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佛法僧三寶講話
悟慈和尚述
第一章 佛 陀
第一節 佛陀與人生
佛陀譯為覺者,是覺悟宇宙的真理的人。所謂宇宙的真理,當然是包括人生的真諦。因為佛陀的覺悟,絕對不會離開吾人現實的生活,如離開人生,則其覺悟,也不會有甚麼價值可言。佛陀出家的動機,是為了解決吾人身心的困擾。他修行的過程中的一切動作,也是為了明瞭人生的實相。最後成道,則是達到他了解到人生的究竟的目的。從此以後,他就將他所徹悟的宇宙人生的實相,一事不漏的講說出來。所以說,他講了一大堆大至宇宙,細至無間的道理,都是為了使人明瞭人生的真諦。因此,他曾經以旁敲直打,使出所有的方法,其目的,還是要解決眾生的身心性命的問題。也就是說,都是為了解決人生的種種難以解決的問題。
每部經典,雖然都有它獨特的一面,都是從某一個方面,標名為認識宇宙的真理,但是其結論,還是有關於吾人的身心問題。可見得,所謂覺悟宇宙的真理,實在就是徹底的認識人生的本來面目!人生雖然是每人個己的問題,但是其牽連的範圍,却非常的廣。也許人們都生存在宇宙天地間,故不論是縱的時間,或者是橫的空間,都有著脫離不了因緣果報,互相連帶的關係。人類生存的期間,則天地萬物,好似都是為了自己的生命而有。而個己的生命,一旦猶如風前的殘燭時,却會覺得一切都已把我拋棄,已不會一再的照顧自己似的了。這不是表示著個己和萬象萬物,有著如魚水、鳥木等那樣的相互有著牽連性的存在是甚麼?
話得說回來,佛陀所謂的覺悟,佛陀所開的教,都是從最為基本的現在的人生談起的。其說法的內容與法門,雖然是難以一一說得出來之多,但是皈結起來,還是離開不了闡揚人生的真諦。是由心理而生理,由生理而物理,是實際的體驗著心理、生理與物理,進而達到哲學最高的原理!一看好似偏於心理學的部份佛經,可是當你仔細的研究下去時,就會發覺也不就是純粹的唯心論。因為裡面有著形而上,和萬有世間的一切認識的本體論。當然是因為能夠由於吾人的身心生命上去實驗證得,而且可以提出實據來證明,故不只是一種理想的問題。反之而一看好似只談天地萬物的物理,但是其結論的關鍵處,却不只是如科學的只證驗某物,實驗某事而已。是有著哲學、科學等,都無法做到的學說與證驗的綜合!可說是具有了科學的實證方法,也具有了哲學的論據!
佛陀雖然是已超過三界六道的輪迴,已脫離一切的苦惱,好像絕對者君臨一切似的,但是佛陀却不說他是宇宙的創造者。他是說宇宙萬象,乃是由於眾生的業力,共同創造出來的。在真理之前,並沒有甚麼宇宙萬物,唯有煩惱,才會構成像現在不如意的事那麼多的世間來。如世間上,想行善的人,也因錯綜複雜的因緣,而不能達成其欲行善事的目的。自然的在不知不覺中,還是向著惡的方面行走的人,也不少。又如明明是自己的身體,明明是自己的意識,可是當你想把它好好的保養,想把它運用自如,却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因為一旦四大不調,以及苦惱煩雜在攪擾時,雖然是你自己的身心,也不能任爾差遣運用!這些事情,正是證明一個凡夫,是如何的不能自主,不能自在!古時的人,也許是遇到這些不如意的事太多,便有了異想天開的人,舉頭一看,低頭一思,而想出了絕對者的神話來。佛教的理論,到了最高無上的境地時,似乎也和絕對者有一脈相通之感,但是佛教却和其他的宗教所謂的絕對者的概念內容,是有著差異,而不是盡同。因為佛陀不但不主張他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反而闡明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不只佛陀他個人是一位最高無上的保有者就是人人如肯用功,如肯依樣葫蘆的去修持的話,大家都是未來的佛陀,都是最高無上的智慧的保有者!
佛陀曾經舉出過算不盡的佛陀的存在,吾人也因之而能了解佛陀用心之何苦!也許人類自己總是覺得自己是一個罪惡深重,煩惱熾盛,欲念無窮的凡夫,故須向佛求個懺悔,祈佛大賜福德,以為佛陀是一位絕對可以憑依的聖者。其實並不盡然,因為佛陀常常提醒過吾人,要吾人向著自己的內心去改造,要人自己去發揚自己的真心,由於自己下手工夫,才能真正達到懺悔的目的,也才是真正可以依憑的地方!
第二節 佛陀與真理
佛陀曾經提示過有關於佛陀的問題,是非常的多,不過其主要,還是不會超出佛陀所證悟的法(真理)。所謂見法就是見佛,見佛敬老見法!所以說,佛陀雖然已經達到最高無上的境地,但是對於弟子們,還是一再的提醒真理--法的重要性!可見得佛陀對於出家的弟子,或者是在家的信者們,是以甚麼為其垂範的了。雖然在佛經裡面,處處都談論到皈依佛陀,也就是對於佛陀要絕對的信仰,要傾全身心去奉養,好像須要絕對的服從佛陀似的,但是學佛的人,早已曉得,佛陀是教人皈依佛法僧三寶,而不是單教眾生皈依佛陀。由於進入佛門的首要條件,皈依佛法僧三寶來看,則吾人定會發見佛陀絕對不是叫人單憑去依靠他,也不是叫人單獨的去遵循他。所謂皈依,並不完全說明皈投依靠他人如佛陀,其內中奧義,曾經包括皈依自己本來就具之而有的佛法僧三寶!可見得皈依三寶,是一種信仰求進的表白,而不只是依靠!佛陀是一位了知宇宙真理(法)的人,也是真理的實踐者,所以須要皈依信賴佛陀的人格,依他實際履踐過的方法,去用功,去效法,即能得證和佛陀同樣的境地。佛陀可說是一種象徵,是令人效法的存在而已,並不是會用甚麼神秘的力量,去使你解脫的人。佛陀只能以導師的身份,教人去學,教人去行,故吾人如能腳踏實地,依照佛陀所指示的方法去履行,才有成佛作祖的希望。如果聽是聽過,但是並不向前邁進,或者中途走錯了路,或者半路休息,即任爾怎樣的說甚麼虔誠的皈依了三寶,也不能達到應到的目的地!
佛陀是教導這種道理的人,所以也有人因為如此,而不敢恭惟,不肯傾全身心去皈依。以為信仰其他的宗教的話,定會有一位絕對者能夠寬赦吾人,接引吾人,吾人可以絕對的信賴祂,投靠祂。反之而皈依了佛教,却說連佛陀也靠不住,佛陀也不能解脫你,必須要人自己去行,自己去走。這怎能令人向前去皈依?怎敢傾全身心去投靠?這種心理雖然是人人都有,但是這,正說明佛教與其他宗教的不同之處,也是佛教之能夠存在延續的主要原因!因為信仰唯一絕對的人,在人生過程中,還是和其他的人一樣,有時好像冥冥蒙受神明的加佑,但是有時仍然還會遇到不如意事之發生。這種不如意事,不惟是偶爾一發而已,是會常常發生,恐怕十之八九,都未能滿足吾人的心願!任爾怎樣的去祈禱你認為是絕對可靠的主,還是仍然靠不住,有時恐怕會變本加厲才怪哩!佛教的道理和這種事情定是迴然兩異,因為佛陀早已聲明過,他的工作的崗位,是指導人,提醒人,並不說明他是一切都能包辦。雖然他是以普濟眾生為職責,但是仍然是指導眾生一條應行應走之路而已,其能得度與否,還是眾生自己之事。
佛陀所謂覺悟的內容,並不是吾人所能了解的。這種事須要吾人自己去體驗,是要有佛陀的心境,始能明瞭的一件事。因為這事屬於自內證,自受用的問題,並不是局外的人所能窺察到的,只有由於他留在世上的遺訓去研考,去了解其外廓耳。佛陀曾經說過,他是一切的知者,一切的勝者。知者,即除棄了所知障,勝者,則滅除了煩惱障。這正代表佛陀所覺悟的內心,是佛陀因之而教化眾生,度化眾生的根底!也許是這樣,所以佛陀才常常教訓眾生,叫人應該傾全身心去努力,去完成這種境地,是佛陀所謂的涅槃!涅槃為寂滅,是照乎一切的寂靜快樂之境,故唯能以智慧和慈悲來形容。佛陀的確有著智慧和慈悲,以他教人的內容來看,則會明瞭一切,故被認為是一位超人的聖者。是值得大家傾全身心去皈依去奉獻的人!他的弟子們雖然不一定都常在佛陀的身邊,但是總能常常拜見佛陀,常能聽聽佛陀的教訓!有了一位這麼好的師父為他們的導師,莫怪佛陀的團體,是蒸蒸日上的一途!也許大家的心裡早已有了絕對的信賴感,認為常被佛光慈照,故能常在法悅裡過著他們的生活。
佛陀的弟子們,唯一費解的事,是佛陀終於進入涅槃之事,大家初時都以為佛陀既然是宇宙真理的覺悟者,是一位三界的大導師,是一位知者、勝者自居,怎麼會只有八十歲的壽數?怎麼會遽爾去世?雖然他留在人間的舍利,確實有數斛之多,可是逝世總是逝世,逝世了總不能再活現在人間,是鐵的事實!遇到這種事情發生時,弟子們的打激,必定是相當的大!涅槃雖然是佛陀的自內證,但是也代表著佛陀的逝世。因為涅槃也可以教做入滅不死。世人去世為之死,死後還會生,生後還會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並沒有休期。人總是這樣的在有相對的輪圈裡打轉,是永恆的如車輛的輪迴一樣,佛陀即不然,佛陀覺悟後,即已超脫有相對的事象,已在恬靜的法悅裡過這自內證的法樂,所以不管他之逝世與否,總是無關緊要的一件事。因為自從他證悟涅槃後,在此世間時的生活,也是一寂滅的生活,逝世後,仍然是寂滅的生活,只有肉體上的變化,而精神上的感覺,精神上的生活,是一點也沒有變動。雖云肉體和精神是有著緊密的連繫,有著脫不離了的干係,可是那是吾人在凡夫境界時的事,一旦涅槃,則精神可以克制肉體,肉體會隨著精神的運用而轉,絕不會再被肉體之有所牽連,如果不然,就不能算為是甚麼涅槃的了。佛陀一生當中,最為重要的記事,當然是他的降生、成道、初轉法輪、涅槃等事。這些事情是佛教徒最為難以忘懷的事。裡面的涅槃,不但是逝世的問題,也是精神勝過肉體,來去自在的一種表示--真理。
第三節 佛誕與佛陀的出家
佛陀誕生是在西紀前六二四年(吾國周襄王廿八年,歲次丁酉。請參酌劣著超聖釋迦第三頁)。其誕生的地點,是在迦毘羅衛城(父家)與拘利城(母家)之中間--藍毘尼花園。自然的,在紀念佛陀的誕生時,常以花亭來代表其出生時的情景。在他降生時,巧遇毛毛的細雨,所以也以九龍吐水,沐浴金身,來形容一大教主的降生時的祥瑞事。佛陀的降誕,就是這樣的脫不離了花與水的問題。也許人生的遇程中,其最為令人悅舒心情,調暢精神的,莫過於花木與山水等東西。花,是人生每遇喜喪事時,首先想到而缺少不了的物體。至於水,則不但是熱帶地區的印度人的心目中最為喜悅的東西,就是世界的各個角落,也是缺少了它不得之物!花不但可以舒暢人家的心目,也可以莊嚴道場,奉獻聖者。水是可以凉爽吾人的身心,也可以洗去了吾人的污濁煩惱。佛陀誕生時,早已有了人生最為重要的物品來莊嚴了他,也象徵著他定會莊嚴吾人的穢土,會消滅吾人的煩惱。不過這是一種預瑞,而不是給人因之而能夠了解佛陀覺悟的內容。
也許有人認為他的出家,比較誕生的意義,還要重要。這是因為人類對於紀念某一事物時,總是有著輕重不同的意念之故。如因為有了佛陀的出家,才能表示他欲取正覺的意念,也因踏上出家之路,才有正覺可得,是覺悟的第一步驟。如沒有他的出家,就沒有了他的成道,也沒有了他所開的佛教。由此方面來說,佛陀的出家,才是最為難能可貴的一件事。只因一大教主的降生,重於一切,所以紀念他的降誕的人為多,憶念他的出家者少。其實佛陀的會出家,是有著許多錯綜複雜的前因後果在。如他誕生後的第七天,他的母后就逝世。他在人生的過程中,曾經所見所聞過的所謂出生時、衰老時、疾病時、死亡時等苦痛的事情。它一直猜疑這些生離死別,苦痛難堪的事情,為甚麼無論何人都脫不離了?為甚麼生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有了這麼多的煩擾?既豪稱萬物之靈,應能打破一切的困擾才是。然而却很明顯的,不但是下賤無依的人未能解脫一切的苦惱,就是貴為九五之尊的王家種族們,也是同樣的須要和這些苦痛奮鬪?生老病死是人生苦痛當中比較大節一點,若論其他痛苦,和不如意的事,實在是不勝枚舉!後世之誤認佛教為一悲觀的宗教,是因這些苦痛的事情,引起佛陀出家的動念的緣故。一切苦惱確實在逼迫著吾人的身心,莫怪會導致佛陀的出家!感嘆世上無常,一切都是苦,是人情常然,並不能因之而說佛教為悲觀的宗教。要知道佛陀之所以會成為佛陀一事,如不由感嘆著冷暖人間去下手的話,就無以入門的動機,而且佛陀是為了拔除苦惱,棄除一切困擾,才踏上出家的途程,並不是甚麼悲世、厭世、避世等可比的。如那些只厭世而避世的人,是絕不會想到怎樣才能改善吾人的生活,如何才能使一切困擾離開?佛陀的此一出家,確是佛教史上的一件很大之事!佛陀的出家,是如何的重要於誕生,可想而知!不過因為世人所謂的紀念,如前面所說過的,都是以降生重於一切,以為人的一生,是以誕生最為值得紀念,同時大家都認為如沒有誕生,那來的出家?這些觀念過於濃厚的緣故,自會忽略了佛陀的出家,而重視佛陀的誕生!
第四節 佛陀涅槃與成道
至於佛陀的涅槃逝世應該是比較成道還要重要的一件事,可是人們都以佛陀的成道正是代表著佛陀的新生,故都以成道重於涅槃!前面已經說過,涅槃等於就是成道,只因涅槃是包括佛陀之逝世,自然的其範圍應該是比較廣大。也許人們對於成道後的佛陀,始有佛教的存在,而且大家想學研的就是有關於佛陀成道的內容,因為成道的內容一旦揭曉,則有學佛的準則可遵,修道的人才有了正確的依據,才有了遵循的軌則,才能導致人人成佛的結果。因此,人們只求佛陀成道的內容,只想了解佛陀所覺悟而成道的一切,自然的忽視了佛陀逝世的涅槃。其實現在吾人有了一大堆佛經可看,有了任讀不完的教義可研,其起因都是由於佛陀的般涅槃(入涅槃)而來!如前面所舉出過,佛教的弟子們,都因有了賢明的導師常在他們的身邊,不管是弟子們被派遣至何等的遠處去傳道,或者是已經定居,在某處繼續用功或宏法的人,他們如想拜見佛陀,則只要舒一殊身足,向著佛陀所住的方面踏去,就能隨心滿意的拜見著佛陀,就能親聆佛陀的教訓。有的弟子,已因隨侍在佛陀的身邊,故能天天圍繞在佛陀的身側。有的弟子,雖然有了疾病,也能承蒙佛陀的垂慈,而能沾潤到佛法。尤其甚者,當你遇難逢災時,佛陀也會排除你的萬難,會為你解困,這種師徒的生活,實在是自古以來未曾有過的事。如有,也是一種小團體的集合,才有的事。如佛教那麼龐大的教團,要叫人人常能拜謁其教主,那是夢想也想不到的事。因為教團一大,就會將教徒分為幾個等級,既有階級差別,則會規定那一類的教徒能得參見,那一種門徒不能晉謁,以及甚麼時候可以拜見,甚麼時候不得拜見等事。至於遠處的門徒,根本就不想去拜見他的教主,因為在於各地一定已有另掌執權的首腦人物的緣故,除非有了特殊的身份,有了很高的階位的人之外,平凡的教徒,是不能隨便拜見其教主的。任爾遇有疾病,或災難時,也會巧說甚麼身份的問題,而不能隨便的勞働他們的教主的。佛教則不然,因為佛陀是智慧慈悲的保有者,故能常顧諸弟子,諸弟子們也因善遵佛陀的教訓與奉承,所以都能常常沐浴在佛陀的慈悲垂憐之下,是得天獨厚,是非常的幸運兒!也許是這樣,大家都能過著安隱和平,融融樂樂的生活。
這種生活,雖然是難得多見的生活,可是好景不常,教團裡一大變化的事終於發生了,那就是前面曾經舉出過的佛陀的涅槃逝世之事!佛陀之涅槃,不只構成諸弟子們不能常常拜見佛陀的問題,也不唯是不能一再的承受佛陀的垂憐而已,是使諸弟子們忽然失去了甚麼似的了!佛陀的涅槃,真正是一種莫名其大,難以形容的打擊!因為佛教是以佛法僧三寶為其組織的根幹,如鼎之三足,一旦失去任何一方的話,則不能存在,尤其是以佛陀為其中心樞軸,有朝一日,失去了他,則羣龍無首,教團等於是崩潰,佛法等於是不能推行於世!佛陀的諸弟子們,實在經不起這種打激,因為雖然佛陀曾經說過諸行無常,無論是誰都不能久留於世,可是誰也沒有想到真正有這麼一天的來臨。大家久安於佛陀的膝下已經太久的緣故,並未親嘗過這種滋味。這種佛陀離世,失去了賴以為生的教主的滋味,如果不是佛陀在世時的弟子們的話,實在是難以嘗到的滋味,任爾怎樣的形容,也不能盡其筆墨!於是大家在痛定思痛的時候,便有了佛教經典的編輯的需要的思想之萌芽。
由上面的論據,則佛陀的涅槃(逝世),實在是比較佛陀的成道還有意義,因為如沒有佛陀的般涅槃(入滅)的話,弟子們也不會發起留傳佛經於世的需要,也不會因有一次、二次、三次、四次的將佛陀的教說編輯成冊!因為佛陀全身就是智慧,智慧之說並沒有固定化,隨時隨地,都可以供應對方之需,故佛陀在世時,實在無需甚麼經典的編輯,有了經典,還而會給教團帶來唯經是務的煩擾,會固執己見,對於實踐之道,定會疏忽。如佛陀離世,經典的編輯告一段落後,部派佛教之產生,大家都以自己的見解去解釋佛經,而忽略了自修與宏揚的問題,實在就是一個好的例子!由於佛陀的涅槃,而促進了教理的整頓,也導致對於佛陀成道的內容的一大考察。對於佛陀的考察的過程中,大家都因追想佛陀過於殷切的緣故,慢慢的將佛陀的人格,過於理想化,是難免的一件事。不過現在吾人所了解的所謂三界大導師,四生大慈父的佛陀,雖然是有點過於潤飾,有點過於理想,但是這,實在也是理所當然的。當佛陀入滅時的諸弟子們,因一時愕然,不知苦痛之所在,是時還不算甚麼會過於誇張其辭。可是當大家冷靜下來時,則會覺得情形之有點不對,大家會百思莫解,會愈想愈不對,以為佛陀日昨還在他們的眼前,怎麼會遽爾逝去?於是絞盡腦汁的去思考,去推磨。其追思的心念愈來愈殷切,終於想到佛陀是如何如何的偉大來!當然佛陀曾經是一位智慧、慈悲的保有者,是一切知者,一切勝者。曾經以充滿慈悲的心腸,具備銳利的智慧,去普照渡化過眾生。他一生當中,席不暇暖的到處去為了普渡眾生而奔走。他宏法度眾的心情是多麼的熱懇!他救世利生的心行是如何的豐殷!尤其是其豐富的譬喻,巧妙的說法,是多麼的適切!在此世間裡,可說是空前絕後的絕大偉人,是令人敬慕不已的超人!
第五節 佛陀的相貌
像這樣的一位超人的佛陀,到底他的肉體與精神,和平凡的人比較起來,其差異是如何?其超越人類的地方,是到了甚麼程度?這是首先會考慮到的一件事。佛子們既和佛陀共同生活在一起,應該是非常清楚的。其中甚至有的還當過佛陀的侍者,而為佛陀執巾取瓶過。雖然佛陀的偉大之一,是在於他平時自己的事自己做,很少使用弟子們為他的生活細節去動手動腳,可是在他傳教的過程中,定會有人徹底的了解過佛身,因為定會有不得已時,任由弟子們去做過他個己的私事。可見得佛身是如何的一回事,早已傳遍過弟子羣裡。不過弟子們却把佛陀形容為三十二相的具有者。原來所謂三十二相,是印度的古人認為是最高無上的大人相。雖然這種殊勝的人相,是有點近於潤飾。以生理學來說,連不能具備而有的項目,也都被列在裡面。但是這是思慕佛陀之過於熱烈,也是遵從古人至高無上的完人,而設想出來的事情。如世上真正有一位具有了三十二相的人,反之而受一切眾生所尊仰的佛陀,還而沒有具備這些殊勝之相的話,那不是將佛陀的身份降低是甚麼?以信仰者的心理來說,實際具有了這種相好的人,唯有佛陀,除了佛陀,恐怕再也找不到!也唯有如此去形容佛陀,才能表示出大家所仰望的偉大的佛陀之何等的偉大!
吾人欲了解佛陀成道的內容,想知道佛陀的為人,須要由佛陀本身下手!首先應該是如上所說的有關於佛相的問題。如連佛陀外貌的形相,也不能明瞭,怎能進一步的去了解他的內心?相貌雖然自出生以來就固定化,好醜好像具有了先天的性質,以及父母的肉體的遺傳性。但是天性具有了聰明絕頂的人,有時却不一定會如鑄造物體那樣的都和父母的相貌盡同。因為每人有每人特具而有的天性的一面,故在母胎時,已經有了多少的變化,等至出生時,即已完全帶著他那慧性特具的相貌而來,此時不管任何外來的事情之如何的發生,也不會受到其甚麼影響的(平凡的人除外)。反之而天性惡骨的人,也和這種原理相同。天生帶著深重的惡業而來的人,也唯有依照著他的宿業,而表露在他的形貌裡面。如所謂駄背、兔眼等人是也。這種人的父母,不一定都是兔頭邪眼,然而他却天生一付令人一看就想畏避的德相!所以說,偉大的人物,與惡劣的人,都不一定會受著胎教之所左右。不過這裡還有一種事實的存在。如此人的相貌是因父母的遺傳,是美是醜,都和其双親的任何一方一樣,不是和其父親,就是與他的母親的相貌相同。一看好似和他的父母同樣是善,或者同樣是惡似的。但是話却不能這樣說,因為具有同樣的形貌的兄弟姊妹們,其性格,其才能,却然有著不能盡同之例,是非常的多。不但如此,有的却相差千里,大有相乖相背之處!看看同樣的一個家庭裡面,有的孩子很良善,有的却很兇惡,有的烈性,有的却很溫柔。這是甚麼緣故呢?元來個人有個人的業力,各人有各人的意識,故雖然外貌是相同,但是做起事來,却不能混為一談。雖然相貌是內心的表面化,可是這種相同的相貌乃是肉體上的相同,是肉體上的遺傳模型,並不一定能夠代表個人的業力。君不見那美貌似玉的人,做出驚天動地的事嗎?君不見那醜惡不堪的形貌的保有者,而完成了世上之安寧,使人得以安居樂業的人嗎?所以說,真正的問題不一定都是在於外貌,而是在於內心的問題。雖然一幅具生以來就醜惡的人,可是他却因函養的程度非常的高,所以他那醜惡的形貌,却一天一天的近於慈祥可愛,令人難以忘懷,醜中帶美的形貌就是這類人物。有位天生美麗的人,却因他的內心有著慢慢的被惡業所浸襲,所以就一天一天的近於妖艷,可見得美醜的臉面,也因居心的如何,而會被改變的走樣!總而言之,貌為心之表,心是貌之藏,隨時都可以受著熏染而成為淨穢的不同。佛陀的相貌雖然不一定如古人所謂的三十二相,可是他獨具的慧心,以及出生在美貌溫淨的世家,故自誕生以來,就具有了世人罕有的相好,是可以推知,是千真萬確之事!加之,由於他能夠說出宇宙真理這方面去推,則會明瞭,他確實已經是成為一位相好絕頂的人,是不會錯的!前面曾經說過,吾人的涵養如何,就會改變吾人的臉色,何況佛陀救世度人的功德是那麼的大,莫怪佛像的敬塑,絕對看不見他的皺紋。這一點,仍然是可以強調的,也是佛陀的精神能夠克服肉體的偉大處!佛陀的形貌,並不是仙家所謂的白髮童顏,佛陀的髮絲,到了八十的高齡,還沒有被發現為白,都常保年青時代的模樣,並沒有改變過,只有愈來愈成熟而已。看他活到八十歲時,還是不斷的來回於傳教的途上,還是健步如飛,並沒有坐過一次車或轎,不曾乘過一隻馬象,甚至到了臨終的當兒,還在為求教者說法,就會明瞭他的肉身是如何的強壯,他的精神是怎樣的健旺!雖然他臨終的幾個月前,經人發見,曾經是患過重疾,可是他還帶著重病的身體,遊化了三個月之久,可見得他是如何的能使肉身聽從他的指揮的人!
以佛陀的外貌去推想他的內心,雖然是一種最為膚淺的辦法,但是這,仍然是最為實際貼身的事,如沒有健全的心理,就沒有健旺的身體,如沒有健美的肉體,則產生不出美好的內心!欲觀察佛陀的一切,實應從這裡開始,如好高騖遠,不從近處著眼,而一下子就由遠處下手的話,有時恐怕會失去其真!佛陀的內心,如他的相貌一樣,是具有了最為美好莊嚴的,以佛教的述語來形容,就是如前面所說過的智慧慈悲。佛陀一生當中,所說過的道理,雖然闡釋為無量的法門,但是其重點,還是在於智慧與慈悲。以慈悲智慧來形容佛陀,已經足夠表露出佛陀的偉大的了。至於所謂超人格者等事,純粹是由於他所說的真理去推探的,因為裡面包裹著一切真理。這是證明佛陀是一位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超級的偉人,是融合一切教理的大成者!吾人距離佛陀的時間,已經是二千餘年,時間既然這麼久,則佛經的真實性,也許有人會打折扣,因為現在的佛經,一定是經過累次的編纂而成的,元來的面目一定已被掩蔽,故有是議。好哉,原始佛教的經典,還是照樣存在,仍舊保持其本來的面目。添增或改正等經論,是根本佛教以後的事,故吾人還能由原始佛教的聖典,去看出佛陀的真面目來!原始佛教的聖典裡面,雖然並不將佛陀過於捧飾,但是裡面已經告訴我們,佛陀確實是一位絕無僅有的超人!裡面所描述的佛陀,為一位非常寂靜,富於思考力,理路整然的人。佛陀的起家,是由於禪定,他因有了禪定之力,故能將他內心的煩惱除棄,其思考之力,也已和凡俗的人不同,是純粹以銳利的智慧,為他的思考力量!他是常在瞑想某事,而知道某事的正確性,因此,能夠徹底的解決某事。這種生活,正是由禪定而智慧,由智慧而慈悲!所以說,佛陀成道後的內心,佛陀成道後的為人,確實是言盡於智慧與慈悲!
第六節 佛陀與超人
智慧慈悲達到絕頂的人,自然的會被他人尊崇為超人。雖然有人獨到原始經典時,以為佛陀的瞑想、銳利,正代表著佛陀為一位完人而已。不過這是由於佛陀生存在世間,每日的生活都和人類同樣的還要吃飯,還要穿衣等事去推測的。也許佛陀在世時,如沒有遇到特殊的情形,則不會顯異談奇,唯有闡揚真理,唯有叫人修福修慧,才會引起那些自稱為佛學家們的錯覺,以為佛陀是做到人格的完滿者,並不是甚麼神,都以為神才是超人。惟原始佛教的經典裡面,曾經談到佛陀是如何巧妙的為人說教,是如何的善於看機而大作佛事,度化眾生。所度的人,大半都能克服自己的身心內外等一切困擾,大家都能在於法悅裡過著其安祥寂靜,與人無爭,善於感化他人的生活。這種善能自度,又能度人,而且度人的內容又是住世與出世双管齊下,並不是人的能力所能作得到的事!可見得佛陀並不只是完人,而是一位正真正銘的超人!因此,才值得諸弟子們,以及聽過佛法的人的絕對的皈依,絕對的信仰,絕對的尊敬!原始經典裡面既有的活現現的超人之佛陀,一定是他們共同費盡心機,去推想出來的!不管是後來之所謂部派佛教(小乘佛教),或者是大乘佛教,都是基於原始佛教而來,所以不但是以佛陀為超人,是已進一步的去推想佛陀為絕對的超聖者!佛陀在世時代,確實被人尊崇為一位生存於世上的完人,也被人敬仰為一位超人。因為佛陀確實和吾人同樣的須靠衣食住,才能得以生存,也和吾人同樣的有著人類具有的言行。同時他是有著人類並不完備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可以運用他那智慧的神力,去遊化人間!是人類,而是超乎人類的人。也許他的身口意三業,已和真理融為一體,已和凡人不同,所以他的一生,不但是與完人不同,就是人類未能形容得出的超越人類的人物,也當之而不愧!假如不用這種理論去探究佛陀的話,就不能表示出其偉大的程度。原始的佛典裡,確實已將佛陀兩面化,莫怪有一種學者,以為是神話,以為是一種傳說。其實捨棄了神秘力之具有者去看佛陀,則不能表露出真正的佛陀,同時離開了人間佛陀,也不能描寫出佛陀之所以為佛陀!佛陀確實是具有了人類與神秘的兩面。雖然以原始佛教的記載來論,則佛陀一生所說的教理,是合理化的傾向為多,帶著神秘的氣氛比較少,但是既有神秘的存在,則已表示佛陀確實是具有了神秘的力量的人,而不能說神秘的記載少,就否定了佛陀的神秘力。在龍蛇混雜的眾生之前,有的如果不用神秘的力量去感化的話,則任爾怎樣的去講說,也不會聽得進去,更何況想使對方屈伏?想使對方皈依?更何況眾生羣裡,早已有人具有了神力?對於這種人,如果不是你的神力能夠勝過了他的話,恐怕被度的人是佛陀,而不是對方。故佛陀具有了神力一事,乃是千真萬確的!因為他的弟子大半都是由外道轉向於佛教的,這些外道裡,有的都是以神通起家,以神通顯赫於人的!佛陀既有辦法度脫了這些人,則還能說佛陀並沒有神力麼?只因佛陀當時的度人,大概都是以有條不紊的方式,去使人皈依,偶爾才用到他的威大的神力,也就是說佛陀吸引人的地方,並不都靠神力,而是他所證所得的內容!惟他所證的真理,既有這麼大的吸引力,自然的是包括了一切的一切,莫怪他會被人尊為超越一切眾生的佛陀!
第七節 佛陀與合理的理論
佛陀一生當中,最令人誠服的,就是上面所提示過的合理的理論。如說善因與善緣,而結為善果與善報。由於惡因惡緣,而成為惡果惡報。以及那些修心養性,立身處世等,有關於吾人身心的修養等因果問題是。這些問題,正是吾人最為貼身的問題,也是佛教最為根幹的問題。由於這種有著道德觀念的學說,再推演而為種種的法門,也是佛教的一大特式。如離開吾人的身心,而談甚麼宇宙的奧秘,或者只以天地宇宙為中心,而談甚麼玄,說甚麼妙,則已離譜,已不符於實際,唯有增加身心注意力的分散,唯有添增人們的精神上的負擔而已。也許是這樣,才容易被人誤會為是人間佛陀,完人的佛陀。說甚麼佛陀不甚談玄說妙,不力主神異,而專在人類的身心著手說法。
有一種人,看到佛陀也曾經使用過神力,所以說由佛陀的神秘的方面去鑽研,想由神秘的方面去了解佛陀,因之而處處談玄說妙,終日在於熱懇的信仰裡,陶醉於神秘的家鄉!自然的開口神話,閉口神秘,把佛教捧為唯有神秘為是!這種人容易忽視人間佛教,容易踏上追求所謂神通那條路。會使有識者認為是怪力亂神那一類,反而提不起他們的信仰!要知道佛陀雖然有時因不得已時,才偶爾一露他的神通,其目的還是想使對方屈伏皈依,是欲達成度一救千的効用而採取的舉動耳。若論當時的佛陀,雖然有了神通,也不常顯。同時也叫諸有神通的弟子們,不可亂使神通。佛陀常說:有能力度化他人的人,是以諄諄善誘,是以合理的論說來降伏人。至於常用神力去度化他人,就會容易走上外道之路,會使人的好奇心理復活,致墮怪誕的一途!神力雖然也是由於吾人的修持而得,也是由於內心而放,可是這,並不是甚麼正道正軌,因為有時會和藉著天地神祇,動天憾地的神力混為一起,故不是佛教的正說。
總而言之,佛陀教化眾生的方式雖然是算不盡之多,可是常常使用的方法,是以正確的理論為多,尤其是以吾人貼身的問題開始者眾!至於闡釋宇宙的實相,或者天地萬物的本來面目,那也是為了啟發吾人本來就具有的智慧慈悲德性而開的。這些揭開宇宙神秘的論說,並不是佛陀存心願意,以便投入之所好的,是因吾人的生存正在宇宙天地裡,吾人正站在這種四圍環境裡,故如果想了解自身的問題,想解脫這些助我擾我參半的環境,則須談論到其實際的問題耳。這就是佛教所謂的依報的問題。至於吾人的身心,就是所謂的正報。吾人真正的果報,是吾人直接的貼身的問題,也是吾人正真的結果。依報的環境世界,是吾人身心所依而住的身外的果報,是所謂為生存而需要的依止的地方,也是間接的報應。佛陀為了使人了解自身的問題,而牽引起三世因果的問題。也許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循環,永不休息!吾人現在的身心到底為何而有?推其因,近則父母,遠則吾人無始劫以來的業力。有了前世之因,才有了現在的果報,有了現在的因,定會結為未來的果報。以佛陀的眼光來觀察現在的一切時,則現在的一切,都是屬於果報。而未來的一切,正為現在的果報。不過現在雖然是屬於果報,但是吾人却因不斷的繼續在作諸業,故現在的一切,也是屬於未來的因。吾人的一舉一動,或者世間的一草一木,都有著前因後果的存在。尤其是佛教的基本教理之一的無常論,乃是強調萬事萬物都是剎那剎那的在遷變移易,不曾休止過。所以所謂因果。正是隔著時間而有的產物,是不曾斷滅,是連綿延續著。以此理論來觀察吾人的行為時,就會發見吾人身口意三業所做所為的事,一看好似只是事過境遷,好像做了就算了,但是其所留的餘力,確實未曾磨滅!一旦做過的事,任爾怎樣的想把它抹煞,可是仍然是掩蔽不了其實在性。如深夜三更,曾經到過某處,只因未為他人所發現,就一再的否認曾經到過某處一事?這種事情雖然瞞得了當時不曾遇見過你的其他人,但是任爾怎樣的辯論,也瞞騙不了自身,因為事實就是事實,無論如何都是事實!這就是佛陀所論的因果正論。佛教之所以能夠永恆的存留下去,並不單因靠著甚麼妙理,實在是有著令人心服口服的理論在!
佛陀為甚麼自降生以來就具有了相好?為甚麼會降生在人人欣慕的王種家裡?為甚麼會覺悟自有天地以來大家都認為是謎的宇宙的實相?為甚麼會發見他人費盡一生的心血,也未能發見的吾人的本來面目?這些問題,已經在前面的論述裡,露出了一個曙光,因為佛陀具有了宿慧,因為佛陀有了他獨特的因果。加之他現世的功行,促使他完成了別人未能完成的大業。佛陀所採而用的功行,雖然始自古來的婆羅門教,也修過其他行者所修過的苦行,可是他的覺悟,却並不因此而來。因為婆羅門教的教義,不能使他真正得到解脫。而苦行則唯有磨耗自己的肉體,也不是證道的正行。他覺得沒有健全的肉體,那來的健旺的精神去證悟真理?所以他不但不採取婆羅門教的修法,也捨棄了所謂的苦行。他終於自己一人獨自瞑思靜想,想到,想到,想到,終於想到了宇宙的真理,想到了眾生的本來面目!佛陀的覺悟,實在是得自不苦不樂的中道,莫怪他成道後,所說的教理,都是以中道為榜。是標白中道,貫徹中道的第一人!
第八節 佛陀與菩薩
佛陀有法身、報身、應身等三身之說。佛陀三身的論據,當然是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而有的學說。也是隨著所謂「菩薩」精神的產生而來之事。大乘佛教的興起,雖然是佛陀離世後,四百年前後的事,可是真正鼓勵佛教的新氣運的,應該朔自阿育王時代(佛滅二百餘年)。佛教的沿革,是大家所了解的,由於阿含時代(原始佛教,佛在世至佛滅後百年),演進為阿毘達磨的部派佛教(小乘佛教,佛滅百年至四百年),更進而達到革新的最高潮的大乘時代(佛滅四百年後)!
所謂菩薩的名稱,並不是大乘佛教興起時,才捏造出來的事,是隨著新的機運的產生,而被強調菩薩精神之如何需要,才會特別有名起來耳。也許未成道前的佛陀的捨生趣生,已經是任運自在,也就是甚麼時候逝世,甚麼時候轉生,都能自由自在,不被業力之所牽連,只靠其願力,一旦發願,就能隨心滿意,所以就關連到宿願的問題。所謂宿願,正是顯示出佛陀之所以會成為佛陀的來龍去脈!佛陀早已報著拔度眾生的悲願,這個悲願的發源,應該朔自佛陀的本生(前生)。雖然早起的佛陀觀,並不論及這些問題,但是以佛陀所論過的前因後果的論說來論,確實早已溫釀著過去的菩薩、過去的佛陀等問題。有了菩薩,才有了佛陀,佛陀是由於菩薩累修的功行圓滿而成的。故欲完成佛陀的智慧慈悲,首先想到的應該是菩薩的大行。菩薩不惟是自己已經了脫生死,還要為眾生的生死解脫而努力的人,所謂自利利他是也。釋迦佛陀自成道後的工作,可說都是屬於利他的工作,因為他已成為佛陀,已沒有如菩薩那樣的一方面利他,另方面得需要為利己而努力的事,是純粹為了他人,為了眾生而著想的工作。莫怪所謂菩薩,即完全是指佛陀未成道前的事。雖然也可以指佛陀自出家,至於成道的期間,為之菩薩之行,可是提起他為甚麼會去出家,為甚麼會為眾生與自己的解脫而著想的問題時,即會發覺為自誕生以來,就是菩薩的降生,就是菩薩乘願再來!這樣一推,就會更進而推及到他過去世之事。過去世曾經積聚過無量的功德,此生此世,才能大覺成道,不然的話,則佛陀成道的內容,定會有問題的。因為吾人的出生,是帶著業力而來。有的是為了償還過去的業債而出生在此世間(屬於惡報的一類)
。有一種人。是為了討人的宿債而來,是所謂福報的一類。不過不管是惡報,或者是福報,既轉生在人世,就會一再的目濡耳染,一再的造出善惡等業力來。於是在此世間的善報或惡報酬盡後,還是依著他的業力去輪迴轉生,是不會有休止的一天!菩薩則不然,因為他的降世,並不是受著甚麼善惡業力之所支配而來,是純粹為著自己還未完了的功行,也就是為了在此世間完成他的功行而來。也許有人會奇怪,以為菩薩可以來去自由,何需降生在此人間,去受著身心內外的苦痛?但是吾人要知道,這些問題正是佛陀欲開教闡明的事。吾人可以體驗到,雖然是在二十世紀的後葉,可是還有無形的菩薩來臨等神妙的存在,也就是不經過正軌,不托胎而降生的菩薩等人會來庇佑吾人等事。如觀世音菩薩的靈異事蹟,不但是古人才有機會身受其惠,就是現代的人,也同樣的會被其威大的神力所感等是。這種事情不但是佛教界一致的看法,就是教外之人,也未嘗不讚同其說,因為這是實際的問題,而不是論論說說而已,也就是說,曾經有了好多世人親歷其事,親感其應過,所以值得大家信仰崇拜!這種菩薩,是不遵循父精母血而來,是所謂不可思議之事!不過這類菩薩之是否存在,還需要人人是否自己曾經沾潤到其法益,始能談到相信,始能生起感念等問題,不然的話,雖然已很普遍的受人尊信,但是還是免不了被人列入為神奇怪異之列。因為菩薩雖靈,也不能一一看顧得著,故真正感受其靈的就相信,不受其惠的,就不一定會相信。其實吾人一生當中,多多少少都曾經受過其惠,只因業力的緣故,不一定能直覺得著而已。有一種人却會針對此一弱點,就專門敲這種事情而起家,他自己不信還不打緊,却處處破壞人家的信仰,並不覺知這種行為是在造孽,是惡的種子!也許每人所懷而來的業力不同,故有善惡兩端之異,真是令人慨嘆宛惜!世人既是如此,那麼,如果沒有人犧牲他的享受,而降生在世,以示有歷史可稽的話,是永遠會被人認為是個謎,因為既沒有佛菩薩降生出現於世,而佛駝或菩薩,也不能常顯其神力,因為想救度你時,還是多少會顧慮到你的業力的問題。雖然豪稱有求皆應,可是宿業過重,或恩恩怨怨,錯綜複雜的前因後果的緣故,求而不靈的事,還是免不了的。這樣,則有時得不到人家的信仰,也是不得已的事。
沒有佛教之前,世人是完全不曉得有菩薩的存在,故如佛陀不降世傳揚佛教的話,大家焉能了解有甚麼菩薩的存在?還有一種最為重要的事,那就是:佛教並不是只救人家一時之苦,是有著解決羣生的眾苦,其解決的方法,是由根本,而不是只在逐末,是所謂釜底抽薪,所謂連根帶帶,將生死痛苦之根源的迷惑煩惱滅除,以期治本。如果是救度臨時急需之事,那是屬於治標耳。如菩薩不來此世降生,或者佛陀不在此世住一個時期,則這些道理怎能被揭開?宇宙的真理怎能會被人了解?人們的本來面目,怎會真相大白?這就是菩薩所以非降生在世、成道、開教不可的緣故!如果不然的話,世人總是憑著自己的業力,而被業力所轉,所謂的信仰,也只憑著自己所想出來的一面之信。這種只靠自己的推理想像的信仰,所趣之道,會成為現實主義,會養成為奇型的信仰。如遇有事故發生時,方肯燒香求佑,平時無事的時候,還是縱由自己的業力去奔色逐聲,造出難以收拾的最業。其惡業既愈來愈重,所墜的地方既愈來愈深,則菩薩想救援你的時期,恐怕已晚,恐怕已來不及。因為當你遭遇罪愆災難時,一定是惡業貫滿之期,在這個時候祈求菩薩,焉能有得救的機會?雖然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是那是說明能夠痛改前非,自此以後,向著善,向著解脫的方面精勤不怠,故能因之而消滅罪愆,使你有個自新的機會,並不是到時仍然求求拜拜就能被佑!世間並不是那麼甜,那些鹹辛苦味,才是人類常欲之物,故如沒有一番克苦耐勞,真正徹底的懺悔的話,是不會有得救的機會。因此,只存那逗機取巧的信仰,是於事無補的,是得不到其靈的!也許是這樣,世間到了現在,還是被名為五濁惡世,還是不能淨化,還是不能改善。這是不培養吾人的信心,不知真正的信仰,唯趣物質文明的享受,而致你爭我奪!有的却變本加厲,使出渾身解數,百般奸詐,把這個世間敲的一踏糊塗,還是不知痛改!
第九節 佛陀與願力
佛陀的前身--菩薩,正顧慮到這些問題,才及時降世,以便糾正世人的信仰!其志願的核心是:想實實在在的在此世間宏揚真理,實際的救援世人,不想再以他的神力,去顯示出那枝末的救世工作。因此,才會和別人一樣的以父精母血結成的肉體為身,實存在人間,以便完成他欲完成的大業!不過菩薩的降世,是和其他的人類所帶來的業力所生的並不盡同,是抱著宏願而來的緣故。這種志願降生救苦的,就叫他為願力所生。惟雖然是由於願力而降生,但是既然生在人間,就會和別人一樣,還是免不了父母所生的肉體,自然的好似和常人一樣的有了肉體與精神上的一切感受。如佛陀還未出家成道前,還是和吾人同樣的需靠一食住等,以維生命,對於身心內外的事物,還是照常的會有感受作用。這種為了救度世人,而志願降世的菩薩,總是假現在世的緣故,還是留有些許的迷惑在身,以是難免的事。因為如出生以來就表示他的迷惑已盡的話,則和神話一樣,會令人驚奇,會使人百思莫解!如果是與菩薩同時轉生此世,親聞其事,親看其實的人,還能相信,但是時日一久,未曾接觸過菩薩的人來說,就會越想越起疑,以為都是古人的神話。尤其是菩薩降世人間,是有著示範作用,其一舉一動,都是學道的人的楷模,故如菩薩出生以來就已完滿功行的話,則無須修持,無須斷惑證真。這樣,則欲學佛的人,就無法可遵,就無規可矩,將不知如何修,將不知如何成道的了。因為菩薩既為出生就無惑,則其示範工作,已沒法顯示,已沒法子令人依樣葫蘆去學!為了使人的修道有個軌則可循故,菩薩的降生,一定是按步就規,一定是由凡夫的行動開始,漸次的循規蹈矩,做到令人心服口服,敬仰不已的境地!這種菩薩的降生,就是所謂的「伏惑行因」。菩薩本來已斷盡迷惑,而為了修持利他的因業,所以就留有些迷惑,在此世間才把它斷盡的緣故,也叫做「斷惑行因」。
有一種人會奇怪,以為菩薩就是菩薩,怎麼會和世人同樣的有了種種的苦痛?要知道不但是菩薩時代的佛陀,有了和常人同樣的,有了肉身等苦痛未能解決的問題的存在,就是成佛作祖後的佛陀,在他一生弘法利生的過程當中,所遇的困擾,還是舉不勝舉,數不盡數之多。這當然是包括外來的侵擾,以及肉身的保養等問題。不過佛陀一生的弘法當中,所遇的困擾,不管是有關於誹謗妄說等問題,或者是有關於淫威的問題,甚至是欲傷害佛陀的肉體等問題,都能一一化險為夷,都是有驚無險,終能達到他弘法利生的大事!不過也因有了這麼多的麻煩纏身環擾的緣故,被人誤會為佛身仍然是有漏之身。如身會流血,須靠飲食以止飢餓等是。莫怪後來的自稱為佛學家們,都認為佛陀不過是一位完人,並不是甚麼神祇或超人。這種見解的人,可說就是井中之蛙,是不知天地之大,好似還在海底摸針,並不完全了解佛陀的人!要知道佛陀雖然是肉身之體,雖然和人類同樣的須要靠著衣食住,但是這是環境使然,並不能因此而說佛陀不是一位超凡入聖,一位宇宙真理的啟發者!由另一方面來說,佛陀之保有肉體,正證明佛陀是實實在在的降生在此世間,能夠循著人生的舉止動作,隨地隨機去教化眾生。因為佛教的經典,是將佛陀在世的零零碎碎的佛語,以及其動作舉止,搜集而成的
。故佛陀之保有肉身,對於弘傳真理,是多麼的重要!這種現身說法,也可以證明佛陀的說教方法,並不像現在的講經說法度化眾生那樣的單靠有系統,有組織的文字說法,是身教與言教並重,是遇事而教,是應機而施。或者認為應教化的時期成熟時,就等不著有機或無機,自會將要說的道理,要做的事情,統統顯示出來。不過不管是有機,或者是自動的施化,都是同樣的並沒有一定的準則,只有符合真理,只有契合眾生的心機,就滔滔不絕的講說出來。佛陀為了普渡眾生,所以遇事開闡,以便警誡其他的人,以便提醒大家,甚至以身作則的去開他的教。也許佛教是重視道德因果,所以他的一舉一動,都是為諸眾生之模範。佛陀所遇的每一事情,都會把它化做為了眾生而啟開真理的動機,都以所遇的事,去提示大家,叫人遇事長智,叫人認識因果報應的利害。同時也藉事去發揮諸行無常,輪迴循環,如車輪之高下輪轉不休的道理。佛陀的肉身,也是無常的現身說法。他說:連佛身本身,既現為肉身,則也脫不離了剎那無常的問題。不但如此,就是證悟究竟的佛陀,也因降生在世上的緣故,還是離開不了人間的因果關係。這就是所謂方便度眾的方式,是在世不離世間法!不但是這樣,就是覺悟之法,也不離世間之法!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正覺,猶如覓兔角」是也。如果看見佛身和常人一樣,就認為佛陀也是人而已的話,則這種人不但不曾研究過大乘的佛典,就是連小乘的佛典,連原始的佛教,也未必曾經研究過。假使你曾經看過,也未必然已了解過,因為你只認識人間佛陀的一面,而不知超人佛陀的一面!原始佛典不但將人間佛陀描寫的無微不至,就是超人的佛陀,也同時記載的甚詳。你怎麼可以將單方面的道理為是,而不顧慮到其他方面,不顧慮到佛教的全體呢?莫怪這種人會被有識者譏為井底之蛙,固執己見太深,認識佛陀太淺的人!君不見佛教裡面,曾經論過佛陀的法、報、應三身之事麼?君不知法報應三身,是認識佛陀最好的資料麼?
第十節 佛陀的法身
所謂法身,是指本體的佛身而言。本體佛就是宇宙間最大的原動力,是有著護持一切的力量,是應現在世間的根本佛陀。釋迦佛陀為甚麼會應現在世間?其來源是甚麼?為甚麼在許多眾生當中,唯他獨尊?為甚麼連天地宇宙的一切神祇都須要遵奉他、供養他、效法他?這要推及到宇宙微妙的大道理,始有可能了解!佛陀成道的內容,究其底,仍然是這種天地宇宙的實相!佛陀發見真理後,曾經說過:「奇哉!奇哉!大地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他說宇宙間的一切,本來都是如來之所化現,因為宇宙間有個本體,這個本體是為一切皆能成佛的本體。在天地間,所有森羅萬象,一切的一切,沒不都是由於本體而來。本體正是成佛的本質,原來就是本佛,有了本體本佛,方能得以運轉自如!本佛的形相是包羅萬象,是沒有邊際,可說是超乎一切行相。不管是威力,或者是神力,都是絕對的,是沒有界限可言。其壽命,也是沒有限量,是永恆的存在。其工作只有為了眾生的生存、幸福著想的在動著。所謂「天有好生之德」,這句俗諺,正指著此本佛的工作而言,也不過份!這種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而發達起來的思想,正是大乘佛教的精華所在!也許大乘的興起,其來龍去脈,始自不滿於部派佛教(根本佛教、小乘佛教)之學理化、專門化的研究,而不顧及大眾化。大乘佛教的人,認為雖然未能出家去修持,可是有著為人為世而努力的菩薩精神的人,才是真正佛陀衣鉢的傳承人。由於想學菩薩救人救世的精神,而興起的大乘佛教,才產生出所謂大乘的經典。這種大乘經典,是為了追慕佛陀的慈悲威德,救世救人的精神,而將佛陀的神力救人的一面發揮盡致的。最初成立的經典,是為般若經,般若譯為妙智慧,妙智不但是菩薩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佛陀具之而有的境界。裡面述及一切皆空,故此時已有本佛的心境的描寫。雖然其欲發揮的智慧,是欲闡揚釋迦佛陀的智慧,但是佛陀的智慧,究竟到底,就是一切皆空,自由自在,沒有半點的留礙。有了這種智慧,則能通於一切法。所謂法身佛,正是指著這種徹見宇宙,通於宇宙的實相。是包裹宇宙而不遺。其全體即是法,即是佛!由於菩薩思想之發達,而有了大乘佛教,有了大乘佛教,而發見法身佛,而闡明人人都有本佛的成份。由於人人本來就是佛以推,就會了解過去世當中,一定有了好多行著菩薩大行而成就佛陀的人。因此。而發見有了算不盡的菩薩,算不盡的佛陀!
第十一節 佛陀與應身
有了本佛,才有了應身之佛。應身就是應化於世間,垂跡於人世之佛。如釋迦佛陀就是屬於應身佛這一類的佛陀。釋迦佛陀本著本佛(法身)之本能,報著大慈大悲的心腸,在此世間誕生、出家、苦行、成道。是為了救度一切世間的人,而顯現出來之相。不過應身佛如沒有法身佛那個根本佛的話,也不會發生甚麼効用。而法身佛如不來世間降世的話,自然的未能叫做應身佛,也不能被人發現為有法身佛的存在。如金銀財寶,有是有了,可是却被埋沒在地下深處,未曾被人發覺,不曾被人發掘出來。這樣,則雖然是有,還是等於是無,因為不能被人活用的緣故。法身佛和應身佛也同樣的原理。法身佛需要應現在世,才能公開的被人知曉,人人才有直接領沾其法益的機會。佛陀化身於世,住在吾人所住的世間,和吾人的生活一樣,自然的容易被人誤會是人。人們焉能想到甚麼本佛法身佛會降生來此等事?其實佛陀是累世所修而來,並不是一生一世就能具有了菩薩,具有了佛陀所具足而有的一切。佛陀累積的功行所成的為之報身佛。應身佛也是由於報身佛所顯現的。因為應身佛也叫做化身佛,是佛陀垂迹應現,是由於報身而變化之身。因為應現於人世,採取和人同樣的身形,以便度化眾生的緣故,才叫做應身的佛陀。佛陀既應現人世,則其所度的對象,首先就是人類。如釋迦佛陀在世的時候,其針對的目標,雖然是一切眾生,但是既生為人,則三句不離本行,都是向著人類啟開真理,附帶的為了達到度化眾生的目的,而開了許多的法門。也許他是由於報身的佛陀所顯現的緣故,其言論所及,則不但是有關於人類的問題,就是其他如六道眾生,聲聞、緣覺、菩薩等趣的一切,都是他自會闡述出來的範圍。只因他是人間佛陀,是應化在人間,故他所說的道理,都是為人類著想,所以在他的應化當中,雖然也談論到其他知澳,但是那也是為了度化眾生的一種方便,是隨機說法,應病與藥,一切都是為了眾生的正覺而設施的方便法。不過以佛陀具有的智慧來說,則佛陀不但是善巧方便,不但是辯才無礙,滔滔不絕的大談其所得的哲理而已,有時還因需要,而現出了神力,去度化眾生,也是自然的道理。談到神力,則佛陀定有不可思議,神通變化的力量。這種神化不可思議之事,雖然並不是佛陀常談、常用之事,可是既曾顯現過其神力,則其具有了神力與否的問題,一定不是問題。因此,由神通變化的方面來說,則佛陀就是化身的佛陀。也許佛陀是由於報身佛而化現,故應身佛,才以化身佛的恣態出現。
第十二節 佛陀與報身
佛陀之報身,已如上述,是經過算不盡的時劫,累積其功行而有的果報之身。故其神力、威德,以及色身、壽命等,都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其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眾生,其一舉一動,都形成為大轉法輪。也許已經是成為大智大悲的保有者,故有這種絕對的果報之身。既為智慧慈悲的結晶,既具有了無限際的神力,必然的會化現一切色身。不惟是人類,就是地獄,就是餓鬼,就是畜生,或者就是天神、修羅,或者就是超出三界外的聲聞、緣覺、菩薩等類之身,都能一一化現,都能自由自在,絕對沒有半點的留礙。所謂如觀音菩薩等之三十三應身的思想,完全是由於這種道理而來的。這種理論,不唯是一種理想的問題。因為基於法身而報身,由於報身而應身,那是自然的產物的緣故!原來佛陀是智慧的究竟者,智慧是學佛人所求的目標的精華。有了智慧,則有能力觀察宇宙裡面的一切事物。智慧愈深,則其了解的事理愈會多。由於功夫的深淺,而有了智慧的優劣,有了一分的功行,就有了一分的智慧,智慧到了絕頂時,則為之佛,屆時就是智慧的究竟者。智慧究竟時,則已脫離能所、彼此的問題,是絕對的完滿者。到時,不但是認識宇宙的真理的人,已經是宇宙真理的代表者!這種宇宙真理的代表者的智慧,正是報身佛所具之而有的。這種智慧叫做「根本無分別智」,也可以叫做「無差別智」、「根本智」、「平等智」。也許已沒有能所等對立的現象,已皈還乎宇宙的真理,故有是名。這種智慧的淵源,也是隨著菩薩累世的功行而有,其形成為功行的重點,在於禪定。任何一位行者,如沒有禪定的功夫,則沒有智慧可得,縱然有之,也是世上的所謂聰明絕頂,怜悧灑脫而已,是不能分享佛陀的智慧。禪定的養成,首重於修持戒律,有了清淨不染的戒體,才有了清淨而寂靜的禪定,否則容易趣入於邪定,是不能融入於本來的清淨妙心。因此,吾人就會了解,佛學的縮寫,就是戒定慧三學。
戒定慧三學,不但是學究的學說,也是正真正銘的實踐法門。能完成它,就是聖者。學不到它,就會還入為凡夫。可見得佛教是如何的重視戒定慧三學。也許是這樣,此三學,為之三無漏學。報身佛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的實踐者、大成者,是和宇宙的本體,合為一體的人。是本著法身慧命為據而修,修成後,正會發出大慈大悲,去應化一切哩!
上面的論說,也是大乘的學者,基於佛陀具有了一切智、根本智,所以才會發見有位法身佛的存在。大家都認為有了法身佛的存在,有了法身佛為本,才有修成為佛的可能。也因修成的佛陀,是基於其果報之身,才能化現度世,所以說,由於法身而有報身,由於報身而有應化之身。換一句話說,應身是由報身而來,報身是由於法身而起!