人所用的不正當言行,想來諷刺你時,身口意都能忍耐得住,同時對於想稱譽等事來謟媚你時,也不會驕傲而大意,不瞋、不驕才是真正的忍辱行。「毘梨耶」,譯為精進,精進者純粹虔誠的去求道之意,以一心一意沒有雜染之心向於真理邁進,當然要勇猛的精修善法,勇猛的斷除惡法,是將吾人之雜染心理勇猛的改進為純粹至善之心理作用。「禪」為禪那的簡寫,譯為靜慮,是將吾人散亂之心靜止下來,心注於一境處,把無明妄想煩惱的心情化為一清淨而定的心。主要在於養成不動搖之念,離開了俗緣斷除了繫縛,靜止思慮心時,即不會被一切所動搖而能進入真正之理的。

  修五度的目的是想進入正智,故五度是為「般若」而修的行。般若譯為智慧,是佛陀真實的智慧,吾人學佛,最後的目標,也是在於這一種智慧,因為有了智慧,即會了解宇宙天地萬有的真正性質,而成為佛陀!在未成佛前,在未得到完成智慧之功行前,應修的行就是上面所說的五度,為了達成智慧,即應精勤的善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的五度。這裡所舉的功德,校量信解時,因為未達成智慧前之事,故說除去了智慧不說。

 

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用這五度所得的功德,來比較前面所說的一念信解功德時,是不及一念信解之功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百千萬億分之一,乃至算師計算,一切譬喻也所不能得知的。

  行五波羅蜜是為近於佛的智慧,尤其是如前面所說的已經行至八十萬億千億劫那麼久的時間,其功德一定是非常的大,可是和一念信解之功德比較起來,還是差的很遠,是用語言等事所不能測量得出之遠的。因為一念信解就是了知佛陀之本意,了知佛陀即能產生一切善,因為佛陀就是一切善的根本,善本如果未了,而只修技末個條之善,那是怎麼修也修不會完的,雖然修一種善,即有一分功德,積聚眾善,即功德無量,惟和根本之善行比較起來,乃是天淵之別,所以說,不能和一念信解之善念比較的。

  佛陀的意思就是叫人從根本着手,欲學佛教,想求真理,即須了解佛教之中心重點,如把這問題擱置,而只求其他的問題,只研究、討論其他的道理時,即是離開正題很遠的,一旦欲求佛教,即應從了解佛心着手,其他的善行是一種幫助之性質,千萬不可放棄了知佛智的根本問題而只追其他的善行!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若有善男信女,有一念信解之功德,這種人對於無上正徧知的佛智,如果說會退轉者,絕沒有這個道理的。

  無信解之心的人容易會退道,有信解之心的人,即不會退轉菩提道心的。「無有是處」之處就是理,也就是說,有了一念信解功德之人絕不會退轉菩提,這種人會退轉菩提道心是沒有這個理由的。因為這種人已聽到佛壽無量而得無量功德由外而資,已圓順信解,自內而熏,故定是一不退轉的人。

  這種人已了解到佛壽無量之功德,已能努力於追求佛智,故已相當的覺悟者,因此,說這種人會中途而止是沒有理由的。已真正決心欲知佛智,有了這種心念的人,焉有不進之理,中途會退轉不進的人,定是未徹底了解佛陀本意,沒有欲知佛智的堅固信念才有的現象,如真正信解佛陀,真正想入佛陀智慧的話,即其努力的程度可觀,是不會挫折其志的。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數,行五波羅蜜。於是諸劫中,布施供養佛,及緣覺弟子,並諸菩薩眾,珍異之飲食 ,上服與臥具,栴檀立精舍,以園林莊嚴。如是等布施,種種皆微妙,盡此諸劫數,以回向佛道

  這時釋尊,欲重新宣說這意義,而用偈說:假使有人求佛智慧,經過八十萬億千億劫那麼久,去履修五度,在於這麼多的劫數裡,去布施,去供養佛陀,以及緣覺乘的佛弟子,暨諸位菩薩乘的人。供給他們以珍異的飲食物,上等的衣服和睡臥之用具,也用栴檀香木建立寺院,同時獻施園林來莊嚴勝境。像這些布施的種種物品均為精細微妙的,經過上面所提的劫數那麼久的布施功德,都廻向於佛道。

  修五度,首先是布施,行布施的歲月是如上所說的那麼久的劫數,在此期間內,對於佛陀、聲聞、緣覺、菩薩所謂出世的四類聖者們,奉獻種種珍異寶貴之物,如珍奇飲饌、寶衣、床褥、「醫藥」等所謂四事供養是也。所謂布施首先要供養佛陀,因為吾人是學佛的人,想學成佛道,即應供養佛陀,布施佛陀。供養佛陀,即是表示皈敬之意,也就是想使教主的日常生活沒有欠缺,是尊師才能說為是重道的作風。其次即應供養協助真理的弘揚者,也就是諸位聖眾,最後也應布施一切眾生,如佛陀在世時的諸位佛陀弟子們,均乞人之食,然而也轉施於貧窮的群眾,這些都是說明物質的供養,也就是屬於財布施。除了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之四事供養外,這裡並提出了以栴擅上等之木材建立了精舍,精舍是為了講說佛學,研究佛教的場所,是屬於僧團的居住的僧坊,有了精舍既可集體的聚於一處去學習修養,也可以藉這裡講說佛理給大家,其場地又有所獻的園林,園林整理的很乾淨莊嚴,這些精緻微妙的布施物品都是為了佛道而作的,所謂「廻向佛道」是也。廻向者將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廻轉至自己所期望所向之處,為了達成佛地而將布施廻向佛道,這是正當的布施方法的。

 

若復持禁戒,清淨無缺漏,求於無上道,諸佛之所歎

  或者有人持守佛教的禁戒,守戒清淨而沒有缺欠,以這種行在求無上之佛道,是諸佛之所讚歎的。

  「戒」為佛教道德之總稱,是禁制之意義,消極的方面來說,是防非止惡之力,積極的方面來說,是諸善發生的根本。戒是三藏中,律藏所詮,故和毘那耶(調伏)同視,可是律(毘那耶)乃對於經藏的一部之總稱,「尸羅」(戒)即說明毘那耶中之一一戒,如果是戒的條目之全體,即為波羅提木叉。持守佛陀的淨戒是持戒度,守戒到了戒行「清淨」,好像完全的美玉,一點也沒有「缺」失,沒有滲漏,是以戒行莊嚴去求佛陀最為讚歎之行!釋尊說有一種人善能守住佛陀的禁戒,心裡已清淨而沒有了迷惑,其行動一點也沒有錯誤,用這種法門去求佛陀之無上道,「無上道」就是佛道,這種人因為效法佛陀的大慈悲,想勵行自己之功夫到了佛陀的境地去接觸一切眾生,故一定會受佛陀絕大的讚「歎」的。這裡所說的戒,當然是大乘的禁戒,持守大乘戒就是為了入佛之道!

 

若復行忍辱,住於調柔地,設眾惡來加,其心不傾動。諸有得法者,懷於增上慢,為 斯所輕惱,如是亦能忍

  如果有人行忍辱行,安住在於調柔的境地,假如眾惡欲來如害你時,其心安忍而不被傾動。諸有修行而自許得法的人,內心懷著增上慢,被這等人所輕惱,但是遇這等事時也能安然忍受。

  「調柔」之調就是把散亂之心改正得純粹調和之謂。凡夫之心常亂,有時想善,有時起惡,能夠將此心情調伏就是所謂的調。柔者無爭之心情,凡夫總是帶著一顆和人爭執之心,少有成就即想誇耀,知些事情即以為是了不起而想和人爭勝,把這些心情改變而不和人爭時,即是調柔的心地。這裡說有人已到這種境地,因此,遇到周圍的惡劣環境,受眾惡來加臨其身時,其心因為是能夠安忍的緣故,終不為之「傾動」。傾動就是被惡劣環境所搖動之意,修忍辱行的人不惟對於不正之事欲加害時,不會起瞋恨而已,就是人家欲諂媚你時也不會起驕傲才是,不傾動就是作到不瞋不驕之謂。

  有一種人因修行而「得法」趣,可是內心却懷自得,因此而起了「增上慢」之心。這種人不能算為是得到真正之法,雖然是積諸佛學,而自許已了解佛法,可是既懷增上慢,即知仍然是一位不知而為知,不解而自以為解的人,這種人會想擴張其勢力,而欲妨害那修正法的人,因為這種人自己有很多的劣點,因之而嫉姤括那些學正法的人,故會起攪擾學正法之人的道心,如果遇到這種人時,也能安然忍受,不被所惱而動搖其道心時,才能算為是忍辱行者。

 

若復勤精進,志念常堅固,於無量億劫 ,一心不懈息

  或者有人勤勉精進,志念非常的堅固,經過無量億劫那麼久,專心一意未曾懈怠休息。

  有一種人經過無量億劫那麼久的歲月專心一意的勤勉精進,精進者沒有染雜之心,如吾人所行的精進乃不是真正行到精進之行的,因為想用純粹沒有雜染之心情去求道,專心一意的勵行正行,那不是吾人的凡夫心所能作得來之事,惟學佛人不能因未能和符這種行就放棄此種行,要有努力用功,盡自己所能之範圍去履踐以期達到這種功行。吾人初步的精進就是文字上的解釋之精進,文字上的意義之精進就是:斷絕俗緣而潔齋委身於佛門而勤勉於佛理,是勇猛的修持善法,勇猛的斷除惡法之心作用。這裡所說的精進,乃一心一意的求諸佛道而不怠,心志正確,如不達到佛陀的境地時,絕不休止其修行,這種心情無論經過怎樣久的時間也不變其初衷的在用功,這就是所謂的精進行。

 

又於無數劫,住於空閒處,若坐若經行,除睡常攝心,以是因緣故,能生諸禪定,八十億萬劫 ,安住心不亂,持此一心福,願求無上道 ,我得一切智,盡諸禪定際

  又有人經過無數劫那麼久,住在於空靜的地方,有時打坐,有時漫步經行,棄除睡眠而常攝其心,因為是這樣的緣故,能夠成就諸禪定,經過八十億萬劫那麼久,心情都安住於禪定而不散亂,持此一心修禪之福,願求如來之無上道,自謂我得一切空智,盡諸禪定所有的邊際。

  「除睡」之睡就是煩惱之謂,因為睡並不是只閉眼睛而眠之意,睡者懈怠,是吾人之心在睡眠之謂,心裡一有迷惑,即沒有思考大事之力,其思考緊要之力會衰退而沒有作用,故煩惱為之隨眠,就是說,隨其境遇、事情而其智慧已眠之意,智慧會眠就是迷惑之力太大的緣故,吾人想集中精神於善的思考時,却常常會被迷惑的心理所擾,真正的智慧之活力會因此而休眠靜止,欲將這種現象除棄謂之除眠。禪定的功夫就是這樣的常攝其心,使其心不致散亂,不被一切境遇所動搖,學禪的人,經過算不盡的劫數那麼久,在於空靜的地方,或坐下來打坐,或漫步的在思考佛理,猛力的在除棄睡眠,使其精神不散動,且常攝其散亂的心,有這種努力勵行的功夫,其結果終會發生諸禪定之力,會經過多劫之久,安隱的心不致散亂。將此靜寂之心,一心修禪定之福,願求如來無上之道,這就是所謂的禪定,這種人自願漸漸的修行,得到一切智慧之佛智,盡諸禪定所有的邊際,「際」是極致之謂,是想修到禪定之極致!

 

是人於百千 ,萬億劫數中,行此諸功德,如上之所說。有善男女等,聞我說壽命,乃至一念信,其福過於彼。若人悉無有,一切諸疑悔,深心須臾信,其福為如此

  行五度的人,在於百千萬億劫當中,去作這些功德時,就如上面所說那樣的偉大哩!若有善男信女們,聽我說佛壽無量,能夠最小限度一念信解,其福德乃是勝過於那行五度的人的。假使有人已沒有了疑悔心,能以深心在頃刻之間起了信仰,其福德乃這樣的超過於五度哩!

  經歷久劫去修五度的人,一定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因為這種人的功德是非常的大,是有算不盡的功德,故是一優勝的人物。然而比較那些聽聞佛壽無量而深信的人,或者只一念深信仰壽無量的人的功德還是差的很多。因為五度是福,福是有為的,而慧乃超出生死的,雖然以有為的福德可以迴向於佛道,但是其功德是不及無為之慧,故一念信解佛壽無量的智慧力遠勝於歷盡久劫去行五度者,也許具足智慧是最根本的緣故,信解佛壽無量即能了解佛心,能夠得到佛智,是諸善的根本,是時所謂五度也會因此而發生起來,故說信解超勝於五度!

  如果能够這樣的深信佛陀所說的壽命無量的真理的話,即一切所有的疑悔一定會消滅的。假使有人已沒有諸疑悔之心,且以深心在最短的頃刻之間起大信心,即其所得的福德乃是如此的遠超於五度的。「深心」為信佛妙乘,願求佛道之謂。真心的信佛,即一步一步的由凡夫之身趨於佛陀的境界,故疑悔會消滅,福德會增廣,故說勝過五度。

 

其有諸菩薩,無量劫行道,聞我說壽命,是則能信受

  有許多菩薩,經過無量劫之久去行菩薩道,這些人若聽到我說佛壽無量時,一定會信受而無疑的。

  諸菩薩既多劫行道,即善根一定非常的淳熟,久植善因善根既熟,即聞佛所說的壽命長久之事時,這些有智慧的人,必定會信受的。自己既歷久行菩薩道,即已近於佛智,現在聽佛所說之語,句句都能入於肺腑,如果不學大乘之道,不行菩薩之道而學小乘之法時,即聽聞佛陀所說的甚麼佛壽無量,甚麼絕對之真理,也未能了解,未能信受的。雖然有時聽到這些話時,也點頭會意,可是既未能體察到個中奧義,即未能真的了解,不能生起深信的,因為善根既薄,根器既鈍,即其功夫未能達到其了解體察的程度,也就是說,未曾履行到菩薩大道的人,是沒法了解菩薩之道的,何況佛道深遠,不下一些功夫那能了知其奧義?釋尊說行諸菩薩之道,學大乘之道,而深情,而實行的人,始有可能了解佛壽無量之真理!

 

如是諸人等,頂受此經典,願我於未來,長壽度眾生,如今日世尊 ,諸釋中之王,道場師子吼,說法無所畏。我等未來世,一切所尊敬,坐於道場時,說壽亦如是

  像這些有智慧的人,聞此經典後,會頂戴受持此經典,會發願在於未來的世代,和佛陀一樣長壽去度化眾生。好像今天的釋迦世尊一樣,在釋氏當中出生的無上法王,在於道場當中去作獅子吼,說法無所畏忌。我們也願意在於未來世當中,和釋尊一樣的受一切眾生所尊敬,坐在道場說法時,也顧演說佛壽無量,如釋尊現在講說一樣!

  聽後信解,定必頂受發願而不退的。上面所說的菩薩已有大的智慧,已學佛陀正道,想實行救世度人的人,這種人已能信解在法華會上之佛語,已感激其中的奧義,故能頂戴受持佛語的了。他們決意在於將來和佛陀一樣,能夠保持永恒的壽命去濟度眾生。他們說要和今天的世尊那樣,在於所有釋種裡之王,也就是說,世尊之王家之姓為釋,他是釋種當中之最,由釋種裡去出家之無法王,故有此稱。釋尊說法處為「道場」,釋尊在道場說法,有如獅子吼,能夠將自信為真之理講說出來,一點也沒有怖畏。大家的願望就是想和釋尊一樣,在於未來世當中,能夠證道,能夠受一切人之所尊敬。受人尊敬乃是說明其感化力能夠普及於對方之意,並不是成佛後真的想受人尊敬之意。佛陀對於受人尊敬與否的問題是無所謂的,他只論眾生了解與否的問題,如果有人會真正的敬重佛時,即此人的內心已趨於佛,已了解了佛陀,故佛陀會為此人而喜,佛陀絕不會因受人敬重就喜,受人冷淡就怒的人。故這裡所說的願受一切眾生所尊敬乃是說明將來願意有如佛陀那種感化眾生之力之謂。他們說要像釋尊坐於說法的道場那樣,自己也願意成道坐於道場說法,到那時,也願意一如今日的釋尊的一樣的講說佛壽無量,和釋尊導引他們一樣的願意導引眾生皈入於大乘之道!

 

若有深心者,清淨而質直,多聞能總持,隨義解佛語,如是諸人等,於此無有疑

  若有人有深心,清淨而無染,而且內心質直,聞見廣博,能總憶持,能隨經的意義去了解佛語,像這些人,即能於此經典沒有疑惑哩!

  佛陀所說的佛壽長遠之事,如果想要其沒有半點疑問時,須要有「深心」即不但是表面上的問題而已,是要深入到教理的奧處去學習之謂,不論是久行,或者是始行,均不可只學習那表面上的問題,須有深心去研究,始會有所信解而不疑。這種人的心會「清淨」而無雜染,是一「質直」心的人,質直就是質樸正直,沒有其他的餘念,心裡惟充滿着欲知真理之事。這種人是「多聞能總持」,已聽到佛陀的種種教訓,是聞見廣博的人,同時能夠將這些教訓持守於心而實行於身。心裡清淨質直時,才能多聞後,總能修持的,如果心裡一有歪曲的話,即任你多聽多聞時,不但無益,且會增加迷惑,會變為迷惑之種子的。「隨義解佛語」就是能隨經的意義去普解佛話,不會隨文字去解佛語的,也就是不惟將佛語解說出來而已,是已了解佛語裡面所包含的意義,能夠抓住其奧理,是言辭、文字所不能闡揚出來之深義!文字言辭乃借用之物,故不依文字、言辭、思惟,是隨佛經奧義去了解佛 語!

  能够做到上面所說的「深心」、「清淨質直」、「多聞總持,隨義解」之三法時,方能說為一念信解,也就是信解佛壽無量,一點也沒有疑惑!「於此」就是對於佛壽長遠之事,也就是自壽量品以來一直到了這裡之教理之意。佛陀說這種人是不會再起疑惑,是一標準的佛教徒!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 旛繒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阿逸多!假如有人聽佛壽命長遠之事,而能了解佛語之義趣的話,這人所得的功德一定是沒有限量的。同時會生起如來無上之智慧的。一念信解就有這麼大的功德,何況廣聞此經,有時教訓他人能聞此經,或者自身受持此經,或者教化他人受持此經,或者自己書寫此經,或者教化他人書寫此經,或者用華、香、瓔珞、幢旛、繒蓋、香油、蘇燈等物去供養這部經典,這種人的功德乃是無量無邊,會因此而生一切種智之佛智的。

  釋尊將偈說完後,又對阿逸多(彌勒菩薩名)繼續這樣說:如果有人善能了解佛陀所說的「佛壽長遠」之語言義趣的話,即其功益是非常的深,是能因此而發無上之智慧的。「言越」就是言辭裡面之真正趣意,真正能夠信解佛壽無量之意義,即功德無量,因為這種人能夠站在世上行諸善行,能夠濟度他人,能夠為人出力,這些善行,這些功行,是世人所不能測量得出的。同時「能起如來無上之慧」,因為法華經裡所明的為佛之知見,故如果能夠信解的話,則能發起佛陀之無上的智慧,也就是自己也想和佛陀同樣的具有了佛智,而不久的將來也會具有了佛陀的智慧的。到了這時,自然的會教化周圍之人,會導人發起具有佛陀的智慧!

  前文惟說乃至一念信解,即功德會這麼大,「何況廣聞是經」,況復廣聞這部經,即其功德愈會轉勝,是自然的道理。廣聞這部經即會教訓人,令他人也有機會得聞這部經,自己廣聞這部經即自己會廣持這部經,也會教化他人,使他人也同樣的會受持這部經,受持法華經的人,為了使這部經典永留下去,故有時自己會廣書這部經,也會教他人,使他人也同樣的會書寫這部經。不但如此,同時也會廣修供養這部經,如獻華、燒香,或奉瓔珞,或設幢幡,或裝絲質品的寶蓋,或點香油,或燃蘇合(煎香草之汁為香膏者)之燈等是。用種種物供養經卷就是表示感謝之意,不是供養為貴,是欲供養之心情才是尊貴的,雖然經裡所排的供養物都是上等之物,可是如沒有虔誠感謝之念,只排一大堆供養物,那是未能得到甚麼大的效果的,要有真正感激而供養之精神,始能發生效用哩!這裡說能夠廣聞、廣持、廣書、廣修供養,即會成就自行化他的功德,這外資的功德會令內智疾入,故「能生一切種智」,也就是會具足了佛陀的智慧。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瑠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台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咸處其中

  阿逸多菩薩!假使有善男信女,聽我講說佛壽長遠之事後,能夠深心信解,則能看到佛陀恒常的在於耆闇崛山(靈鷲山)被諸大菩薩,以及諸位聲聞的弟子,圍繞在一起,而為他們說法!又能看到這個娑婆世界的地面是瑠璃所成的,是坦然平正沒有丘坎的,用閻浮檀河所產之金來區劃八條道路的界邊,寶樹整齊分列在路邊,所有的樓、臺、觀,都是以寶做成的,在許多菩薩當中,自己也好像處在裡面哩!

  耆闍崛山為靈鷲山,是佛陀講說法華經的聖地,這裡是代表佛陀常住於此娑婆世界之意。聽信佛壽無量的話,即自然的會覺得佛陀不離這個娑婆世界,佛陀始終一貫的住在於吾人所住的地方,為吾人講說妙法。學佛的人求生淨土是對的,可是此心不把它改造為清淨之心,即淨土還是非常的遙遠的,如果能將吾人之心修刻和佛陀常在一起時,淨土才會實現的,這裡就是說明吾人的心已能了解深信佛壽無量之事,故已能和佛陀常住在於一起,佛陀是常住在於吾人所住的這個世界吾人的生活已進入真正信仰的生活的了。

  法華經所談的是實相,實相之體乃非常的潔淨,好像「瑠璃」,有了和佛在一起的心,即到處都是淨土,吾人所住的污穢不堪之土也一變而為淨土,一切都是以珍寶造成的世界因為吾人的心會改造吾人的境遇,吾人之心如果是法喜充滿的話,即所看所遇的境均為美淨,是「坦然平正」而無艱險,吾人之心堅固正法,好像「金繩」劃區界道--「八正道」,吾人之心已發菩提故有「寶樹」次第分布「行列」,「臺觀」等相,均為道品的表現,是次第層級,嚴顯可觀的,這些道品均為吾人之善根所積而來,故為「寶成」,「菩薩」眾都是修道品的人,因此,都處在「其中」!

 

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

  如果能作如是諦觀的人,即應曉得,這就是所謂深信解之相的。又佛陀離世後,到了末世時,假若聽到這部經而不毀謗,同時能生起隨喜之心,即會曉得,這也是深信解之相的。何況有能讀誦、受持這部經的人,這人已經是頂戴如來之人的了。

  「深信解相」就是深深的信仰佛陀之教,深深的了解佛陀之教之心情,因為這人的心已能諦觀如上所說的事情,他的心已能得見實報莊嚴之相的了。「毀訾」就是毀謗,是說人家之壞話,這裡是當做論議經理之是否真正確實之意。聞說法華「經而不毀訾」,是件難能可貴的事,因為聽後常會自想是否有其事實?經裡面所說的事情到了何時才能實現,現在世代為了三餐之飽而你爭我奪,那裡能夠談到慈悲的問題?自己在苦,焉能救人之苦叫吾人常起喜悅之心,但是所遇的境都很惡劣,怎能喜喜樂樂的過着?會起這些心情議論總是難免的事,因為是凡夫,故看佛陀的教訓總是有點不近事實,如果修到寂靜之心,超越凡夫之境界時,即這些毀譽一定會消滅,到時好像飲水,冷暖自知哩!能夠感激佛語,無論處於甚麼境遇都會感念佛語,都以信任佛陀為喜悅,絕對不會疎忽佛語,不會疑惑佛語,這樣,即不會再以言辭來毀訾佛語的了。「隨喜心」是由內心奧處喜悅佛陀之教訓之心,是喜歡弘教於世,想能多度一些眾生為喜的心。聽法華經後,不毀訾法華經,同時能夠生起隨喜之心,此等亦名深信解之相,也就是已深得信解之人的了。這些人的功行已如是,何況有人能「讀誦」、「受持」這部經,這種人是法華妙理於心,行法華妙理於身的偉大的人物,是已「頂戴」奉敬佛陀的人。頂戴是頂受愛戴佛智如來法體,也就是說他的腦袋裡惟有佛陀之一切,已沒有其他之念。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

  阿逸多!這些善男信女們,不須要為我再蓋起塔寺,以及創建僧房,暨用四事來供養眾僧伽的了。

  佛陀出世的目的在於除棄人家之迷惑,在於改善人家之生活,叫人實行有意義的生活,故吾人能夠信任佛陀的教訓,努力的幫助佛教弘揚於世,就已足夠為佛之徒,已將大任負起過的人,其他的事即無須吾人去做,如為佛陀而蓋起莊嚴美麗的塔寺,或為出家人所住的房屋着想而營造僧坊等事是,也沒須要用四事來供養佛教出家的眾僧的了。因為有經之處,則和塔寺一樣,所以不須更造塔寺,心裡惟經是念,念念不忘真理,即已為是僧,深心謹奉如來妙理,就是真正的供養,故不須更造僧坊,又辦四事供養僧寶的了。

  「四事」為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奉獻身穿的袈娑,每日要吃的飯菜,夜間睡臥時所用之棉被,醫療疾病時所須之藥品等為之四事供養。釋尊曾於前面說過以四事供養,即其所得的功德是無量,可是在這裡說無須以四事供養,乍看起來令人有矛盾之感,然而這是由佛陀方面說的,以佛陀本身來說即無須受人的供養,大家如能信任佛語,弘揚佛理,即事已足,惟由佛徒方面來說,即聽佛語後,會感激佛教之偉大,因之而無論如何都想供養三寶,故絕沒有系毫的矛盾的。以佛陀的立場是無須人家之供養,以吾人的立場的即應供養,故千萬不可因聽到佛陀說無須供養,即真的不去供養,假使大家都真的不去供養時,即佛教也不能存在,這是特別應注意的地方!

 

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於梵天,懸諸旛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眾鼓伎樂,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讚頌。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

  為甚麼緣故呢?因為善男信女能夠受持、讀誦這部法華經典的話,可算是已經蓋起寶塔,已經造立僧房,已經供養眾僧的了。也則是將佛的舍利蓋起七寶塔,愈高的廣度愈小,一直屆於梵天界,也懸掛諸幢旙寶蓋,以及很多的寶鈴,有華、香、瓔珞,也燃著抺香、塗香、燒香,打鼓、奏伎樂、吹簫笛、彈箜篌(古樂器,似瑟而小,二十五絃),跳舞、耍諸戲,用微妙的聲音來歌讚頌一樣的了。同時也和已經經過無量千萬億劫那麼久的歲月去作過如上所說的供養一樣的了。

  不建塔而讀誦、受持這部經,即和起造佛陀寶塔一樣,因為有人會讀誦受持經典,即會弘揚經典,起塔的目的在於供養,積諸功德,讀誦受持經典,弘揚經典同樣的會積聚功德,兩者之間還是後者為重,故不免起塔而弘揚教理即和起塔一樣的有很大的功德。「僧坊」為供奉行者之需而造,「供養眾僧」即是幫助行者解決生活的問題,眾僧之存在同樣是為了弘揚佛法,使佛法永於世,今既弘揚妙法,即妙法會留給人間,度眾的目的即達,即無須再造僧坊,供養行者的,因為你的功行,你的工作已和造坊、供眾一樣的了。

  弘揚佛教之教理為佛陀降生之唯一目的,故有人讀誦受持妙法華經時,即和佛陀離世以後,供養佛陀舍利之功德一樣。佛陀離世後將佛陀的遺骨埋在地下,在埋有舍利的上面蓋塔,用種種珍貴微妙之事物來供養,來讚歎佛陀的遺德,是所謂十事供養,是最懇切的供養,是盡其供養之能事。弘揚妙法和這些供養比較時,還是弘揚妙法的功德大,是佛陀最為歡迎喜悅的事。

  弘揚妙法的功德之大也和經過無量劫之久去供養佛陀同樣的大,可見讀誦、受持妙法和弘揚妙法之必要性,這是說明佛陀在世時,信仰佛教,弘揚佛教之尊貴事。然而法華經並不惟釋尊在世時為了他們的弟子而開演的教而已,是帶有在末法的惡世裡,人們的生活漸漸苦惱得不堪時,無論誰都應該依之而學,依之而行,也就是說在 險惡的世代裡弘揚妙法是非常的確切而必要的,因此,下面會強調佛陀離世後之弘教的事。

  自古以來讀分別功德品的,都說明為在世的「四信」,與末後之「五品」。在世四信就是佛陀在世時,直接聽教而起信仰的方法有了四種之意。信仰有淺有深,同時不惟自己信,還要勸人信,他人如果也入於同一道理的話,即其功德會愈大,因此,在直接聽教時,自己信仰,又要勸人信仰的方法有了四種,也就是分為四階段之意。一念信解。最初欲把持法華經的全體之意義是很難之事,可是聽到某一部份而被感動,而了解,謂之一念信解。一念是心一動念之最短時間,雖不能一概了解,而在最短的剎那了解法華妙理,這功德是非常的大。略解言趣。是大約會了解法華經裡面所說的意趣之意。一念信解後,其信仰會愈進步,不惟了解了一言一句,是將全體的妙理已有把握了解,佛陀的用意、目的已能理會的了。廣為他說。是廣為他人解說之意。自己既了解法華妙理,即應進一步的去勸化他人信仰而了解,不可將大法收藏起來,要將大法公開於世,使大家同樣的領沾法悅,因此,要積極的去弘揚!深信觀成。觀是思考,思惟之意。觀有好幾種,如自己深思或為人解說當中,會發覺「佛身觀」之確立之重要性,也就是要觀想佛陀到底是甚麼?同時也要深思世間到底為何物?是屬於「世界觀」的問題。這樣的觀想當中,會回想到自身的問題,這就是「自身觀」,自身的過去,自身的現在,自身的未來,到底會怎樣等,就是所謂的自身觀。通過如上所說的四階段時,即能了解佛陀,了解世間,了解自身?到這時,即能完成深信之觀哩!

  惟佛陀離世後,即不能直接的聽他的教訓,因此,唯有依佛陀的遺教去修外,別無他途。說明依佛陀遺教去修時的修行進步情形,就是所謂的「末後五品」。初隨喜。最初研究佛經時所得的歡喜。最初雖然不能說為是真正的信仰,只聽人家所講的經理,或自己去看佛徑,是時只欲入信仰的一種準備而已,然而在研究當中,自然的會生起興趣,自然的會覺得喜悅。讀誦。有了隨喜心去讀誦經典時,所讀的經典才能發生大的力量來,最初所讀誦的唯為口讀,可是進一步時,即因心裡起了深信而歡喜的緣故,已能心讀,以及努力於實行的色讀的了。說法。既能深信而口讀、心讀、身讀時,所讀的經典才能皈於自己之物,雖然不能算為全部徹底的了解,可是總是有所得是沒有問題的,是時會進一步的去弘揚,去說法度眾,有的雖然講說不流利,可是會以他的行動去感化人。④兼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就是菩薩欲度已度人之大行,依之而修,依之而行,始能完成菩薩大道而至成佛。可是最初並不是那麼容易將六度都能行得完成,要看自己的程度如何而去努力履踐,也就是適應於自己應採之法去實行之謂。行六度。照如上所說的方法去努力用功的話,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你的功行,是時即會進一步的去施行六度,不論甚麼境遇,甚麼場所,都能行諸六度之法,也就是一位佛子應行應做的功行到此時會具備之謂。

 

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則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園林浴池,經行禪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 ,充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

  阿逸多菩薩!假若我離世後,有人聽到這部經典後,能夠受持,或者是自己書寫這部經,或者是教人書寫這部經,行這些事時,已經就是和蓋起僧房等功德一樣--如用赤的栴檀(香木)起造殿堂三十二間,高度八倍於多羅樹(高竦樹),蓋的非常高廣而嚴好,成百成千的出家人住在裡面,有園林、浴池,有經行處以及坐禪之窟,無論穿的衣服,吃的飲食,睡臥用的牀蓐,醫病的藥品,以及一切樂器,一一均充滿在裡面。像這種僧房、堂閣有了若干的百千萬億那麼多,其數量是無量的,用這些事物於佛在世時供養了佛陀以及僧伽的功德,和佛離世後受持這部經等的功德並不二致!

  佛滅世後,如無人受持、弘揚這部經典時,即佛法會告中斷,故佛滅後,在於末世時,能夠受持這部經典,能夠勸人信仰這部妙法華經的話,那其功德是非常的大,因為這種人能使大法不斷的永留於人間,能使許多人因之而得救度。這功德等於佛陀在世時,蓋起許多莊嚴美麗的僧房一樣。赤栴檀是香木的一種,栴檀分為赤、 白、紫等種類,赤檀可去風腫,白檀可治熱病,故亦可譯為與藥。此木初發芽時,即臭木伊蘭之林也會失去其惡臭。多羅樹譯為重、岸、高竦樹,形似棕擱而堅,花白而大,果赤如柘榴,最高有七八十尺,因之常用做尺度,一多羅樹之高為仭(四十九尺)。其葉巨大呈羽狀,印度人常用針在葉上面刻經文為之梵夾--貝多羅。

  佛陀在世時,為了大家着想而行種種善事,不如佛滅後弘揚妙理,因為佛在世時,大家都已知道佛陀之偉大,大家都會爭先恐後的為弘揚道場而起寺房等事,可是佛滅後,經過許久的歲月時,即佛法恐會失傳,在這時候發心為人解說之事是多麼的艱難,也就是說,在容易作得來之樂世時期積許多功德,不如在不容易作得來之惡世作些小功德的!因為在艱難險惡的世代時,能夠不斷的努力而不屈不撓的話,其努力所得的功德是不可磨滅的。

 

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

  因此,我這樣說:如來離開世間後,若有人受持、讀誦這部法華經,為他人解說,或者自己書寫,或者教人書寫,或者供義這部經典的話,即不須要再起塔寺,以及營造僧房,暨供養眾僧的了。

  末世的眾生所做的事,都是以有形相的事為喜,如起塔造寺,或裝佛金像等事時,即會有許多人嚮應,可是一談到出錢弘揚教理時,却畏縮不前,因為大家的觀念都是以有形相的為對象,起塔造寺裝佛好像看得見,弘揚教理即好像對於自己沒有甚麼効用似的,好像因不現於形象而得不到甚麼功德似的。佛陀在這裡就是要提醒人不要執着於有形象的工作,他說為弘揚教理而努力的人,還會比那造寺造塔等人的功德還大,不能說留個形象於世才有功德,不留形象的就沒有了功德,雖然沒有留個形象,然而糾正人心,除棄世上之害,其功德真是算不盡的大的,如果只殘留大塔大寺,莊嚴道場,可是人心却依然不改正,依然的沒有人去救度,即世代會愈來愈壞,人心會愈來愈險惡,佛陀知此,因之而不厭其煩的說了又說。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

  何況有人一方面能夠受持這部經,另方面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禪定)、智慧之六度,他所得的功德,一定是無量無邊不可計量的。好像虛空之廣大一樣,東西南北,四隅、上下,均為無量無邊,莫知邊際!此人的功德之大也像虛空一樣之大,是無量無邊,是能夠直接的成就一切種智的人哩!

  自己讀誦經典,或教人讀誦經典,或者自己書寫經典,或者教人書寫經典,其功德就有如上所說的那麼大,何況此人能夠持經,兼行六度,其功德之大真是無能形容得出的,「兼行」就是如前面所說的盡自己之力量去行之意。雖然最初不能行得齊全,然而盡自己之力量去努力,將行得來之行盡量去行之謂。「一心」就是禪定,因為禪定是將散亂之心修攝為一,保持一心令不動搖散亂,故一心就是禪定。一方面受持,即內修理觀,另方面兼行六度,即外以事助,這樣的功德是不可計量,好像虛空之廣大,不可度量,無有終始,莫知邊際的了。

  「疾至一切種智」之疾是不假其他之道之意,並不是說很快就能成就之謂。凡經典裡所用之「疾」、「速」、「頓」均為直接而不假他道之意,也就是說,這部經典所訓示的是最優最勝,依之而行即能直趨佛道,不一定再學習其他之經典,再修其他經典之教訓,是成佛境地之唯一道路!一切種智就是佛陀的智慧,修理觀的人一定會成一切智,若兼修事行時,即名道種智,這裡是內外理事如如的緣故,會直接的成就佛陀的一切種智的。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 。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假若有人自己讀誦受持這部經,而為他人解說,或者自己書寫,或者教人書寫,又復善能起塔,以造諸僧坊,供養、讚歎聲聞乘之眾僧,也用百萬億種讚歎之法,來讚歎諸菩薩的功德,又為了他人而引種種實例,隨其意義而解說這部法華經,又能夠清淨的持守戒律,和柔和者共同止住在一起,能忍辱而沒有瞋恨,志願非常的堅固,常常珍重打坐,得諸菩薩之深妙禪定,常勤精進,修攝諸善法,養成利根的智慧,善能回答人家之 問難而使人信服。

  「若人讀誦」起至「隨義解說此法華經」之文為六度中之「布施度」,裡面包括了財施和法施,也是教人行菩薩道之意,菩薩道由布施開始,漸漸的會修成智慧,其功德將近佛道無疑!在安樂行品裡叫人不可親近求聲聞的人, 同時不可說他們之過,亦不讚美他們,這裡不但叫人用種種的方法去讚歎菩薩的功德而已,同時還要讚歎供養諸位求聲乘的眾僧?因為在安樂行品時,恐初心觀淺,容易會染小乘之習氣,故誡人不要親近,這裡已經是觀深力大,如供養讚歎他們時,即會感化他們,令他們趣入大乘!

  自己清淨的持守佛陀之禁戒於身,就是所謂的「持戒度」,和柔和之心情的保有者同在一起,無論遇到甚麼事情時,也不會發起瞋恨之心就是「忍辱度」。心志堅固,看重於禪,常常靜坐而思考,以防散亂之心,得諸菩薩深妙之定,是為「禪定度」。心已決定,常勤精進,勇捍多力,以諸善法修攝其心就是「精進度」,禪定和精進雖然先後不對,可是其義絶無先後的。依前五度的功行,即其智慧會漸漸的利,也因修到利根之故,智慧會愈高明,到這時,即無論甚麼人提出甚麼難題來請問,也能對他們問答得很正,這是屬於「智慧度」。要到達這個境地的話,首先要勵行法華經之信仰,然後勵行菩薩之大行,也即是上面所舉出的六度,這樣的用功時,即會近於佛陀!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經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阿逸多菩薩!假使我離開世間後,請善男信女們,能夠受持、讀誦這部經典,同時又有如上所說的諸善功德的話,你應該要曉得,這種人已經趣向菩提道場,已經近於無上正徧知的佛智,而坐在菩提道樹的樹下之人的了。阿逸多啊 !這些善男信女們,不管是坐的地方,或站立的地方,或經行的處所,均應為他們蓋起寶塔,一切天、人都應該要供養,好像在供養佛塔那樣才好!

  佛陀離世後,漸漸的修行,為弘揚妙理而努力,有餘力時,即蓋塔起寺或為僧伽服務,同時也修菩薩的六度行,這種人的功德是非常的大,是已趣入道場之人。「道場」是修行的道場,是釋尊在佛陀伽耶修六年之功行後,始成正覺的菩提道場。認真的研究這部法華經,深信於心而行於身的人,剛好坐在和釋尊修行時的同一場所而修行所得的結果一樣的。因此,雖然不坐在和釋尊修行時的同一場所,也和釋尊同坐在同一道場一樣的。這樣的用功的話,即能成就佛陀的智慧是一定的。「坐道樹下」就是說釋尊在修行時,在佛陀伽耶之河畔有株菩提樹,釋尊就是坐在這株菩提樹的樹下成就正覺的,因此,我們如能行諸上面所說的功行時,即雖然不坐在菩提樹下,也和坐在菩提樹下一樣的會成就佛道哩!

  信仰佛陀真實之教,而能弘傳於世的人,即是實行佛道的人,行佛道之人所到之處,即為有佛,故應起塔是當然的事,因為這人雖然不是佛陀,但是可以說是如來所派遣而來的人,可以為了這人所住過的地方蓋起 寶塔來記念,好像在記念佛陀一樣,後世之人在那些地方起塔供養是應該的,雖然這人不是為了人家之起塔供養才努力去弘揚,可是其功德之大却會招致這種結果來!敬持法的人,就是敬法,敬法的緣故而知有佛,信佛的緣故則能脫離生死,故教天人敬信此人如佛之塔!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能奉持此經,斯人福無量,如上之所說。是則為具足 ,一切諸供養,以舍利起塔,七寶而莊嚴,表剎甚高廣,漸小至梵天,寶鈴千萬億,風動出妙音。又於無量劫 ,而供養此塔,華香諸瓔珞,天衣眾伎樂,燃香油酥燈,周 帀常照明。惡世法末時,能持是經者,則為已如上,具足諸供養

  這時釋尊又用偈說:假使我離世後,有人善能受持這部經的話,此人的福德是沒有限量,是和前面所說的並不二致。這人就是已經具足了一切供養的人的了。埋舍利於地下而起塔,用七寶來莊飾,標示的剎竿是高又廣,寶塔愈高上面愈小,直至梵天界,懸掛着非常多的寶鈴,被風吹動即出微妙的聲音。又經過無量劫那麼久去供養這寶塔,用華、香以及諸瓔珞,也用天衣、伎樂、燃點香油以及蘇合香之燈,使周圍常常均被照的非常光明。在於惡世末法的時代,如能受持這部經的話,則完成了如上面所說的諸供養一樣之功德哩!

  佛陀離世後,能够受持弘揚法華經的人,其功德是非常的大,可說是已近於道場,當坐於菩提樹的境地的了。這種人的功德等於是供養了佛法僧三寶,是已完成具足了一切供養的人哩!此人雖然不一定用過華,用過香,用過飲食,用過衣服等去供養佛法僧三寶,然而他的行動可以說是和用種種事物去供養過三寶一樣的功德的。這種人不一定蓋過舍利塔,然而受持妙法即等於是起塔,等於是以珍寶來莊嚴寶塔一樣的了。「表剎」之剎是剎)多羅土、處)之略,表剎是表出在於塔上之很高的幢竿(後世在於長竿上裝造寶珠烙形立在佛塔前為之剎竿,剎即因之而演變為寺院,為之寺剎、梵剎、金剎等)。有表剎的塔非常的高且廣,愈上面愈縮小,其高度直至天上界的梵天,有許多的寶鈴懸掛在塔上,被風一吹動即會響出微妙的聲音。起塔的目的在於表示傳留先人的遺德,也是報恩謝德的舉動,因此,塔的構造愈高愈會受人注目而慕德,同時也因懸有寶鈴而響出聲音的緣故,特別醒人的耳目而能達到紀念的目的!

  供養寶塔,供養三寶是愈久愈好,其供養的時間以無量劫計,即其功德當然是算不盡之多。供養物品不外散花、燒香、獻諸瓔洛、敬上美好的衣服,以及奏諸音樂,燃點有香氣的油燈,蘇燈是蘇合之香燈,也可以說是由牛乳而採取之油脂燈,點燃香燈使周圍永恒的保持光明,像這樣的供養可說是供養中之最完滿者。佛滅後,到了末法的惡世裡,如能受持這部經,而弘揚這部經的人,就是和上面所舉的供養一樣的功德,雖不供養也是等於完成了供養一樣的了。

 

若能持此經,則如佛現在,以牛頭栴檀 ,起僧坊供養,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羅樹,上饌妙衣服 ,床臥皆具足,百千眾住處,園林諸浴池,經行及禪窟,種種皆嚴好

  假使善能受持這部經的話,則好像佛陀在世時,用牛頭栴檀蓋起僧房供養佛教團體,造有殿堂三十二間,高度有八倍的多羅樹那麼高,備有最好的美食,高貴的衣服,睡臥之牀都具備,可以住百人千人的地方,有花園,有浴池,有經行處,有坐禪之窟,都是用種種物品來裝飾的非常莊嚴一樣的功德哩!

  會受持這部經,就是弘揚這部經,使這部經永恒的留傳而不滅,有了這部經留傳在世間,即和佛陀在世無異,可為代理佛陀永恒在世間一樣!因此,不一定實際供養了三寶才算為是供養了三寶,能夠受持這部經時,即已和供養了三寶一樣的了。「牛頭栴檀」就是赤栴擅,香氣似麝香之香樹,出生於印度摩羅耶山(牛頭山),樹似白楊,質涼冷,人塗之於身,即入火坑也不會被燒,又能除風腫之病。以此木蓋起僧團所住的房,去供養佛教的團體,蓋的殿堂有了三十二那麼多,其高度為八倍於多羅樹(一多羅樹四十九尺高),可見已出盡蓋屋的能事了。其他如四事供養等物都是以上等之物,對於教團的這些供養可以說是功德無量的了。善能受持這部經典,弘揚這部經典的人的功德,等於佛陀在世時,行那以上所說的供養一樣的功德哩!

 

若有信解心,受持讀誦書,若復教人書 ,及供養經卷,散華香末香,以須曼薝蔔 ,阿提目多伽,薰油常燃之。如是供養者,得無量功德,如虛空無邊,其福亦如是

  若有人能信解此經,受持、讀誦、書寫此經,或又教人書寫此經,以及供養這部經,散華供養,燒香抹香去供養,用須曼那(稱意華)、薝蔔(香華樹)、阿提目多伽(龍舐華)等香樹之實,所搾的油來燃點燈火。像這樣的供養法華經時,會得到無量的功德,好像虛空之沒有邊際那樣,其福德也是這樣的大哩!

  須曼那華譯為悅意華,其色黃白甚香,垂於四方似蓋。薝蔔譯為香華樹,開的華都是細而香,也可以譯為金色華。阿提目多伽譯為善思惟華,形體如大麻,華赤葉青,其實可搾油,也可為香料,可譯為龍舐華,龍嗅其香而垂涎之意。這些華樹均為美麗而香,由這些華搾取的油來燃點油燈,即不但周圍會光明,且也會香薰滿地,是油燈中之最!信仰法華經,了解法華經,受持、讀誦、書寫法華經,教人書寫法華經,以種種物來供養法華經,如獻花、燒香等,以及上面所說的由香樹所搾之油來燃燈供養法華經,其功德是莫大,好像虛空之無際限一樣之大!

  這裡是叫人不只心理上的信仰就事已足之意,當然宗教還是重於心理的作用,然而欲弘揚教理於世時,其有形相之外物也不可缺少的,如惟理論或心理上的信仰即有時會得不到人家之皈仰的,自己要率先垂範,如尊敬經典而供養法寶,以實際行動引導他人照樣去做,會由有形式的莊嚴儀式而改善吾人之心,故這種供養等外表上之舉動也不能輕視的!

 

況復持此經,兼布施持戒,忍辱樂禪定,不瞋不惡口。恭敬於塔廟,謙下諸比丘,遠離自高心,常思惟智慧 。有問難不瞋,隨順為解說,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

  何況受持此經後,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等行,以及心不瞋怒,口無惡言。對於塔廟起恭敬心,對於諸比丘又能謙恭下禮,遠離自大高傲之心,心裡常常思惟甚深的智慧。有人來難問時,也不起瞋心,能隨順其意而為解說。若能行這種行時,其功德是不可量測的。

  惟能受持法華經的功德即非常的大,何況又兼修六度之行,即其功德之大不言可知!「不瞋」就是他人以不正的舉動對於你時,你的心裡也不瞋怒之意,不但不瞋,還要「不惡口」,不惡口就是不用粗鄙之語罵人,也就是口無惡言之意。不瞋不惡口即表裏相應,是一難得之行。見塔廟時,即應起恭敬心,表示尊敬而禮拜,見比丘時,即謙恭下禮,遠離自大高傲之心,也就是要謙遜而少許也沒有驕慢之念,對於比丘們要盡應盡之禮節,以期提高自己之精進行。對於智慧的問題因為是非常重要的緣故,要常思惟甚深的智慧,要念念不忘具足和佛陀同樣的智慧。如果有人對於佛教有疑問,提出種種問題來質問時,不管質問的內容是如何,均不可生起瞋怒之心,應隨順其意,而為解說。「隨順」就是察知對方之心理,而隨他的疑問去應赴之意。如此人就是因遇這種境遇,故有這種疑問,此人就是這種人,故懷有此種疑問是應該的事等,能了解對方的心情境遇而使對方首肯之謂是。行如是功德,即其福德定是不可測量!

 

若見此法師,成就如是德,應以天華散,天衣覆其身,頭面接足禮,生心如佛想。又應作是念 ︰不久詣道場,得無漏無為,廣利諸人天

  如果遇到此種法師,成就如上所說的功德時,應該要用天華散供,要用天衣蓋覆此人的身上,頭面要接在此人的雙足下去禮拜他,要生恭敬心如面佛之想。又應這樣想:此人不久即將行詣於菩提道場,當得無漏無為之果,廣博的利益諸人天!

  「此法師」就是行如上所說之行的法師,此人是成就如上之諸善功德者,也為了弘揚大法於世而出盡其力的功勞者,故應尊敬此人,尊敬此人峙,應用天上寶華散之,也應用諸天寶衣,以覆其身。天華、天衣均為表示頂好之物,也就是要表示最尊敬之意。說到最尊敬,還是以自己最尊貴之頭觸在於那位法師最下賤之雙脚下面去禮拜,所謂五體投地的皈命頂禮是也。此人的功勞因為是莫大的緣故,面臨此人時,應該要生最大的恭敬心,好像面臨佛陀那樣的去敬重他。

  為了佛陀的真理弘揚於世而出盡種種力量的人,其苦心終會得到其報的,此人一定不久即能行詣「道場」,坐在實樹下,會到釋尊開悟的地方,也就是會成就和釋尊同樣的境界.會得到「無漏」、「無為」之果的,無漏是已沒有煩惱,無為即滅除了以自己為中心之思考之謂。既得無漏無為之果,即對於任何人都會去教化,會廣博的利益一切人天是一定的道理的。

 

其所住止處,經行若坐臥,乃至說一偈,是中應起塔,莊嚴令妙好,種種以供養。佛子住此地,則是佛受用,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

  這位法師所住的地方,無論是經行處或坐臥的地方,乃至說一首偈之地,在這些地方應該為之蓋起寶塔,要裝飾得莊嚴,極令妙好,要用種種物去供養法塔。真實的佛子所住的地方,就是佛陀受用過的地方,佛陀常在此地經行思惟,以及在這裡居住坐臥哩!

  以佛心為己心,自己和佛陀之教為一致的人,是功德無量,是代表佛陀的法師,這位弘法的法師所行住坐臥過的地方,或者曾在那裡講過幾句的佛經的地方,均為是非常珍貴的地方,因為都是以那些地方為中心而傳佈佛教的真理的緣故,那些地方不但是一紀念性的地方而已,可以當為聖地去看它,因此之故應該在那些地方蓋起莊嚴美麗的寶塔,以便供養!

  「佛子」是佛陀真實的弟子,是以佛心為己心,以佛行為己行的人,也是弘宣妙理的大法師。佛子「住此地」時,即那個地方便為「佛陀受用」過的地方,受用就是自己所住的住家,如人真正以佛子的心情去說教時,佛陀的大力即會宿住於那裡,佛陀會以這個地方為自己的住處,而承認為自己的住家,也即是那個地方會成為真正清淨的佛陀國土哩!這個地方便成為是佛陀常常經行思惟的地方,是佛陀正坐在那個地方,佛陀正起居在那個地方。真正信仰佛教,實行佛教時,即佛陀之心會注入,佛陀之力會顯現在那個地方,雖然以肉眼看不到,然而會覺得和佛陀在一起一樣,在行住坐臥四威儀裡,不離道場,不離佛陀之受用哩!

  分別功德品是因菩薩們所得的法益不同故,如來乃一一約人分別功德的淺深,為眾隨機而說的一章,是闡述到了末法時,信仰佛教,實行佛教之大概的功德,下面會再詳細的說明種種的功德,也就是說這樣行,即能得到這樣的功德,怎麼行,即能得到甚麼功德等,更加詳細明瞭的闡述!(分別功德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